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安徽大學 思政課教學部暨科學發展觀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教育為主線,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依據大學生成長的基本規律,教育、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憲法和有關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規定,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其教學效果的如何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對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態度和接受度。因此,針對該門課程特點,教師要善于利用必要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該課程面對的是大一的新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具有基礎性,根據《詩經》的思想啟發,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相對于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更加注重對大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法制觀、法律精神的教育。因此,授課老師必須真切把握當代“90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法制意識等狀況,既不能像某些媒體宣傳的那樣,把他們看成是道德“垮掉的一代”,又不能從自己的主觀出發,對“90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等狀況進行臆斷,而應該積極采取問卷、訪談、座談等形式對所授班級學生的思想道德與法制意識狀況進行科學調研,切實“把握”他們道德觀、法制觀等基本情況,從而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這就是所謂的“一握”。所謂的“兩發”,就是教師要對自己所講授的內容做到深入淺出的“闡發”,并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啟發”意義。所謂的“三引”,就是在教學過程,教師要用自己良好的教姿教態、積極的教學情緒、親和的教學表達“吸引”學生進入課程教學情境,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教學內容,反思社會現實、反省自身意識與行為,最終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學生的思想,尤其是他們的道德意識與法制觀念。
我國古代文藝理論的經典文獻《毛詩序》指出,《詩經》在內容上分“風”、“雅”、“頌”,在創作方法上可分為“興、比、賦”。南宋朱熹認為“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所詠之詞也”,“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賦”就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我們將朱熹的解釋進行遷移之后,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興”其實就是要注重從學生知曉的現象、事物、事件,尤其是從他們自身的喜怒哀樂談起,然后切入到有關樹立理想信念、實現人生價值、弘揚法制精神等教學內容上來。“比”就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要特別注重案例教學,因為這門課從理論性、史實性上說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一定的差異,它更加凸顯出生活性、實踐性等特征,所以教師要精選一些富有生活化、形象性的案例講解,并與同學們一起分享這些案例所帶給我們的所感、所想?!百x”是要求教授這門課的教師在教學語言上更加富有美感,講究節奏性、感染性、流暢性,做到情理交融。
孔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逼鋵嵖鬃釉谶@里指出了學習《詩經》的四種功能及需要注意的四個方面,即“興、觀、群、怨”。按古人朱熹、鄭玄、孔安國等的理解這里的“興”,即“感發意志”,“觀”就是“觀風俗之盛衰”,“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怨”就是“怨刺上政”。
我們將古人的解釋進行遷移之后,認為這里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興”指要善于鼓勵學生做一名具有道德修養和法律精神的人,在實際教學中要更多用正面的內容激勵學生,激發他們人性中的“善”。“觀”就是幫助學生善于觀察社會,尤其善于全面而帶不偏激心態地去觀察社會,進而發現社會的“真善美”、辯證分析社會的“假丑惡”。所謂的“群”就是引導學生善于融入集體生活中,融入社會中,積極悅納自己、敞開心扉與他人溝通交流。所謂的“怨”就是要學生們認識到社會依然存在種種不良現象,對這些喪德違法行為我們需要批判、鞭撻,并在批判、鞭撻時凈化自己的心靈、升華自己的人生境界,而不能因為現實存在不足,就成為道德滑坡、法制淡薄的借口。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那些最基本知識,學生在中學時都學過了,如果這門課程教學還是以中學已經接觸的知識為主進行教學的話,就必然會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缺乏興趣。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研讀中學《思想政治》課本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生確實已經基本掌握的內容可以少講、精講,讓學生提綱挈領式地抓住這些知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讓學生把內容“拎”起來,甚至可以設計模擬課堂,讓學生自己當“老師”,講解他們熟悉的內容。當然,對學生已學的知識可以展開講解,但要求“新”,這個“新”是相對于中學教師的講授方式和思路而言的,即讓學生從另一種思路上把握相關原理。除了“新”之外,對學生已學的知識點在講授的過程中可以適當進行理論深化,深化的目的不是“故作高深”、難倒學生,而是一方面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要真切理解這些原理還需要廣闊的知識背景來做支撐,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去理論聯系實際地思考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在他們看似已經熟知的原理和知識的背后存在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現實意義,尤其該門課程要凸顯具體知識的道德意蘊和倫理價值意義及滲透的法治精神。
有人說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知難行易”,一種是“知易行難”?!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在知識的教學上更傾向于后者。因此,這門課的教學雖然需要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講解,但重點并非在此。除了運用傳統的講授法之外,諸如互動教學、啟發式教學、專題討論、小組辯論、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演講比賽、聽先進人物報告會等新型教學方法與手段,更符合這門課的實際要求。
教師可以通過院系或學校,也可以憑借自身的社會關系建立教學實踐基地。每個學期至少開展一次走進社會、關注社會的調查活動,活動的主題要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相關。教師可以事先傳授一些最基本的社會調查方法和原則,然后要求學生通過調查將收集到的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寫成社會調查報告,作為作業納入課程成績考核中,同時評選出優秀作品,條件允許可以適當給予獎勵。
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怎樣形成的?《詩經》認為需要經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過程,其意思就是說好的思想品德是在不斷地與人交流、切磋中方能塑造形成的。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教師要在課間和課下多與學生接觸,善于察覺學生的思想動態,主動與他們溝通,鼓勵學生通過諸如面談、電話、短消息、電子郵件、博客、微博、電子教學平臺等多種形式與自己進行交流。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以作業方式上交的一些文字材料。對于這些材料,教師要認真批閱并及時反饋,對學生在作業中反映出的思想共性問題可以在課堂與學生進行交流,對某些學生所反映的個別思想問題要私下與之溝通。如此,學生才會重視作業,在作業會寫出自己所感、所想,而不是隨便抄一篇了事。
任何教學方法的使用都必須依托一定的教學語言,教學語言本身是最為重要的教學手段?!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是嚴肅的,學生希望的是將嚴肅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用年輕人更易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清新、優美、活潑甚至幽默的語言往往更能打動學生。畢竟“道不遠人”,太深沉、太嚴肅,年輕人可能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望而卻步了,這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不過我們也反對有些教師為了取得課堂教學的表面效果,總是閑聊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話題來吸引學生。我們需要的是通過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與藝術性、政治性與思想性的辯證統一來著實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實效性。總之,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育教學,我們希望學生正如孔子對《詩經》的評價一樣“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