張 麗
(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技工院校學生職業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調整,一線的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作出改革和嘗試。職業語文能力是一種建立在一般語文能力基礎之上的發展性能力,是針對學生所學專業未來崗位(群)對人才綜合職業能力要求而進行的語文能力的再設計,以使學生語文能力結構和內涵更有利于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筆者經過整理和思考,總結出技工院校學生職業語文能力的培養應主要從學校、教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幾個方面著手,為技工院校學生職業語文能力的培養提供參考依據。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技工教育的發展由此將迎來巨大的歷史機遇和挑戰。“作為一種有效的模式,校企合作教育也必將成為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校企合作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共創產與學雙贏的局面。校企合作能充分運用雙方優勢,使理論與實際配合,增進師生實際經驗,縮短產學差距,提升職業教育功效”。為了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適應產業走向的合格技能人才,學校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并綜合考慮教學現場組織和職業崗位語文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通過學校、企業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互惠、資源共享、產學相長、共同發展的目標。
第一,學生通過頂崗實習教學模式改變學校實踐環節相對薄弱、學生專業技能較差的現狀,彌補實踐教學的不足,拉近與企業的距離,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畢業后快速進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礎。另外也為企業不斷帶來了新的員工,樹立了新觀念,增添了新活力,為實習單位解決了人員緊張的難題。而且企業可以減少培養成本,將每年表現優秀的學生留下來,優化企業人力資源,為企業提供高素質技能型后備人才,盤活企業人才資源。
第二,課堂教學向企業延伸,實現課堂教學與企業生產的有效對接。可以邀請企業方面的管理人員經常對學校的實訓過程進行指導,加強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引導。學生通過進企業參觀、實習的機會,引導學生體會企業文化,促進他們了解企業對于員工質量意識、市場競爭意識、團隊合作意識、職業素養、職業意識、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在校園里建設受職業文化素養熏陶的校園文化,比如學校經常邀請優秀畢業生返校,將成功創業的故事與在校同學進行交流,讓在校學生向他們學習成功經驗,便于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
職業教育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其目標就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其依托就是“雙師型”的師資隊伍。“雙師型”教師是指職業學校的教師在具備教師資格證的同時,也具備相關專業的技能資格證,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
良好的文本信息閱讀與理解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新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對象的情況;良好的溝通能力則能使學生盡快認識新的上司、同事和客戶,并取得他們的信任。語文能力對于人們的職業生涯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雙師型”語文教師是幫助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必備條件之一。因此,從事技工教育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滿足教師素養的基本要求,同時還應該了解和掌握學生將來所從事職業和所在崗位或崗位群的專門知識和專門技能、技巧,并懂得技工教育的特殊規律。也就是說要走向社會,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根據學生的專業性質和特點,注重教學的實用性,適度地調整教學內容,切實地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上,使學生學以致用。
技工院校學生職業語文能力的培養目標具有其特殊性,這是由技工教育培養目標決定的,即加強教學中的動口、動手訓練,使學生具有較強的駕馭語言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即使崗位性再強,一旦下崗,他們也會很自如地適應新的工作。技工教育是以面向基層、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生產第一線所需要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為目標的教育,它要培養的是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呢?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專業應該是不盡相同的。就語文學科來說,面臨現代社會生活的挑戰、人際交往的頻繁、信息技術的普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高,這些都要求人們有較高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應用寫作能力,使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準確得體、言簡意賅、條理清楚、富有魅力。技工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學生從學校畢業到工作崗位,在工作崗位使用最多的文體就是應用文,所以要把寫作能力培養的重點放在應用文寫作上來。應用文的種類非常多,在學習時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應選擇常用的文種進行學習。因此,應結合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以及技工教育語文教學的特點,職業語文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為對口語交際能力和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
第一,教師應更新陳舊的教育觀念,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師應努力讓學生走出封閉,走出課堂,結合專業,融入時代。在日常語文教學中還應注重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具體包括敬業精神、專業知識、開拓能力、求知欲望、專業運用能力、職業道德等。幫助學生樹立“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現代學習觀,制訂適合自身的發展計劃,不斷提升自我,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即使將來更換工作崗位甚至變換職業后,也能在新的崗位或職業中繼續發揮作用。
第二,改變過去陳舊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朗讀、講授、問答等常規的語文教學方法是繼承了自孔夫子到葉圣陶兩千余年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師應賦予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的新活力,靈活運用這些傳統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很適合技工院校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就是指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教師同樣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問題解決者,在與學生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如在進行《求職》的口語交際課程時,就可以選擇情境教學法,模擬求職的場面,培養學生與人交際的能力,有效幫助學生將來成功面試。另外,可以依據實際語文教學,對多種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優化組合。
第三,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方式。加強學科內外的聯系,注重在語文活動的過程中較好地整合知識與能力的發展,倡導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方式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等。引導學生學會用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自主研究、閱讀文本;引導學生學會用銳利的眼光來發現問題,確定專題;引導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治學精神來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用謙虛的態度和聰慧的頭腦合作探究、取長補短;引導學生學會用發散思維、逆向思維、聚合思維,全方位、多角度、多樣化研究課題;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各種途徑和方式收集各種信息。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質疑精神、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多樣化思維的靈活精神和用事實說話的實踐精神。
第四,靈活使用教材,并編寫本校學生所需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基于學校的辦學特色,以教師為開發主體,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旨在使學生在自由發展中張揚個性。
學校應該順應時代的要求,根據當地經濟、社會及用人單位的需要,學生的專業、個性特點,對現行的語文課程培養目標加以調整,開發適應學校專業特色的語文校本教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注重對學生的道德修養、人文精神的培養,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編寫教材時應該深入企業去考察,了解本地區企業發展的狀況,了解企業的實際需要,這樣就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具針對性、有效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提高。筆者針對我院學生編寫的口語交際和應用文寫作校本教材,使用效果也不錯,學生感到很受用。
一直以來,大部分學校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水平,通常都使用一張試卷就簡單地將學生的能力水平給測定了。這樣做既存在偏差,又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語文能力的水平。應該改變過去這種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同的語文能力,分類別、分層次、采用不同的評價考核辦法。技工院校學生語文能力評價體系應與專業相結合,以實用為原則,在評價范圍上,可以把期末卷面成績、平時的聽說訓練成績和各類語文活動的成績相綜合,更好地促進學生在語文能力上的平衡發展。語文能力的綜合考核在評價內容上,以過程考核為主,結果考核為輔,平時考核為主,以期末考核為輔。把平時上課時聽讀說寫的成績、參加各類語文實踐活動的成績及期末考試的成績按比例相綜合,更好地促進學生在語文能力上的平衡發展。
總之,通過集思廣益,開發校本教材,使語文課教學和專業能力培養需求更加緊密地結合,使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通過改進教學組織與實施的手段,增強語文教學效果,保證語文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通過改進和完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興趣和信心,從而得以更加科學、全面地指導和評價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情況。這樣,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的現狀一定能得到改善,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1] 約翰·S.布魯貝克,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1.
[2] 孫杰,張弢.淺析高職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J].遼寧高職學報,2005,6,(3):118.
[3] 王小紅.高職生語文能力培養初探[J].河南教育(中旬),2008,(8).
[4] 紀建強.結合專業特點培養語文能力[J].職教論壇,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