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亮
(安徽大學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我們現在對“甲骨文”一詞并不陌生,可是在甲骨文發現之初,其命名很不科學,但體現著早期甲骨研究的水平。甲骨文發現于商代后期的王都遺址——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其產生于公元前14世紀,記錄著商王的占卜,其中小部分是跟商王有密切關系的大貴族的占卜記錄。
1899年殷墟甲骨文發現之后,學者對其有多種稱呼。我們以時間為序,分別列舉不同時期,學者們的不同叫法,并力求揭示其背后隱藏的甲骨文研究歷史。
一
1903年10月,劉鶚將其編著的《鐵云藏龜》①分發給當時學者,供人們研究,標志著甲骨文著錄的開始。劉鶚最早稱甲骨文為“龜”,也有稱“龜甲”的,如1910年日本人富岡謙藏《古羑里城出土龜甲之說明》,有稱“龜甲獸骨”的,又如1909年日本人林泰輔的 《清國河南湯陰發現之龜甲獸骨》,1915年石濱純太郎等的 《河南出土之龜甲獸骨》,1924年馬衡的《三千年前的龜甲獸骨》,等等。
稱甲骨文為 “龜”、“龜甲”、“甲文”、“龜甲文”、“龜甲文字”、“龜版文”等,完全是因為文字出現在龜甲上,也就是說,當時學者多以甲骨材質命名,以為文字均是刻在龜甲上,其實不然,甲骨文還廣泛存在于牛胛骨、牛頭骨、鹿頭骨、虎腿骨乃至人頭骨上,這種叫法不全面。此外,“龜甲獸骨”的稱呼也是不嚴密的。在這一時期,研究者比較關注龜甲上的文字,著錄者較多。劉鶚所藏甲骨,后分別由羅振玉1915年著錄在《鐵云藏龜之余》,葉玉森1925年著錄在《鐵云藏龜拾遺》,李旦丘1939年著錄在《鐵云藏龜零拾》等書中。同時,由于學界慷慨公布研究資料,甲骨文研究的不斷進步,甲骨文不再是個別學者書齋中的“古董”,成為眾多學者的研究資料。
二
1904年,孫詒讓寫成了甲骨學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契文舉例》。書中稱甲骨文為“契文”,取其契刻文字之意,此后或有稱“契”,如葉玉森1924年著有《說契》、《研契枝譚》等書;或有稱“殷契”,如1920年王襄著有《簠室殷契類纂》,1937年郭沫若著有《殷契粹編》,1943年于省吾著有《雙劍誃殷契駢枝》,等等;或稱為“殷墟書契”,如羅振玉1911年著有《殷墟書契》,1914年著有《殷墟書契菁華》,等等。
甲骨文大部分是契刻出來的,所以有人稱其為 “契”、“契文”、“殷契”、“龜刻文”、“殷墟書契”、“甲骨刻文”、“甲骨刻辭”等,除了契刻之外,甲骨文也有用朱砂或墨書寫在甲骨上的,因此這種稱法有失全面。當然,此時的學者已經注重了甲骨文的研究,認識到了甲骨文的文字書寫方法,開始有意識的探求文字所包含的內容。
三
1910年,羅振玉著有《殷商貞卜文字考》,明確提出甲骨文即貞卜文字,后有學者稱“貞卜文”、“卜辭”,如1917年王國維發表了論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1917年加拿大的明義士著有《殷墟卜辭》,1933年王襄著有《題所錄貞卜文冊》,1933年郭沫若著有 《卜辭通纂》,1936年唐蘭在《清華學報》十一卷三期上發表了《卜辭時代的文學和卜辭文學》一文,此后多有學者以“卜辭”命名。
以“卜辭”、“貞卜文”、“貞卜文字”命名,揭示了甲骨文的用途,是為貞卜所用,而除此之外,甲骨文還有部分記事刻辭、表譜刻辭(干支表、家譜)、習刻等,這些文字并非與占卜有關,不能稱之為“卜辭”。誠然,此時的學者已經明確了甲骨文的廣泛用途,并以其用途命名。研究者不僅關注甲骨文的形體,認識并考釋其意義,而且開始結合古史,研究古代政治、生活、文化等,足見研究之深入。
四
1921年,羅振玉撰并書《集殷墟文字楹貼》;1923年,商承祚編《殷墟文字類編》;1926年,余永梁于清華研究院《國學論叢》一卷一號上發表了《殷墟文字考》;1926—1937年科學發掘所得甲骨,著錄成《殷墟甲骨甲編》、《殷墟文字乙編》及《殷墟文字丙編》等,均以“殷墟文字”命名。
甲骨文最早出土地于殷墟,人們以“殷墟文字”、“殷墟書契”、“殷墟遺文”稱之,正是因出土地而命名。現代考古學多以出土地命名出土文物,1926—1937年的科學發掘使用了現代考古學的命名方法。可是,殷墟所出文字不僅僅存在于甲骨上,還存在于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骨角器上,殷墟文字的范圍是大于殷墟甲骨文的。而且,甲骨文不僅出土于殷墟,還出現于山東省濟南市大辛莊商代遺址,陜西省岐山縣鳳雛村、周公廟遺址、扶風縣齊家村等地,甲骨文已超出了殷墟文字的范圍。科學發掘的到來,引發了甲骨文的重新命名。“殷墟文字”的稱法符合現代考古學的命名,只是不夠精準。科學發掘正在甲骨文研究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研究者開始關注科學發掘,并利用發掘所得,應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
五
最早以“甲骨文”命名的是陸懋德,他在1921年12月25日《北京晨報·副刊》上發表了《甲骨文之發現及其價值》;此后,1924年容庚在北京大學《國學季刊》一卷四期上發表了《甲骨文之發現及其考釋》;1931年郭沫若著有《甲骨文研究》一書;1933年董作賓發表了《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著錄有日本貝塚茂樹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等等,也以“甲骨文”命名。
“甲骨文”一詞包含著諸多層面的意思。第一,此種文字是出現在龜甲、牛胛骨、牛頭骨、鹿頭骨、虎腿骨乃至人頭骨上,簡稱甲骨;第二,文字多以契刻形式書寫,有部分是用朱砂或墨書寫在甲骨上的;第三,甲骨文的內容多為占卜記錄,其主要用途也即占卜,另外還有部分記事刻辭、表譜刻辭、習刻等;第四,甲骨文不只出土于殷墟,在我國其他地方也有發現。“甲骨文”這一名稱符合甲骨文的實際,因此廣泛流傳,成為通稱,也標志著甲骨文研究走向科學化。
在分析甲骨文的命名之后,我們可以給“甲骨文”下個定義,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一書中這樣描述: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對各種各樣的事情都要占卜一下,看看是吉是兇。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偶爾也用其他獸骨)。通常先在準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鉆鑿出一些小坑,占卜時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使甲骨表面因熱而產生裂縫。這種裂縫叫做兆。占卜的人就根據兆的樣子來判斷吉兇。商代后期管理占卜事務的人員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兇以至后來應驗與否的情況刻在卜甲卜骨上。這些文字就是所謂甲骨文,也稱甲骨卜辭。商代人有時也在卜骨卜甲或一般獸骨上刻記一些跟占卜無關的事情。這類文字通常也都稱為甲骨文。所以嚴格說起來,甲骨文的范圍要比甲骨卜辭廣一些。②我們認為裘先生的說法比較中肯,正合甲骨文之本質。
從上述甲骨文的命名前后,我們認識到:甲骨文的命名與中國早期甲骨史是密切相關的,學者對甲骨文的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早期學者多注重甲骨文的著錄,以供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開始關注文字背后的研究,并與古史研究結合起來,科學發掘的到來,使學者的眼界更為寬廣,研究也更為科學。其實,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有其歷史軌跡,都要經歷一個從模糊不清到科學發展的過程。
注釋:
①文中所引用論著均來自宋鎮豪主編.百年甲骨學論著目.
②見于裘錫圭著.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41.
[1]宋鎮豪主編.百年甲骨學論著目[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2]王宇信.中國甲骨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宋鎮豪,劉源.甲骨學殷商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