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昆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3)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大學生政治認同
黃昆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3)
大學生政治認同研究對和諧社會民主政治的穩定和發展有重要意義。當前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況總體較為積極向上,但仍存在各種問題。因此必須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大學生政治認同上面臨的困境,并提出改進的措施。
大學生 政治認同 思想政治教育 實效性
政治認同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理念,指的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所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當代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也是執政黨最重要的青年群眾基礎。因此,研究大學生政治認同直接關系到黨執政地位的鞏固和民主政治的穩定發展,已成為每一個理論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大學生政治認同主要指大學生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對現存政治體系及其運作所產生的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以及其與政治體系保持一致的價值取向和相應的行為活動。[1]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況良好,但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矛盾性和復雜性。
(一)政治共同體認同。
政治共同體認同當前主要指對國家及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熱情,關心國家大事,重視國家利益。我于2011年10月在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99.2%的被調查學生 “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非常自豪”,98.3%的學生贊同“熱愛祖國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反映出大學生對國家的強烈認同。同時,大學生們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與執政成績也普遍較為認可。在教育部2011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中,89.6%的學生對“黨的執政能力進一步加強”表示“非常樂觀”或“比較樂觀”。但同時,大學生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也表現出一定的矛盾和困惑。在對待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三者的關系上,只有42%的學生認為個人利益應該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
(二)政治制度認同。
政治制度認同主要包括對當前社會制度及基本政治制度的認同。調查表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認可程度較高,尤其體現在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充滿信心。教育部2011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顯示,98.1%的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一步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表示“非常樂觀”或“比較樂觀”,86.8%的學生對 “本世紀頭二十年中國能夠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表示“非常樂觀”或“比較樂觀”。但與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較高認同不同,大學生對于我國當前基本政治制度表現出的更多的是茫然。許多學生對于基本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的具體內容及運行機制卻不甚了解,表現出一定的政治認同茫然和冷漠。
(三)政策及政治效能認同。
政策認同主要表現在對現今實施的路線、方針、政策等的認同。而政治效能認同是指對政治性公共政策的績效,即所帶來的公平和效率程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認同現行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時對于近年來政府工作績效給予較高評價。如2009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表明,99.1%的學生對黨和政府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由于當前社會收入分配不公等不合理現象的存在,大學生在肯定政府政策及績效的同時,也對其效能產生一定的質疑和失落感。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大學生對于政府在收入分配、貧富差距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有較多的質疑,分別有57.7%、63.7%和48.2%的人認為在這三方面,政府所做的努力很不成功。
(四)政治價值觀認同。
政治價值觀認同是對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認同,主要體現在對于理想、信仰等方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當代大學生大多懷有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普遍認同馬克思主義,體現出大學生對主導政治價值的認同和政治信仰上總體的堅定性。但各種調查也同時顯示出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多元化,政治信仰趨于淡化等特點,突出體現在對于大學生入黨動機的考察上。在我所做的調查中,當問及你的“入黨動機”時,回答“有利于就業和個人發展”的占56.3%,回答“把它當做榮譽的標志”的占20.6%,還有8.4%的學生回答“隨大流”。入黨這個原本是非常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神圣的政治選擇,卻在當代大學生中帶有了如此多的功利色彩,這突出表明當前部分大學生政治價值取向現實化、功利化的特點。
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養和鞏固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大學生政治認同中存在政治情感冷漠、政治價值觀功利化等問題,暴露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和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
改革開放促進社會政治文化發生較大轉變。人們的民主意識、自主意識、參與意識、改革創新意識、法制觀念、開放多元觀念、公開競爭觀念、社會責任感、科學和理性選擇取向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些都表明作為政治文化核心的價值系統發生了深刻轉變。[3]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卻仍深受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傳統政治文化價值觀念有三個最突出的特征:政治上的盲從、經濟上的平均主義和道德上的絕對整體本位主義。[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過多強調了整體性、權威性、服從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壓抑了學生合理的政治訴求,并造成了一些錯誤觀念,如過度強調自我中心、急功近利、拜金主義等在學生中有所蔓延,嚴重影響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和穩固。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單一。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主,缺乏對我國政治制度及政府政策的基本認知教育。許多學生不清楚國家機構的設置、分工,不知道法律、法規、政策從何而來,不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僅有高目標的理論教導,缺乏現實政治運行的基本認知,很難使學生產生發自內心的政治認同。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缺少基本的政治學理論教育。這使學生難以用理性的、“政治人”的思維考量現實政治的種種現象,對于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容易失之偏頗,同樣不利于政治認同的形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調。
如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各高校長期關注的問題之一。但由于客觀條件限制、主觀上重視程度不夠,思想政治教育至今仍以理論灌輸為主。而這種教育和灌輸通常表現出理論與實際脫離,教育教學內容重復并缺乏層次性,強制、單向灌輸且形式單一等特點,缺乏對學生政治參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使得政治認同在大學生中帶有主導性,缺乏牢固的基礎,僅僅局限在理論層面上,一旦進入社會,這種不穩定性就會急劇地表現出來,甚至會危及原有的政治認同,導致目前一些大學生出現公民意識不足、政治行為功利化嚴重等政治認同缺陷。
(一)轉變觀念,樹立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是指將大學生作為能動的、自主的、獨立的個體,通過啟發、引導其內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養其主體性——主體意識、自主能力、創造才能,促進其自由而全面地發展。[5]這也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集中體現。只有真正把學生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拋棄過去那種靜止、守舊、單一、不尊重人的教育觀念,才能真正喚醒、激活大學生個體潛能中積極的、建設性的因素,使他們成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對自己對社會富有責任感的社會主體。這種主體意識的覺醒和發揮,能夠促使廣大青年學生積極而理性地思考,把對于現實政治情感上的認同轉化為行為上的積極參與,實現政治認同的穩固性和持久性。
(二)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
我國自古有強烈的“臣民”傳統,近代以來公民教育也不成系統,因此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百姓”意識,而缺乏公民意識。大學生政治認同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很大一部分源于大學生公民意識的不足——權利、法律意識模糊,公共精神缺乏。實施公民意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提高其實效性的客觀要求。因此,高校應將公民意識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權利意識教育為核心,突出法律意識、公共精神、國家觀念等的教育,加強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的認知教育。這種基于真正了解和全面認識基礎上的政治認同,才可能具備長期性和穩固性。
(三)營造良好環境,提高大學生政治實踐能力。
當前無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政治認同,都存在知行脫節的情況。因此必須營造良好環境,激發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和主動性。從學校而言,主要是要營造好校園文化環境,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此,高校要轉變管理作風,推行民主治校,鍛煉學生的實踐參與能力。如:在學生組織選舉中減少人為干預,真正放權給學生,使學生在實踐中正確理解民主的運行規則,并提高權利素養。此外,從全社會而言,應逐步健全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合力機制,各級黨組織和政府要積極拓寬民主渠道,加大大學生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力度,為他們表達政治熱情、政治愿望提供廣泛的機會。[6]通過政治實踐,切實增強大學生的政治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1]王曉燕.成長中的政治人——角色社會化與當代大學生政治心理變遷[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139.
[2]張梅花.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現狀及對策探討[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3):28.
[3]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131.
[4]王增收.從公民政治認同的缺失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湖北社會科學,2005,(9):128.
[5]劉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實現問題分析[J].長沙大學學報,2011,(1):129.
[6]張安強.論高校政治文化建設[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