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琪
(蚌埠醫學院 學生工作處,安徽 蚌埠 23300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高校招生收費全面并軌以及接踵而至的高校擴招,讓一群特殊的大學生群體——貧困大學生走進了公眾的視線。據教育部公布的數字,在我國高校中,家庭貧困、經濟困難的學生總數已高達400多萬人,占在校學生總數的20%至25%,其中特困生占在校學生總數的8%至10%。隨著擴招的繼續,貧困生的人數呈遞增的趨勢,貧困大學生的問題也因此成為一種突出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困難,2007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宣布:中央財政安排的貧困生資助金將由2006年的18億元增加到95億元,2008年將安排200億元。對高等院校貧困大學生實行“獎、助、補、減、免、貸”多元化資助的政策,教育部提出確保高校學費收入10%用于資助貧困家庭學生的政策措施,同時完善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政策,使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更加完善。“蛋糕”大了的同時,遞交貧困生證明材料的學生也大幅度增加。如何把資助金用到最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這是問題的關鍵。貧困生的認定成為解決貧困生問題的一個主要方面,同時也成為高校頭疼的難題。
目前,貧困生的認定多數高校基本都采取先由學生遞交貧困證明等相關材料,出具生源地民政部門或街道辦事處出據家庭經濟困難證明,然后各班組成評議小組進行評議,將確定出來的名單上報到學院,學院對材料進行審核后,將確定名單在學院公示,最后名單上報到學校,并在學校進行公示。因此“貧困證明”成了界定貧困生的“硬杠杠”,雖然對貧困生的認定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但同時也給高校帶來了困惑和尷尬。
由于學校無法真正獲知學生的經濟狀況,學校判斷學生是否為貧困生的一個重要憑證,就是學生家庭所在地蓋章的貧困證明。但學生要獲得這樣一個貧困證明,并不困難。寫好材料后,先后到村里和鎮里蓋章,最后到民政局蓋章,有些地方,甚至連民政局的章都省了。對于考出去的大學生,當地政府都樂意照顧“自己人”,并不會太為難他們。更有甚者,為了獲得這樣一份貧困證明,不惜花錢找關系。由于各地在出具證明時標準不一或把關疏嚴等因素,很多證明都是在未經過詳細嚴格的調查的情況下開具的,因此這些證明根本不能夠真實可靠地反映出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在進行貧困生認定的過程中失去了它的參考價值。
由于部分貧困生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和自卑心理,出于面子問題不愿申報或表露困難的家庭背景;而一些家庭并不貧困的學生為了能夠得到國家的資助,不惜一切代價謊報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使得很多高校涌現出了許多富有的“貧困生”。
不少高校,受助名單公示后,有相當部分學生被揭發有筆記本電腦或手機,其貧困生身份被質疑。結果使得真正貧困的學生得不到資助,而家庭并不貧困的學生則大肆地揮霍著資助金。很多高校紛紛出招來杜絕這種現象,例如某高校就規定有筆記本電腦的同學不可以參加貧困生的認定;還有一些高校則利用在食堂消費的月消費額來區分貧困生和非貧困生。但這些標準很快被否定:隨著電腦的普及,貧困生有電腦也不稀奇;僅僅以食堂的月消費額來區分貧困生也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各高校頭痛地發現,有貧困證明未必一定貧困,而擁有筆記本電腦或手機,也未必就不貧困,這些所謂的標準不僅對貧困生的認定毫無幫助,更讓很多高校因噎廢食。貧困生認定過程中大量難于解決的問題,急需一個易操作、成本低、客觀真實的評定體系。
國家對貧困生資助的最終目的是讓真正貧困的大學生能夠上得起大學,并且能夠順利得完成學業。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資助工作的力度,但是資助工作的難度和復雜性日益增加,讓人事與愿違,使得資助效果不盡如人意。結果有限的資助金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助學金沒有使用到最需要的貧困學生上,還有可能引發同學之間的矛盾甚至校園的不和諧。這樣不僅達不到資助貧困生的目的,還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了非貧困生或者相對不太貧困的大學生手中,這有悖于助學金政策實施的真正目的,也嚴重影響了教育的公平。調查發現,大學生認為高校貧困生資助程序很公平和公平的僅占5.6%和18.9%,認為一般的占20.9%,認為不太公平的占48.5%,認為很不公平的占6.1%。
由于貧困生認定工作沒有一個統一量化的標準,再加上很多并不貧困學生的魚目混珠,使得認定工作難度加大。高校為了提高貧困生認定的準確性,往往采取以貧困證明為依據,經過班級、年級、院系和學校審核程序來完成,所以貧困生的評定工作往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目前,貧困生的認定工作是資助工作的基礎工作,所有的資助都要圍繞貧困生而開展,但是貧困生認定工作的時間跨度嚴重阻礙了其他資助工作的開展,影響了資助工作的效率性,使得資助金不能及時到達貧困生的手中,以解決他們生活和學習的燃眉之急。
長期以來,很多高校都致力于尋找便捷、準確、可量化的標準來用于貧困生的認定工作,但是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可操作的標準。如何來時實現貧困生認定的標準化,值得我們深思。筆者認為要想實現貧困生認定的標準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各高校紛紛出臺條條框框的標準來約束貧困生的條件時,卻忽略了對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這也正是目前認定工作的難度大的主要癥結之一。高校中不貧困的學生爭相遞交貧困證明,生源地貧困證明成為一紙空文,完全失去了參考的價值和意義,源于他們的不誠信,正是由于他們的不誠信才阻礙了貧困生認定的標準化。因此對貧困生實行誠信教育是實現貧困生認定標準化的第一步。
因此誠信教育應該納入整個思想教育體系作為經常性的工作,從學生入校開始,要向他們介紹國家、學校的助學政策,目的就是讓他們了解這些來之不易的助困資金應該用在真正需要幫助的同學們的身上。同時加強對誠信的宣傳力度,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誠信教育,形成誠信的共識。建立起誠信利益追究制度是誠信教育的必要環節,也是保證貧困生認定準確,盡量避免弄虛作假的一種手段。
在大部分學生都能誠信的情況下,所有的證明材料才能有跡可循,有參考的價值,第二步就是要建立一個標準化的認定體系。
為了使貧困生認定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就必須準確界定貧困生的身份,這就需要制定一個相對客觀的量化標準,形成一個比較全面的認定體系。有的高校以飯卡的消費額作為標準;有的高校則以學生的有無筆記本電腦來作為認定的標準。這些所謂的標準,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漏洞,無法準確的界定貧困生。
筆者認為要想制定出這樣一個相對客觀的量化標準,僅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應該借助生源地政府的力量,形成一個生源地政府、高校雙管齊下的認定體系。
首先是生源地政府的認定,因為目前高校的生源地分散,各地的收入消費標準不一,因而對貧困生的界定也不一。筆者認為各地政府應該根據本地收入和消費標準,以各地的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水準線來界限來劃分。合理地認定學生及其所在地的貧困狀況與貧困程度,以便于通過橫向和縱向的評價與比較,確定該生是否屬于貧困生的認定范圍。
其次就是貧困生所在高校認定,所在高校可以根據生源地政府的前期認定,結合高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標準劃分相應的等級指標,對高校內來自不同生源地貧困生進行比較。其中,家庭性質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是主要比較指標。
貧困生認定結束后還要對貧困生進行跟蹤監督,防止有非貧困生魚目混珠,以完善標準體系存在的不足。對貧困生的監督主要包括對貧困生認定材料的監督和平時學習生活中對助學金使用情況及有無奢侈浪費現象的監督。由于學生生活學習在一起,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他們之間了解更深入真實,學校管理部門特別是基層院系要建立健全、暢通的學生意見反饋渠道,同時,輔導員和班主任應該加強和貧困生的溝通,及時掌握貧困學生的生活狀況,監督資助資金的使用情況,確保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效果。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Z].2007(5).
[2]周樹軍.關于高校貧困生身份認定的新探索[J].理論前沿,2009(17).
[3]張曉霞,李莉.對我國高校貧困生問題的分析和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5).
[4]付春領.淺談高校貧困生界定方法[J].才智,2011(32).
[5]李秀玲.做好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0(5).
[6]藺麗軍,蔣玉蕊,焦彥臣.淺談高校貧困生的認定[J].大家,2011(22).
[7]蘭建軍,梁珊珊.貧困大學生認定標準研究[J].科技廣場,2007(12).
[8]趙炳起.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優化與重構[J].教育財會研究,2006(4).
[9]呂道均,吳亮,桂程君,李曉蘭.對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探討[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