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炯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說文〉同文》出自黃侃先生箋識、黃焯先生編次的《說文箋識四種》一書,是《說文箋識四種》中的一種。這是黃侃先生在大徐本《說文》上的批注,由他的侄子黃焯先生整理而成。《〈說文〉同文》分為上、下兩部分,由“某同某某”、“某與某同”及類似的批語匯編而成,如“誥同告、諭”、“具同共、扛又同弄”。《〈說文〉同文》是用“音義統一”的方法聯系同出一源的字,按照音義關系及相關程度為標準可分為“音同義同”、“音近義同”、“音近義近”幾種情況。 如:“警同儆”,《說文》:“警,戒也。 ”又:“儆,戒也。 ”段注:“儆與警音義同。 ”《尚書·大禹謨》:“帝曰:‘來禹,降水儆予。 ’”傳:“儆,戒也。 ”“警、儆”都在見紐、青韻,是雙聲疊韻關系,二字屬音同義同。再如“茁同出”,《說文》:“茁,草初生出地貌。 ”又,“出,進也。 ”《戰國策·齊策》:“無所出其計矣。”高誘注:“出,猶生也。”“茁、出”都有“出生”這一義素,且“茁、出”精、透鄰紐,無韻,二字音近義近。
由于黃侃先生是隨文而批,并未整理成書,并且他只言其同,未言其所以同,因此關于《〈說文〉同文》的性質并沒有明確的說明。但根據書中的內容,黃焯先生的開篇敘述,以及語言學家們的研究,現在被認為是字源學的著作。
黃焯先生在《〈說文〉同文》開篇寫道:“先叔父季剛先生嘗就其音義之相同或相通者,類聚而比次之。注云‘某同某某’或云‘某與某同’。蓋章君《文史》所列,并自下己意,其于文字孳生演變之跡具為彰顯。 ”[1]從此段話可得知《〈說文〉同文》是黃侃先生根據他的老師章太炎先生《文始》所列。《文始》學術界早有定論,認為它是系統地探討語源的創始之作。況且我們拿《〈說文〉同文》與《文始》相對照,很容易就能發現《〈說文〉同文》中十之七八取自《文始》,可見二者有著直接繼承關系。此外,黃侃先生還在《文始》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及思想,從而使得字源學的理論更加系統和完善。
同源字現象在我國先秦時代的典籍中就已經出現,“聲訓”就是古人字源觀念在字義訓釋中的反映。真正自覺系統地研究字源問題是從清末民初的章太炎、黃侃開始的。章、黃二人論述了字源學的原理,分析了同源字產生的原因和途徑,闡明了字源研究的意義及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最早給“同源字”下定義的是王力先生,他給同源字下的定義是:“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音同義近的字,叫做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為中心,而以語音的細微差別(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關的幾個概念。”又說:“我們所謂同源字,實際就是同源詞。”[3]張世祿先生說:“所謂同源詞,是指音近義通或者音同義近,可以認為同一詞源,即表示相關意義的音素所派生出來的詞。”[4]王蘊智先生在《同源字、同源詞說辨》中說道:“凡語音相同相近,具有同一語義來源的詞叫同源詞。”通過分析不同學者對“同源字”的闡述,我們可以認為,音近義通是同源詞的標志,音近義通的字往往有著共同的語源。
在《〈說文〉同文》中口部字的同文詞例共54條,但每條并不都是兩兩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條多字,這就使得各字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說文〉同文》在字音上以關系的遠近作為詞義訓釋的依據,同時也注意到了同源字在字形上的密切聯系。因此本文就以每條詞例中的第一個例字為主線,用第一個例字跟其下屬各字的音義相關及相關程度為標準,分類說明。并根據黃侃先生“音義統一”的方法辨釋,在聲韻關系上以王力先生所定的關系標準進行聯系。《〈說文〉同文》的基本類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1.噭同嘂
《說文》:“噭,吼也。 一曰噭呼。 ”又:“嘂,高聲也。 一曰大呼也。”按,“噭、嘂”都在見母、宵部,雙聲疊韻。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噭,當作口也。吼也。”《詩·小雅·北山》:“或不知叫號。”《釋文》:“叫本作嘂。”《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于是噭然而哭。 ”“噭”《說文》引作“嘂”。 在“大呼、大叫”義上二者相同。《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夏育、太史噭叱呼。”《周禮·春官宗伯》:“大祭祀。夜呼旦以嘂百官。”
2.呭同詍
《說文》:“呭,多言也。詩曰:無然呭呭。”又:“詍,多言也。詩曰:無然詍詍。”按,“呭、詍”都在余母、月部。表示話多義。《通訓定聲》:“按,呭即詍字之或體。”
3.唏別義同欷
《說文》:“唏,笑也。從口欷省聲。一曰哀痛不泣曰唏。”又:“欷,歔也。 ”按,《方言》:“唏,痛也。 哀而不泣曰唏。 ”《說文》:“歔:欷也。 ”《一切經音義》:“欷歔,涕泣貌。 ”《倉頡篇》:“歔:泣余聲也,亦悲也。”“唏、欷”都在曉母、微部。“唏”的‘一曰’與“欷”義相通。
4.啗同啖
《說文》:“啗,食也。 讀與含同。 ”又:“啖,噍啖也。 從口,炎聲。 一曰噉。 ”按,《說文》:“噍,齧也。 ”“齧,噬也。 ”“噬,啗也。”通過“啖、噍、齧、噬”之間的轉訓,可知“啗、啖”同義。《通訓定聲》:“啗與啖微別。自食為啖,食人為啗。”“啗、啖”都在定母、談部。《漢書·王吉傳》:“婦取棗以啖吉。”師古曰:“啖,謂使食之,音徒濫反。啖亦啗字耳。”
5.咸同諴
《說文》:“咸,皆也,悉也。 ”又:“諴,和也。 ”按,“諴”,《尚書·大禹謨》:“至諴感神。 ”傳曰:“至和感神。 ”《尚書·無逸》:“咸和萬民。 ”傳訓:‘咸’為‘皆’,桂馥謂借‘咸’字。 ”《小爾雅·廣言》:“皆,同也。 ”“咸”有“都、同”的義項。 凡事同而和,故“諴”也有“同”這一義素。 “咸”、“諴”都在匣母、侵部。
以上幾例字音相同,意義也沒有什么差別。有的訓釋全都相同,如“呭、詍”;有的訓釋字面上有差異,但實際上意義是相同的,如“唏、欷”的字面解釋看不出有什么聯系,但字的意義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會將其貯藏義完全地表現出來。因此只有在文獻中我們才可以看出字的隱藏義,從而判斷出它們的同源關系。就文字本身的使用和發展來說,我們不能認為同源字就是記錄同一個詞語的文字,倘若多個詞語的語源相同,那么這些詞語的記錄文字仍為同源字。如“呭、詍”二字是或體(異體),異體字是形體有差別,但音義完全相同,它們記錄的語源就是同一個,因此它們是同源字。根據高亨 《古字通假會典》“噭與嘂”為通假字,二字音相同,借“嘂”記錄“噭”義。“嘂”作為本字時記錄自身的語源,當它作為“噭”的借字時,記錄的卻是借字的語源,因此本字與借字也可以是同源字。
我們根據王力先生所定的聲韻關系為標準判斷“口部”字的聲韻,凡是符合他所定的準雙聲、旁紐、準旁紐、鄰紐標準的,就是聲紐關系較近;凡是合乎他所定的對轉、旁轉、旁對轉、通轉的,那么韻部關系就較近。
1.噣同咮
《說文》:“噣,喙也。 ”又:“咮,鳥口也。 ”按,《說文》:“喙,口也。 ”《詩·曹風》:“不濡其咮。 ”毛曰:“咮,喙也。 ”《玉篇》:“不濡其咮。 ”《廣雅·釋親》:“噣,口也。 ”“咮、噣”都有“口”這一語素。“噣、咮”都屬端母,“噣”韻在屋部,“咮”韻在屋部,屋、侯對轉,二字音近。
2.咽同嗌
《說文》:“咽,嗌也。”又:“嗌,咽也。”按,“咽、嗌”互訓,都是指咽喉。 “咽、嗌”皆屬影母,“咽”韻在真部,“嗌”韻在錫部,真、錫通轉。《戰國策·秦策四》:“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春秋榖梁傳·昭公十九年》:“哭泣歠饘粥。嗌不容粒。”
3.啗同嚵
《說文》:“啗,食也。讀與含同。”又:“嚵,小啐也。”按,《集韻》:“嚵,小飲也。 ”“小啐”即小口飲之,有“食”這一義素,“啗”、“嚵”義相通。 “啗”在定母,“嚵”在崇母,定、崇鄰紐,“啗、嚵”皆屬談部。
4.嗛同嘾
《說文》:“嗛,口有所銜也。 ”又:“嘾,含深也。 ”按,《通訓定聲》:“嗛,誼與含略同。故鼠之以夾藏食者曰鼸。”《爾雅·釋獸》:“鼸,鼸鼠。”注:以頰里藏食也。“嗛、嘾”都表示口中含有某物。“嗛”在溪母談部,“嘾”在定母侵部,溪、定紐無關,談、侵旁轉。如《史記·大宛列傳》:“烏嗛肉,蜚其上。”《莊子·馬蹄篇》:“大甘而嘾。 ”
以上幾例聲音雖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意義相通,這種情況在《〈說文〉同文》中占的比例最大。陳建初先生在《黃侃先生所批“說文同文”初探》一文中的數據顯示:“音近義通是同文的基本成分,約占總字數的90%”[5],這種現象在“口部”也有所體現。以上音近義通的“同文”,如果單就意義而言,又可以分為各種關系。它們有的異名同實,如“噣”與“咮”;有的是互訓,如“咽”與“嗌”等,都是同義詞或近義詞的關系。
1.啗同肴
《說文》:“啗,食也。 ”又:“肴,啗也。 ”按,“啗”,《漢書·霍光傳》:“與從官飲啗。”顏注:“啗,食也。”《漢書·王吉傳》:“婦取棗以啖吉。”《廣韻》:“啖與啗同。”《說文義證》:“肴,啖也。”《說文》:“啖,噍啖也。 ”“啗”定母談部,“肴”匣母宵部,聲紐不同韻部不同,二字義同。
2.嚘同唸
《說文》:“嚘,語未定皃。 ”又:“唸,□也。 從口,念聲。 詩曰:民之方唸□。 ”按,《漢書·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 ”《說文》:“□,唸□,呻也。 ”孫炎曰:“人愁苦呻吟聲也。 ”二字都有“聲音不表達具體內容”之義。“嚘”影母幽部,“唸”端母元部,聲紐不同韻部不同,二字義同。
“音異義同”的部分若用黃侃先生本人的聲韻標準,我們有理由或根據推論,它們都是聲音相同或相近的。
《〈說文〉同文》在字音上采取的聲韻標準比較嚴格,一般取旁轉、旁對轉、通轉;在意義上,含有較為清晰的義通條例。通過對口部字的研究,這些特點也都得到了體現。就《〈說文〉同文》本身來說,通過它我們可以找到《說文》中同出一源的字。但從整個語源學來看,《〈說文〉同文》給傳統語源學做了總結,同時近現代的新語源學也由這里起步。我們可以說,《〈說文〉同文》在漢字語源學的發展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1]黃侃,黃焯.說文箋識四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陳建初.黃侃先生所批“《說文》同文”初探[J].古漢語研究,1990,(2).
[4]殷寄明.語源學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陸宗達,王寧.訓詁學的知識和應用[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