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杰
(會寧縣土木峴初級中學,甘肅 會寧 730724)
地理教學內容復雜,頭緒多,基礎知識是認識、分析地理問題,培養學生智力、能力的載體,而地理中考不能脫離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察。這就要教師做到“精講多練”。
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 “多講少練”“專講不練”或者“多講濫練”的現象,其結果不是事半功倍,而是事倍功半,雖然費了好大的勁,卻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這樣長期下去,學生的思想就會僵化呆板,變得毫無靈氣。
那么怎樣做到精講多練呢?
“精講”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做精辟的講解:一要精選講授內容,二要精心組織講稿,非重點的內容可以不講,每一節課要學生強化記憶的內容不多,抓住關鍵的地理常識進行講解。授課時不必平均用力,對教材的重難點學生要理解透徹,這是課堂教學中最美麗的風景線。地理基礎知識是認識、分析地理問題,培養學生智力、能力的載體,而地理中考不能脫離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上好每一節地理課,應挖掘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地理課設計成一個個問題或活動,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全方位調動學生積極性,這樣能使學生從豐富多彩、紛繁復雜的教學內容中理出頭緒,抓住中心,并騰出一定的時間,加強基本訓練,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還要充分利用課本插圖、板圖,把知識點落實在地圖上,幫助學生學會讀圖、識圖、析圖的基本規律和方法,對重點圖表,依據課程標準不斷描繪,并進行以圖釋文,圖文轉換,在讀圖時不僅要知道是什么、在哪里,而且要敢問為什么,如何為我所用。其次教師需要強化讀圖、繪圖、用圖的專題訓練,通過經緯網圖,地形和氣候圖,地理景觀和漫畫圖的分類訓練,不斷強化學生讀圖、用圖的綜合實踐能力。如在講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一節關于我國的降水和干濕地區時,我首先提出一道問題讓大家思考:“7月底,北京連降大雨。劉艷從北京出差去吐魯番,媽媽提醒她別忘了帶雨衣。9月下旬,北京秋高氣爽。劉艷要去廣州開會,爸爸也讓她帶上雨具。劉艷爸爸媽媽的做法,哪個必要,哪個多余?”學生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激發了求知的欲望,于是帶著問題先看書,再經過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爸爸是必要的,媽媽是多余的。為什么呢?教師帶領學生邊看圖邊講解我國降水和干濕地區的分布規律、形成原因、雨帶的推移規律等,學生終于明白:吐魯番處于我國的干旱地區,7月份的氣候特點是炎熱干燥,極少下雨,所以沒必要帶雨具;廣州處于我國的濕潤地區,又位于我國的南方,雨季來得早,退得晚,4—10月份都處于雨季,所以有必要帶雨具。通過問題式的情境創設,學生引發了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對地理學科產生了好感,愿學、愛學、樂學。
“多練”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練”,達到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和培養學生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在地理學習中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一是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二是運用地理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多練是知識轉化能力的關鍵”。練習要有目的性、針對性,根據教材的內容精心組織,使學生知道應該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識,形成哪些技能,側重發展哪些能力,做到心中有數。練習要有層次性。根據教材的邏輯性和學生認識的有序性做到由易到難、以簡駛繁、循序漸進,練習一般分為基本練習、變式練習和發展練習三個層次進行。練習形式要多樣化。為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提高練習效率,在練習時要以口答、板演、書面作業、實際操作及游戲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身心地投入。對容易混淆的概念,注意利用題組進行對比練習;對易錯的習題要設置判斷式改錯題;為擴大學生視野,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可設置一題多變的練習題等。
練習要有反饋調節。練習必須及時反饋,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對正確的予以表揚鼓勵,錯誤的及時調節糾正。練習時間要安排合理,一般來說時間過半講完新課,余下的時間進行多層次的練習。
“多練”要與“精講”緊密結合,千萬不能離開重點搞題海戰術,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地理老師應在講練結合上多下工夫。無論是平時的單元檢測還是模擬考試,都要及時批閱,馬上講評,這不僅可以反映學生學習中存在的知識缺陷,更關系著學生正確答題習慣的養成。講評時,總是先讓學生自己分析試卷,找出自己考試失分的原因,哪些是屬于智力方面的原因,如屬于知識方面的問題。哪些屬于非智力方面的原因,如錯別字、馬虎大意,審題不細心等。然后針對試卷的特點,學生失分情況作集中講評,例如:①開放性試題,分析試題的層次性和答案要點的條理性,看分答題,一般根據要求,有幾分就按照最有把握的至少答幾條,答案要清晰、準確、簡潔,書寫要認真規范。②材料分析題,一般包括文字材料和圖表,做這類問題要沉著冷靜,先認真閱讀材料和圖表,找出其中蘊涵的地理信息,然后讀問題,看看問題中涉及的信息,簡單一點的直接答,有些課本中未涉及的,自己拿捏不準的再重新細讀材料和圖表,找出他們蘊涵的間接信息。傳統的地理作業在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素質上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設計些開放性的地理作業。作業的內容、答題的形式和問題的答案均是開放或半開放的,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另外,作業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在布置地理作業時要注意各個層次的學生,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在作業數量、難度和完成時間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地理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多給學生布置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操作或參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完成作業。總之,新課程的推進與開展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地理教學工作者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培養和發展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反思多練精講,優化課堂過程。反思,一般是指對過去經歷的再認識。由于新課改是在不斷實踐、大膽的創新中進行的,每個教師都處在探索試驗階段,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教學后的反思尤為重要。反思實際上是一種研究活動,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情境作為研究對象,對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有意識的分析與總結,認識和找到自身教學的不足,適時積累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反思內容應包括是否完成教學目標,每個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學內容,哪個環節還有問題,課堂上隨機出現了什么新情況,是否有遺留問題,等等。研究記錄成功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梳理學生出現的主要問題和產生的原因,特別是對課堂上隨機出現的靈感,學生好的思維方式及時回憶、整理、歸納,不斷積累教學體會和經驗。還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同一領域里處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通過觀摩課向別人學習,對比反思,取長補短;通過看資料、看案例等,充實提高自己。總之,反思有助于教師總結經驗教訓,有助于研究教學過程,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從而形成適合自己、有益于學生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特點。
教師平時就要對學生進行感情投入,為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打下基礎。教師在傾注情感、溝通學生時,要注意學會賞識學生,對于學生感興趣的事情要樂于傾聽,對學生要有耐心、愛心和信心。平時主動和學生打成一片,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多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及心理狀態,及時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掌握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切忌對學生冷漠粗暴,否則學生會對教師產生對抗情緒,進而遷怒到教師所教的學科,產生厭學甚至不學的心理。當然,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的語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都會使初中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精講多練不僅要注重內容,更要把握時機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氣氛緊張活潑,充滿生機活力,課堂教學才能變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