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偉
(呂梁高級實驗中學,山西 呂梁 033000)
開放性教學要求課堂教學不拘泥于某種固定不變的程式,而是注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態性和動態發展性,以求實現教學基本要素的互動、對話與合作。由于開放性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思維創新能力,因此它正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成為當今國內外中學普遍提倡和實行的一種教學模式。下面,筆者就高中歷史課堂中如何有效進行開放性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1.提倡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個性化的教學要求教師突破傳統的“我講,你聽;我讀,你寫;我問,你答”的機械教學結構,充分運用自身獨具特色的教學技能和藝術,另辟蹊徑,標新立異,營造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精神的課堂教學氛圍。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把自己看做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敢于發表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善于運用不同的方式整合教材容和教學資源,打破傳統教學理念,面對面地同學生溝通,最終形成師生之間共同成長的局面,促進學生學習的個性化。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形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直接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必須突破傳統課堂教學學生被動接受、單純記憶的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方法,如:對話、發現、探究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詢、合作討論,進行歷史學習,以期實現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構建歷史知識結構、獲得豐富情感、發展自身個性的教學目的。
1.創設問題情境,開展“對話教學”。鐘啟泉教授認為:“教學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擁有對話的性格。”[1]開展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通過對話,可以發現學生真實的思想,并充分體會學生學習的意愿,無形中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大膽探索的學習精神,而不再拘泥于課本,也不再迷信權威。那如何實施“對話教學”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案例談談自己的想法。
“科舉制度”教學案例如下。
師:從隋代開始,中國開始實行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同學們是如何理解科舉制度的呢?(學生自由發言,對話交流。)
生1:科舉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選官制度。
生2:科舉是過去中國皇帝通過考試方式選拔官員和人才的一種制度。
生3:是讀書人步入仕途的一條道路。
生4:我們今天實行的公務員制度和高考制度是不是和科舉制度一樣呢?
生5:我覺得不能說今天的高考制度和公務員制度就是過去中國實行的科舉制度,但至少有一點它們是相同的,那就是都用采用了考試的方式。
生6:以前我看過一篇文章,上面說西方國家實行的文官制度是借鑒了中國的科舉制度。可見,科舉制度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生7:究竟中國的科舉制度有哪些優點使西方國家這么認同?
師總結: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皇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它更公平、更合理,因此,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那科舉制又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生1:隋煬帝時開始設立科舉制,唐朝時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考試制度。
生2:隋煬帝時設立,唐朝時發展成熟,宋元完善鞏固,明清達到頂峰。
生3:科舉制之前,中國實行什么樣的選官制度呢?
生4:科舉制以前,中國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它以門第和家世高低確定官品等級。
生5:科舉制為什么取代九品中正制?
生6:九品中正制很不公平,只有出身豪門望族,家世顯赫者才能做官,普通老百姓甚至很多中小地主也被排除在外。因此它必然會受人們的反對。
生7:九品中正制容易產生腐敗現象,并且導致官員素質和行政效率低下,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科舉制應運而生。
師:同學們談了自己的很多看法,也很有見解。我們再來討論幾個問題:科舉制和過去中國的選官制有什么區別?科舉制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什么影響?
生1: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科舉制采用了考試制度。
生2:科舉制給那些有才能的讀書人提供了參與政權的機會。
生3:我認為科舉制有利于選到真正的人才,使更多讀書人發揮才能。
生4:科舉制有利于擴大統治階級的階級基礎。
生5:科舉制強化了皇權,皇帝才是科舉制的最大贏家。
生6:科舉制對知識分子影響深遠,使中國知識分子失去獨立性,思想界長期沉悶,難以產生民主思想。
以上案例說明開展對話教學的前提是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之上的,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適量的文本內容,形成對歷史情境的整體感知,以便為開展問題探究作好鋪墊。其次,有意識地為學生營造寬松而民主的課黨探究氛圍。最后,師生對話的問題不應完全由教師設定,也可以來自學生、社會生活、師生之間的心靈碰撞。只有這樣,才能突破教材范圍的限制,體現開放性教學的特點。
2.開放史料,實施探究式教學。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的角色由課堂主導者轉變為課堂引導者,學生角色由課堂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在歷史課堂上怎樣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舉一反三成為教師們普遍面臨的難題。筆者認為開放史料,引導學生探究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發觀察與思考,提高學習技能的有效途徑。下面,以工業革命的影響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如何進行史料開放和問題探究。
(1)教師通過開放性的史料展示,把學生引入歷史情境,從而對歷史提出質疑和問題。
材料1: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驚人的發展。以英國為例,從1770年到1840年,每個工人的生產率平均提高20倍,……英國原棉消耗量從1800年的5200萬磅,到1840年增至45590萬磅。生鐵產量1720年為25000噸,1840年增至139400噸。
材料2: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指出:“新生的工人能夠這樣成長起來,只是因為它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廠代替了作坊,從而把中等資產階級的勞動分子變成工人無產者,把從前的大商人變成了工廠主;它排擠了小資產階級,并把民間的一切差別化為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
材料3:1760年英國5—10萬人的城市只有1個,1851年達到13個;1851年1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經有7個。特別是新興工業城市的發展,如曼徹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城市人口總和遠遠超過農村人口,城鄉人口比重達到7∶3,初步實現城市化。
材料4: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被卷進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最野蠻最頑強的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取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2)學生按照教師要求獨立對歷史材料進行探究和思考,并將自我探究的結果歸納整理。
教師問題:結合材料、教材,概括工業革命大致在哪些方面產生影響?
①有的學生從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回答。
②有的學生從社會生產效率進行回答。
③有的學生從社會階級關系來回答。
④有的學生城市化的角度回答。
⑤有的學生從人口遷移方面回答。
⑥有的從國際關系角度回答。
(3)把學生分組,并組織各小組提出不同問題開展討論。
①工業革命為什么開始于18世紀中期,而不是更早?
②工業革命如何影響國內階級關系?
③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哪些影響?
④為什么工業革命會產生如此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⑤工業革命對中國有什么影響?等。
(4)在及時評價學生探究成果的基礎上,教師把適合全體同學理解和認同的正確的歷史觀點進行全面歸納和總結。
通過廣泛的史料分析和探究,學生學會了從收集、整理、分析、理解探究歷史資料過程中獲得歷史知識,學會了在探究過程中如何搜集、分析、運用歷史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而且擴大了歷史課堂教學內容的空間,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是這樣的東西,是人類生活的行程,是人類生活的連續,是人類生活的變遷,是人類生活的傳演”。[2]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真正把歷史的時代性與當前的現實性有機融合到一起,賦予學生對歷史生命的豐富體驗和感受。如對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聯系當前發生在中東地區的武裝沖突,以激發學生討論和探究問題的興趣。學習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時,教師從學生居住城市或村鎮的變化、就讀學校的變化、個人家庭生活的變化等方面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改革開放給家庭和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進步和發展,進而促使學生形成對黨和政府改革開放政策的積極情感和良好態度。法國歷史學家布洛赫說:“各時代的統一性是如此的緊密,古今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對現實的曲解必定源于對歷史的無知,而對現實一無所知的人,要了解歷史也必定是徒勞無功的。”[3]可見,把社會現實生活引入課堂勢在必行,這不僅有利于打破師生過分依賴教材的枯燥歷史課堂教學局面,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總之,開放性的歷史課堂教學并沒有固定模式,而是呈現出開放性、多元化和生態性。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盡力避免追求所謂的“教學結構的完整性”,重視培養學生的開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師生、生生間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為實現開放性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
[2]李大釗史學論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10:198.
[3]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第一版: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