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恒
(華南農業大學 珠江學院,廣東 廣州 510900)
逆向思維是指與一般思維方向相反的思維方式。人類的思維具有方向性,存在著正向與反向之差異,由此產生了正向思維與反向思維兩種形式。正向思維與反向思維只是相對而言的,一般認為,正向思維是指沿著人們的習慣性的傳統思考路線去思考,而反向思維則是指背逆人們的習慣路線去思維,往往打破常規和習慣的固定思維模式。
逆向思維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擺脫常規思維的束縛,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往往會帶來全新的創新效果。
探究英美小說的創作過程,會發現逆向思維是作家們經常使用的一種創作手段,可以出其不意,突破自己或前人已有的創作模式,找到創作的靈感,發現創作的新思路,從而創作出具有新意的優秀新作品。每一部新作品的問世,可以說都是一次創新的過程,都是創造性思維的運用,都是對前人和自己的一次超越。逆向思維的巧妙運用,可以促進新的優秀作品的誕生。
美國自然主義作家杰克·倫敦的著名小說 《荒野的呼呼》和《白牙》,兩者都是建立在進化論關于狗是從狼進化而來的這一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兩者都認同環境對人生存的決定意義,在創作思路上具有完全相逆的發展脈絡。前者的線索是一只具有文明氣息的狗從文明的人類社會進入荒野,退化成具有野性的狼,而后者的線索則是一只充滿野性的狼從荒野進入文明的人類社會,進化成具有文明氣息的狗。
《荒野的呼喚》發表于1903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叫做巴克的大狗。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只愛犬,經過了文明的教化,溫文爾雅,溫和而善良,通解人意,具有文明的氣息,過著舒適而愜意的生活。后被管家偷賣給淘金人,被運到了加拿大西北部冰天雪地的酷寒地帶,成了一只拉雪橇的苦役犬,從此它的命運完全被改變。面對惡劣的北極自然環境,殘酷的人類的馴服,以及狗類之間你死我活的殘酷競爭,巴克逐漸意識到了生命的法則:棍棒和牙齒說了算。它逐漸學會了狡詐、野蠻和兇殘,放棄了原先的文明教化和溫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活下來。巴克在被桑頓解救后,和桑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但桑頓卻被印第安人殺死,巴克失去了最后的感情依賴,對殘酷的人類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最后它響應荒野的呼喚,恢復野性,走向荒野,重歸狼群,成了兇猛而野蠻的狼群之首。作者通過巴克艱苦卓絕的生存之路,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殘酷競爭和自然界并無二致,“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只有野蠻、兇殘、狡詐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
《白牙》發表于1906年,背景仍然是發生在加拿大西北邊陲的冰封地帶的淘金熱。在《白牙》中,杰克·倫敦一反《荒野的呼喚》的故事情節和發展脈絡,運用逆向思維,敘述了一只混血幼狼如何從荒野中進入人類的文明社會,變成一只具有文明教化的狗的故事。白牙從小就命運多蹇,歷盡生活的折磨,父親在尋找食物的斗爭中慘死,自己忍饑挨餓,被印第安人Gray Beaver收養后,母親被抵債給了他人,它成了孤兒,不僅要忍受Gray Beaver兇狠的棍棒馴化,還要承受小狗群的攻擊和排斥,在不斷的爭斗中,白牙漸漸地變得冷酷、陰沉、孤僻而兇猛無比。Gray Beaver染上酒癮,斗狗人Beauty Smith用幾瓶威士忌換來了白牙,史密斯殘酷虐待它,把它囚在鐵籠中,放入其他狗,使之互相撕咬,以此來搞斗狗比賽來賭博賺錢。在殊死的搏斗中,白牙逐漸長大,變得兇猛無比,成了一只職業斗狗,并贏得了“戰狼”的稱號。但它無論對人類還是狗群都充滿著仇恨和敵意。在和一只牛頭犬搏斗的過程中,它慘遭敗績,身負重傷。威登·斯科特將其拯救下來后,不斷地安撫和關心它,逐漸和它建立了一種信任和深厚的情誼,它漸漸感覺到了人間的溫暖和愛。斯科特把它帶回到了加利福尼亞州。白牙逐漸具有了文明的教化,并在最后咬死了越獄犯,拯救了斯科特家人。它與主人家的牧羊犬柯莉組建了家庭,有了六個可愛的寶寶,成了一只文明的狗,和人類友好共存,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通過運用逆向思維,杰克·倫敦獲得了新的靈感和突破,創作了立意非凡、獨樹一幟的《白牙》,主題和意境也超越了《荒野的呼喚》:環境決定人的命運和性格,殘酷的環境會使文明的人變得殘酷,而溫暖的愛的環境會使野蠻的人變得文明而和善。社會和環境怎樣對待動物和他人,他人和動物就會怎樣對待他人。如果說《荒野的呼喚》展示的是人性的衰化和文明的退化,而《白牙》則展示的是文明的進化和人性的升華。盡管兩部作品都展示了人類的殘酷性,但第一部作品的結局給人的是對人類社會的絕望,而第二部的結局則是愛的感召力量和對文明生活的希望。
英國著名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記》,講述了外科醫生格列佛四次出海旅行歷險記,借虛構的故事和奇妙的幻想來諷刺和抨擊英國的歷史和政黨政治腐敗,其中廣為人知的是前兩卷:小人國奇遇和大人國奇遇。這兩次航海奇遇的故事的創作和構思,作者運用了逆向思維,在多個方面呈現出完全相反的對比。在小人國利立浦特,這里的居民身高僅六英寸,所有的物體幾乎都只有正常的十二分之一,君臣貪婪,黨派紛爭,教派混戰,國家戰火連連。格列佛以巨人的姿態居高臨下地俯視利立浦特的荒唐、腐朽和渺小。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個龐然大物,但一到大人國布羅卜丁奈格,他就像田間的鼬鼠一般小了。在小人國里,他是龐然大物,刀槍不入,一連吞幾十頭黃牛仍填不飽肚子;在巨人國里,任何人和物體都有正常的十二倍大,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于股掌間,與蒼蠅和蜂子展開斗爭;被當做小玩意裝入手提箱里,帶到各城鎮表演展覽。這里居民身高如尖塔,君主賢明,治國有方,國家和諧,國威赫赫。格列佛以小矮人的角度,以英國發言人的姿態,仰視大人國的公正廉潔文明,同時借大人國國王的批評,揭露出自己所代表的國度的墮落、野蠻、腐敗和渺小。
格列佛從一個巨人的形象突變為一個小矮人的形象,從小人國到巨人國的轉換,作者巧妙地運用了逆向思維,從而讓作品構思奇特而新穎,充滿了樂趣,成為世界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杰作。當然這部作品的寓意深刻,是用來批評當時英國的政黨政治的腐敗和紛爭的。第一卷中的小人國利立浦特是英國的縮影,作者以一個外來的巨人格列佛的視角,居高臨下地觀察并嘲笑了小人國(實際上是英國)荒謬的政治、黨派紛爭、教派紛爭和對外戰爭。小人國里的高跟黨和低跟黨之爭影射的是英國當時的托利黨和輝格黨之爭,兩者分別代表的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爭論不休。小人國皇族因為雞蛋應該敲大頭還是小頭的問題,引發了國內“大頭派”和“小頭派”的多年內斗,這影射的是英國的國教——清教和天主教教派的紛爭。由此而引發的小人國和鄰國不來夫古斯之間的連年戰爭,這影射的是英法戰爭。雞蛋敲大頭還是小頭這樣一個荒謬的問題引發的爭論只能讓人覺得滑稽可笑,作者借此嘲笑了英國的教派和對外戰爭的無聊。
第二卷中的大人國布羅卜丁奈格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國度,國王賢明,君臣廉潔,制度公正,民風淳樸,社會和諧,國家安定。大人國實際上是有教化有教養文明的君主政體,國王賢明正直,法律也能保障國民的自由和福利,是作者心中理想國度的化身。在大人國,格列佛洋洋自得地向國王介紹英國的政治政黨和議會制,夸耀自己的祖國的偉大,政治的賢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國王的抨擊與駁斥,他認為英國近百年來的歷史充斥著“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欲、陰險和野心”及其產生的惡果。通過格列佛和大人國國王的一番交談,作者犀利地批評了英國百年來的歷史和政治腐敗,以及英國人的傲慢和驕傲。
第一卷和第二卷在主題上都是抨擊和諷刺英國的歷史,以及政治腐敗和社會亂象,但諷刺的角度和構思非常巧妙和獨特,通過格列佛從巨人到小矮人的形象變化,作者用完全不同的視角抨擊了英國的歷史和政治腐敗。第一卷中格列佛以巨人的視角俯視小人國的種種荒謬可笑的政治現象,第二卷中格列佛變成了小矮人,以英國代言人的身份出現,接受巨人國國王的批評和指責。兩卷都把英國的形象描述成一個渺小而荒謬的小人國度,體現了作者對英國政治和歷史的極力嘲諷。這種視角的轉換給讀者帶來新穎的感受,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興趣,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英國的歷史和政治腐敗,構思巧妙,想象奇特,達到了相當的藝術高度,獲得了世界各國的贊譽,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在創作時的逆向思維的成功運用。
《名利場》和《嘉莉妹妹》在主題、人物形象、情節線索的設置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名利場》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杰出代表作,《嘉莉妹妹》是美國自然主義的里程碑,兩篇作品都運用了兩條逆向的線索、兩位命運發展相逆的主角來演繹主題。應該說,德萊塞在創作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名利場》這部名著的影響,兩部作品的女主角麗貝卡和嘉莉妹妹一樣出身貧寒,一樣具有做演員的天賦,一樣為了名利和地位不惜出賣靈魂、道德和貞節,不擇手段地往上爬。
發表于1848年的《名利場》是薩克雷的成名作。薩克雷在作品中塑造了兩個個性完全不同的女性:麗貝卡·夏普和艾米莉亞·塞德利,以及她們不同的命運和在人生問題上的不同態度和應對。作者運用逆向思維,展現了兩個出身、個性和處事方式完全不同的女性。《名利場》的故事以兩條線索展開,從同一個起點出發,相互交織,相互映襯,最后殊途同歸。出身于富商之家的艾米莉亞作為故事的第二主角,天性善良,天真純樸,個性溫和,她忠誠于自己的愛情,在丈夫陣亡和家境突變后堅貞執著,克服困難,一心關愛自己的孩子,展現了女性的賢惠、溫柔和堅貞的美德。出身于貧寒的孤兒麗貝卡,作為艾米莉亞的好朋友和同學,故事的第一女主角,卻和艾米莉亞有著完全不同的個性。她漂亮、聰明、工于心計、多才多藝,會唱優美的歌曲,彈一手好鋼琴,具有做演員的天賦。因出身貧寒,從小就缺少對社會和財富的安全感,追求名利成了她最大的欲望。她為此而不講道德,拋棄良知,用盡心思去勾引出身富貴的男人,不擇手段往上層社會爬。為了獲得穩定的社會名利和地位,她不斷利用自身的魅力去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麗貝卡的一生就是追求財富名利和一生,她不斷利用自己的色相和心計去滿足自己的物欲,愛情、道德、忠貞、對家庭的奉獻和她基本無緣。
艾米莉亞在對待婚姻和愛情的問題上和麗貝卡完全不同,她純潔、善良、溫柔,鐘情于輕浮空虛的軍官喬治·奧斯本,在父親商業突然破產家境敗落下,為了愛情她沖破重重障礙終于和他結婚。在滑鐵盧戰役前,她深深地為丈夫擔憂,多愁善感。與此形成對照的是,麗貝卡毫不在乎自己丈夫Rawdon Crawley的安危。滑鐵盧戰役后,喬治戰死,艾米莉亞和父母一起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撫養小喬治,甚至有些溺愛和嬌慣孩子。而麗貝卡卻從不在乎她自己的孩子,不關心不愛護,一心只想著往社會的上層爬,并有幸覲見了國王。麗貝卡和艾米莉亞的命運發生逆轉。艾米莉亞在喬治戰死后,一直生活在對他的記憶中,忠貞不渝,拒絕與十幾年如一日忠實愛慕她的多賓結婚。而麗貝卡卻為了攀上社會的高層,對丈夫不忠,與放蕩好色的貴族富豪斯泰思侯爵勾搭私通,出賣色相以換取名利。到了1827年,命運再次發生了逆轉,麗貝卡的生活落入人生的深淵,阿米莉亞卻轉而變得富裕幸福。在德國,兩條線索交織在了一起,麗貝卡給艾米莉亞看了當年喬治要和她私奔的紙條后,艾米莉亞明白了自己的愛情受到了欺騙,改變了自己對多賓的看法,接受了多賓的求婚。麗貝卡再次誘惑Jos Sedley,薩克雷卻隱晦地安排了他的死亡,而且死于麗貝卡的毒藥。麗貝卡最后也母隨子貴,過上了安穩富裕的生活。
可以看出,作者利用逆向思維塑造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女性及其殊途同歸的不同命運線索。艾米莉亞善良、溫柔、忠貞于自己的愛情,獻身于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而麗貝卡狡猾、工于心計,一心謀求名利和地位,對愛情不忠,結婚出于財富和地位的考量,為了名利可以不道德、不潔、不誠和昧良心。這種對比揭示了19世界人們為了追求名利而喪失良知、忠貞和道德的腐敗社會現象。也正是兩個形象相逆、命運相逆的人物設置,突出了反面主角麗貝卡的反面形象。艾米莉亞作為一種反襯,更加突出了麗貝卡為了實現自己的物欲名利而不擇手段、泯滅良知和道德的形象。作者運用逆向思維成功地塑造了麗貝卡這個反面人物,從而提升了作品的內涵和地位。與《嘉莉妹妹》相比,在結局上,《名利場》對麗貝卡和艾米莉亞做了殊途同歸的安排,沒有《嘉莉妹妹》中嘉莉妹妹一舉成名而赫斯特伍德潦倒自殺那樣更加強烈的對比反差效果。
很多著名的英美小說成功運用了逆向思維,給讀者以耳目一新的震撼效果,從而使得作品卓爾不群,超凡脫俗,躋身于世界文壇,散發出熠熠光輝。除了以上的一些文學作品例證外,奧斯丁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也成功地運用了逆向思維,塑造了婚姻觀完全對立的伊麗莎白和夏洛特·盧卡斯兩個女性。亨利·詹姆士的短篇小說《贗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莫泊桑《項鏈》的影響,但他運用了逆向思維,從而讓這篇小說具有新意和獨特之處。應該說在各個名著中都可以看到作家匠心獨具地應用逆向思維設置性格或利益對立的角色,讓沖突更加激烈緊張,人物個性更加突出,在強烈的反差和沖突中作者更有效地演繹主題,讓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更容易吸引和打動讀者。可以說,一部成功的作品離不開激烈的沖突和矛盾的對抗,離不開逆向思維的巧妙而靈活的運用。
逆向思維作為一種創新思維,能讓作家擺脫他人或自己已有的常規思維方式,突破陳規和平庸的大眾思維模式,從而獲得一種新的靈感和奇異的創作思路,創作出出奇制勝的好作品。逆向思維讓作家擺脫陳規陋習的束縛,打破趨同思維,從一種新的方式看待社會,用新的視角來闡釋人生,用逆向的思路思考問題,讓自己的作品成為一種創新的載體,從而不斷超越前人和自我,不斷獲得讀者的認可和贊譽。在和他人或自己已有的作品相比,作家需要用到逆向思維來超越,同樣,在一個作家的一部作品內部,一樣需要逆向思維來設置逆向的情節線索,逆向的人物性格和命運,逆向的人生觀,等等,這樣多方位地利用逆向思維,足以提高作品矛盾沖突的激烈程度,有利于更好地突出人物個性和演繹作品的主題。
[1]Dreiser,Theodore.Sister Carrie.Demco Media,1994.
[2]London,Jack.The Call of the Wild and White Fang.Bantam Books,1991.
[3]Neill,Humphrey Bancroft.The Art of Contrary Thinking.Caxton Press,2007.
[4]Swift,Jonathan.Gulliver’s Travels.Sterling Publishing Co,2006.
[5]Thackeray,William Makepeace.Vanity Fair.Twayne Publishers,1995.
[6]方笑君.美國文學選讀[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