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浩
(南京理工大學 紫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網絡環境影響下的大學生素質教育新思路
鄭浩
(南京理工大學 紫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IT技術的發展給大學生提供了與世界溝通的窗口。當前,信息獲取便捷廣泛,網絡環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培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論文從網絡環境提供的各種新應用入手,研究其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產生的利弊,并提出了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思路。
網絡環境 大學生 素質教育
隨著近些年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和我國互聯網事業的快速發展,網絡正以驚人的速度“蔓延”至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學生作為接觸網絡的主體人群,與網絡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在此背景下,網絡環境以其特有的方式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盡管網絡環境對于大學生存在部分負面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絡環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學習實踐的途徑。因此如何正確看待網絡環境,如何有效利用網絡信息,就成為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也為當下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互聯網被稱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之后的“第四媒體”。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網絡環境以其自有的方式承載并傳播著“海量的信息”。在這個虛擬與現實并存的世界中,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渠道,都只是通過“點擊鼠標”而“輕松完成”的,這就打破了傳統觀念中“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思維方式。
1.網絡環境的虛擬性
網絡環境的虛擬性質是其重要的特性之一。在網絡環境中,人們獲取信息、相互交流的方式均是在“點擊鼠標”中完成的,這就打破了傳統模式下“面對面交流”獲取信息的方式。在這個虛擬環境中,每一位參與者都有機會向廣大的“聽眾”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公之于眾,而不必擔心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另外,參與網絡的個體面對的是一條條“信息”、一個個“對話框”或者一篇篇“博文”,這些虛擬的文字和圖像代替了現實世界中的人,甚至比人更加圖文并茂、繪聲繪色,往往給每一個參與者都猶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一般。表面上看,網絡環境中的個體與現實世界中的“人”被分割開來。
2.網絡環境的隱蔽性
基于虛擬的網絡之中,個體在網絡環境中的種種“言行”也顯得相當隱蔽。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散布信息,被許多人誤解為“自由”、“民主”的體現。敲擊一下鍵盤,點擊一下鼠標就能夠隨意抒發自己的“情懷”,甚至在現實的環境中,在普世的觀念下被壓抑、唾棄乃至禁止的人性“惡”的一面,在“隱蔽”的網絡環境中,都可以不加約束、不負責任地隨意釋放,任意宣泄,以獲得個體的“滿足感”或者“成就感”。在網絡環境下道德標準不斷下滑,社會公德一再被挑戰,欺騙、敲詐屢見不鮮,甚至是無視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也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于發生以上行為的個體,主觀地自己的行為在網絡環境下“隱蔽得很好”,對于違法行為不用負任何責任。
3.網絡環境的復雜性
有了以上兩個特點,存在于網絡環境之中的“人和物”就變得復雜起來了。復雜的原因在于人們很難辨別這些事物的真偽和是非。在沒有監督、約束和懲罰的前提下,每一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則行為處事,想這么說就怎么說,認為什么是對的就可以做什么,即使所見也非所得。龐大的信息來源與復雜的網絡環境交融在一起,使得價值判斷的標準遠遠不能夠用“對與錯”、“是與非”對照。換句話說,簡單地通過表象用絕對的“是非對錯”判斷得出的結論已經不再那么準確和令人信服,這對于單獨的個體來說都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情。
4.網絡環境的引領性
互聯網從登陸國內到普及全民經歷了短短二十幾年,卻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其內在動力就源于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網絡環境的不斷變化。正是這些創新和變化使得網絡本身具有很強的引領性。網絡的引領性是多方面的,有網絡技術帶來的創新,例如網絡交流的工具從論壇到聊天工具,由發展到現在的“微博”等。也有網絡觀念的創新,比如現在幾乎一兩個星期就會出現一個流傳廣泛、普及全民的“網絡詞匯”。這些技術手段與思維觀念的創新也是網絡環境主要的特點之一,具有其他事物無法比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是這一特性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廣大的青年大學生,使大學生不自覺地投身網絡環境之中,感受著互聯網帶給他們新奇、快樂與享受。
網絡的普及與廣泛使用,一方面對大學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網絡環境里匯聚了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科技、文化、藝術、影視等各方面的信息,讓大學生能夠方便、輕松地享受現代科技給學習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以滿足大學生的求知欲望并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在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興趣和特長有選擇性地攝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性格,發展個性,這也非常符合當今大學教育中強調的“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但是另一方面對大學生產生了負面、消極的影響。網絡環境中的信息來源廣泛、參差不齊。網絡信息的多元化與復雜性使得大學生個體很難通過簡單價值判斷標準評估一件事情的“是非對錯”。網絡環境中充斥的“張揚個性”、“以我為主”的思想也與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違背。這就需要尤其注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豐富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方式,創新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理念。
1.利用網絡平臺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
在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重點是要加強網絡道德的教育。大學生應該明白,即使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進行各種網絡行為,仍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標準,我們在網絡世界的一言一行,并不是完全的“隱形人”,而是現實世界中的個體在網絡環境的“代理”。這個“代理”不僅代表個體在網絡世界中發表言論,而且代表個體在網絡世界中擔負一定的道德倫理。“誠實守信”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不但不應該在現代科技構建的網絡環境中消亡,反而應該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近幾年社會中偶有發生的公眾事件也多與公眾思想道德的下降有很大關系。比如轟動一時的“彭宇案”,這起案件不論在平面媒體還是網絡媒體都有著廣泛影響。對于大學生而言,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學會做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網絡這個強有力的媒體,以“大學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道德素質”為主題的核心,展開一次討論甚至是辯論,讓大學生們收集資料,尋找各種論據支持自己的論點,最后得出符合人們心靈深處“真、善、美”的選擇。
2.利用網絡載體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
當今我們身處在法治社會中,具備基本的法律素質是一個合格大學生的前提,因此,大學生進校伊始就開設了法律基礎課程,其目的就在于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自覺地遵守法律法規,又能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可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發現,學生對大學開設的課程并不感興趣,上課最多是劃劃重點,考前背背重點,這完全背離了最初開設課程的意圖。然而,有了網絡這么一個載體,也許會讓這些發生改變。任何學習要講興趣,法律也不例外,但或許并不是每個學校都有那么有魅力的老師可以讓學生對課程充滿興趣,不過,有了網絡,全球資源得以共享,全世界最優秀的老師都可以為每個學生上課。比如,耶魯大學的開發課程“環境政治與法律”,同學們抱著對耶魯大學的仰慕,抱著對優秀課程的向往,這足以讓他們有興趣深入學習一堂法律課,再加上精彩的講解,可以讓很多學生產生對法律的興趣,有了興趣,同學們自然會研究更多的與法律相關的知識,武裝自己,提高自己。
3.利用網絡空間培養大學生社交能力
網絡環境下的社交模式,已經徹底打破了傳統的“你講我聽,你打我痛”的格局。參與網絡社交的個體面對的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在某些情況下刻意隱藏了姓名、性別、年齡乃至面貌,而是從性格到人格充分完成身份構建的“冷冰冰”的虛擬個體。長期處于網絡虛擬環境下的人際關系交往之中,會使行為主體產生人際障礙,導致人際關系疏遠。在與現實世界比較之后,行為主體會更加傾向于在網絡環境中發泄自己以此尋求慰藉。久而久之,個體就會消極逃避現實世界,只愿意在網絡環境中虛擬人生,正常的社會交往空間則進一步縮小,進入一種惡性循環。這也是為什么當我們聽到大學生自殺事件時已經不再覺得是什么新鮮事。然而每次傳來這樣的噩耗時,我們依然控制不了內心的糾結,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現在的學生那么脆弱?是家長的嬌慣,還是學業的壓力?這些也許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可是如何可以避免以后再發生這樣的慘劇呢?也許網絡可以給我們一個思考。網絡之所以會讓有的學生成癮,是因為它就像一張密密麻麻的關系網,你總能找到一個感興趣的點或者找到可以說話的人,那么我們何不利用網路這個載體,幫助有困難的大學生疏解他們的壓力?我們可以在自己學校或者自己院系的聊天論壇,每個論壇安排一個知心的學長或者輔導員,或許有些問題同學們面對面不好意思說,愿意通過網絡的途徑私下溝通解決。
4.利用網絡手段提高大學生專業素質
大學生還有一項艱巨的任務就是學習。現在這個信息時代,只要學生肯學,愿意花時間找資料,很多內容都可以自己完成。而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的就是網絡環境這個媒體。現在很多大學都有自己的精品網絡課程,在“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中可以進行查找。這些課程不但有課件視頻,還有供學習者討論的板塊,同學們既節約了時間,又可以自主學習,特別對于在專業上有自己想法的同學,除了在課堂上聽老師的課以外,還可以根據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選擇某個課程深入學習,這對學生的專業素質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在網絡環境中,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為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帶來了眾多的機會與現實的挑戰。與其他科學技術一樣,網絡技術,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利弊,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如何才能夠更好地利用網絡來為人服務的問題,也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地控制消極影響。只要我們把握好時代脈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的手段,變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發揮網絡環境的重大作用,就能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
[1]楊玉春,官黨娟.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12):148-150.
[2]王占國.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社會交往模式的影響[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6-90.
[3]張春燕,楊麗姣,張素風,張兆興.試論網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養成的影響[J].教育與教育研究,2009,(11):44-51.
[4]王立新,程亮.網絡環境對高校德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中國冶金教育,2010,(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