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姜楠
(上海政法學院 外語系,上海 200000)
“美國文學”教學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王燕姜楠
(上海政法學院 外語系,上海 200000)
美國文學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主干課程之一,如何進行改革才能適應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趨勢,無疑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立足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依據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針對美國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建議,包括重新制定課程目標、改進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優化考核機制、拓展課外活動、豐富文學實踐等。
美國文學教學 應用型人才培養 改革措施
一
進入21世紀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要求高校側重培養具備較強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多元復合型的人才。對于以“應用”為重心的二本院校來說,情況更是如此。我國的英語專業教育經歷了60多年的發展,早已從上世紀90代中期前的經院式、精英化培養模式發展到今天的重應用、大眾式培養框架。《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年修訂版)在提出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的同時,繼續要求英語人才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其中包括必備的英美文學知識。包括美國文學在內的英語文學類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綜合人文素質,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美國文學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盡管重要,但由于各種相關學科課程對文學課的擠壓,學生學習熱情日漸向與市場緊密掛鉤、有利于就業的實用性課程轉移,美國文學課程日受冷落的趨勢已成不爭的事實。
面對這一現象,李公昭教授首先肯定了文學課程的價值:“排斥英美文學,滿足于工具性語言訓練,難以培養出高水平英語人才。實際上,英美文學與實用英語并不矛盾,可以相輔相成。”其次,他強調改革英美文學教學的迫切性:“除了從社會、環境、教育思想等方面找原因外,我們更應從自身去尋找原因。比如,我們應自問:在當前的社會大背景中,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文學課究竟應該占有一個什么樣的位置;英美文學課究竟應該如何設置,英美文學課的教材究竟應該如何編,編入哪些內容才更科學,更符合學生的實際;英美文學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最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
二
為了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本課題組立足于本科階段的美國文學教學,教授的對象是以“復合型、應用型”為培養目標的英語專業二本學生。在長期教學實踐、大量研讀文獻和深入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我們研究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機制和課外實踐活動等。
為了擺脫目前文學課普遍面臨的尷尬局面,必須首先明確美國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授課內容可包括:文學導論;英國文學概況;美國文學概況;文學批評。”這一籠統的表達給美國文學教學提供了基本的框架,但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感。
程愛民教授等認為:“英美文學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而不僅僅是去提高學生欣賞水平或是英語水平。刻意去提高學生的水平,學生往往始終處在一個被動學習的角色,效果適得其反;而培養學生的興趣,則可以使學生由被動式的學習向主動式的學習過渡,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則是水到渠成。”這一觀點揭示出多年以來文學課上“教師苦教,學生厭學”局面的根本癥結所在。因此將美國文學課的首要目的定位為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是實際合理的做法,在本科階段尤其適合。文學課要體現趣味性,重在普及文學知識,以讓學生獲得充分的審美體驗為宗旨。
范誼和芮渝萍教授進一步撰文對英美文學教學的目標內涵進行了詳細的層次化區分。他們認為英美文學教學,應因材施教,“對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英美文學課程,要求以閱讀和評論(包括評論方法)為主”,而文學史、文學理論這樣專業化的文學課程適應于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具體而言,英語專業本科階段的文學課應 “以閱讀體驗為主,文學知識和文本分析為輔,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實現文學的娛樂和教化功能”。
三
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我們在充分借鑒上述學者觀點的基礎上,認為美國文學課程還應側重對學生文學實踐、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充分開發文學課程的“實用性”潛能,致力于“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才能扭轉文學教育的“邊緣化”危機,才能為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做貢獻。
簡言之,針對二本英語專業的美國文學課程,教學目標應定位于培養興趣、了解體驗、學以致用。為配合這一目標的實現,教師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實現自我更新,堅決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模式,應主動學習、嘗試、開發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的新路子。這就要求加強對教師業務能力的培訓,鼓勵教師之間切磋聽課,有條件的學校應選派教師到英美國家進修取經,借鑒英語國家教授文學的先進經驗。
其次,需花大力氣更新調整教學內容。按照文學史的脈絡安排教學內容是現在比較通行的做法,這種以史為綱的“傳統思維定式,是造成學生對學習英美文學缺乏熱情的一大因素”(范誼、芮渝萍)。早期作品背景遙遠、語法古舊、文字生僻、難以理解,對剛剛站到文學殿堂門口的學生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令他們頓然失去對文學探索下去的熱情。因此王守仁教授強烈呼吁“終結‘文學史’+‘選讀’模式”。在文學課本的選材方面,遵循“厚今薄古”,“寧短勿長”(避免對作品掐頭去尾)的原則應當是幫助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科學做法。另外,教師應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結合實例授人以“漁”,使學生真正領會鑒賞小說、詩歌、戲劇各文類的方法,從而能夠獨立自主地涉獵文學作品。只有教學內容體現現代化、實用性,才能從源頭上吸引學生。
最后,在美國文學課上,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課題小組在教學方法的改進上,主要遵循兩點原則:(一)變灌輸為啟發,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二)變被動為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們吸收 “交際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任務教學法”之所長,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具體操作如下。
1.學期一開始,老師即向學生介紹課程的展開方式和要求,在簡明介紹完美國文學的脈絡、文學鑒賞方法和查資料的方法后,把整個學期的教學重點幻化成詳細的任務清單公布給學生。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在課前就具體任務進行閱讀、查詢、調研,書寫等充分準備,然后分批在課堂匯報,并引發全班范圍的討論,教師最后進行概括點評,提出意見和建議。清單上所布置的任務力求實在、細致。確保其中既有考察課本基礎知識的部分,又有延伸到課本以外,需要深入探索、闡釋呈開放性的啟發應用型題目。最后,要求作專題演講的小組,就所研究的主題合作撰寫一篇學期論文。在整個任務執行過程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言交際能力、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均得到充分的鍛煉,有助于他們真正成長為學習的主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發現者和創造者。
2.采用讀寫相結合的訓練方法,一方面幫助學生培養對文學文本的敏銳感受力,另一方面提高其自身對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具體形式包括:寫讀書報告;讀詩歌的時候,讓學生嘗試創作英文詩;讀小說的時候,讓學生改寫小說片段,續寫小說結局,或將小說故事改編成劇本作為小品表演的底本。這些活動都能讓學生在充分發揮想象力的過程中鍛煉英文寫作,幫助他們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具備良好英文寫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3.注重對學生道德心理素質的培養。精心安排具有啟發性的課堂討論,在鍛煉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基礎上,側重加強其道德品質。例如,設計針對某部文學人物的換位思考任務,讓學生分組討論如果處在主人公的位置那么會如何做出選擇并說明理由。針對學生的選擇提出令人深思、發人深省并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以期引導學生明白該如何科學面對挫折、面對競爭等一系列社會現實問題,幫助學生形成優秀的心理素質、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政治素質。
4.在教學手段上,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設內容豐富的課程網站,提高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應用水平。美國文學課程網站可包含“課件下載”、“文學常識”、“美文賞析”、“聽美國教授講美國文學”、“美國文學電影寶庫”、“美國文學沙龍”、“學生作品展區”等專欄。我們力爭將網站建設為頗具吸引力的美國文學大花園,給學生及時提供文學營養補給,讓傳統的課堂式學習延伸到網絡中,以彌補課堂教學的時空不定,也有助于師生共享資源、互動溝通。
四
在日益強調“實踐”能力培養的今天,90分鐘的課堂學習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已結束,大量的工作需要學生在課堂以外完成。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和文學實踐既可以配合美國文學的課堂教學,又可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鍛煉其應用能力。建議開展的活動有“讀書俱樂部”。具體步驟如下:老師給出適合閱讀的文學作品清單,學生也可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將班級學生分成小組,每一個小組就是一個小型的讀書俱樂部。每組安排一個負責人,組織學生閱讀作品、共同討論,并撰寫讀書筆記。授課教師每月抽查閱讀情況,檢查結果計入平時成績。對于讀書筆記的評閱,首先小組成員可以相互批閱,其次評出寫得最好的交給教師評閱。老師寫出反饋意見,引發小組討論。這樣雖然程序繁瑣,但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知識交流,鍛煉學生的評閱能力。
英語系和學生社團可以定期組織與文學學習密切相關的活動,例如:“英語詩歌散文朗誦會”、“美國文學改編電影配音”,“經典文學片段表演”,“英語文學原創競賽”、“文學作品翻譯競賽”、“美國文學講壇”等。鼓勵學生參加,給學生提供一個和諧寬松的鍛煉場所和表現舞臺。學生還可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創辦英文報紙雜志、排練戲劇、網頁制作、外語周等活動。活動的創意、經費籌集、組織實施等具體工作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的活動不僅為學生創造了使用英語的機會,而且鍛煉了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對他們將來的就業和適應工作都大有裨益。
五
考得死,教和學皆死;考得活,教和學俱活。因此,必須改變以概念、定義為重心的死板考試模式,堅持以實用性、應用性為主導的靈活考試模式。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構建多元化考評體系。具體操作分為兩方面:(一)加強形成性評價,實施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督促和監控。可以擴大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例如50%)。平時成績由考察“聽、說、讀、寫”綜合應用能力的模塊組成,具體可包括:學生的專題講演,文學實踐活動(包含詩歌朗誦、創作,小說改編、續寫,戲劇小品表演,文學電影配音等形式),讀書報告,文學評論文章,課堂發言討論等方面。這樣不僅可以全面衡量學生的文學基礎知識和文學欣賞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完善終結性評價,實現期末考試手段多樣化,可采用口試、筆試、讀書報告、課程論文等多種形式,把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盡量減少閉卷考試的形式,削弱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傳統。如果需要采用閉卷考試形式,就應該盡量減少記憶性試題的比例,加大鑒賞、評析、表達類應用型題目的比重,從而考查學生真實的批判力和文字表述水平。
在大力倡導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今天,如若能將以上各方面付諸實踐,則必能優化美國文學的教學,使學生“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轉化成融“視、聽、說、讀、寫”為一體的整體能動型學習模式。那么,學生提高的不僅只是英語語言能力,伴隨而來的還有專業基礎、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的提高。這些都能幫助他們在步入社會后,盡快調適自己、融入環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本課程的具體方法普適于各類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如果在實踐中運用得當,不斷完善,就必然可以扭轉文學課程日漸慘淡的境況,促進承載精神文化教育的文學向本位回歸。
[1]程愛民,許勁,柯可,唐曉忠.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J].外語研究,2002,(1):14-18.
[2]范誼,芮渝萍.英美文學教學的目標內涵與層次定位[J].外國文學研究,2005,(3):150-156.
[3]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守仁.應該終結“文學史+選讀”模式[J].鄭州大學學報,20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