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標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沃興華先生是當今書壇上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他所參與提倡的“民間書法”、“流行書風”,以及有關言論引起了不少的討論和非議,他在傳統的繼承與創新方面也時有新說。他在《中國書法》2004年第11期上發表的《我創造,故我存在——書法傳統再認識》一文,便是其中的一篇力作。該文提出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傳統,用系統的方法來研究傳統,用創造的理念來闡釋傳統,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然而我通過對該文的仔細研讀分析,覺得沃先生對傳統書法的論述存在簡單化、隨意化和想當然的錯誤做法,客觀上有歪曲傳統之嫌,有必要予以辯駁。
“傳統”在歷史上是一個特定的概念。最初是指帝業皇位的世代相傳,如《后漢書·東夷傳·倭》:“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南朝梁沈約《立太子恩詔》云:“守器傳統,于斯為重。”又據《明史·席書列傳》:(書云)“三代之法,父死子繼,兄終子及,自夏歷漢二千年,未有立從子為皇子者也。漢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壞三代傳統之禮。”“夫得三代傳統之義,遠出漢、唐繼嗣之私者,莫若《祖訓》。《祖訓》曰:‘朝廷無子,必兄終弟及。’則嗣位者實繼統,非繼嗣也。”可知古代的“傳統”指傳繼皇位帝業,即所謂“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是也。后來引申為指儒教學說的傳承,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云:“儒教傳統翼教,而碩士名賢之訓附之。”現在則用來泛指一切對后世有影響力的社會歷史文化,如世代相傳的具有特點的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概念。而沃興華先生卻硬是將傳統一詞肢解為“傳”和“統”兩個詞來加以詮釋,認為傳統包括兩層意思,“傳指傳播、流傳,其影響力主要是橫向型的普及;統指統轄、系統,其影響力主要是縱向型的綿延。”我認為,這種將“傳”、“統”區別開來的做法,實際上是對“傳統”一詞的割裂和曲解。
《戰國策·齊策五》:“昔者趙氏襲衛,車舍人不休傳。”按《說文·人部》:“傳,遽也。 ”《辵部》:“遽,傳也。 ”朱駿聲通訓定聲云:“以車曰傳,亦曰驲;以馬曰遽,亦曰驛。”可知“傳”的本義原指用車來傳遞輸送。“傳”、“遽”連用則指傳驛,即通過驛站提供車馬的方式來遞送。如《周禮》:“行夫掌聲邦國傳遽”注云:“傳遽,若今時乘傳騎驛而使者也。”《玉藻》:“士曰傳遽之臣。”注云:“傳遽,以車馬給使者也。”后來“傳”行而“遽”廢,“傳”字遂兼有傳遞之義,并引申為傳播、流傳等義。而流傳既有橫向傳播之義,又有縱向延續之義。傳統的“傳”,即取縱向延續之義。如《字匯·人部》:“傳,續也。”《莊子·養生主》:“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陸德明釋文曰:“傳者,相傳繼續也。崔云:傳,延也。”又《史記·秦始皇本紀》:“人人自安樂,無戰之患,傳之萬世。”《漢書·竇嬰傳》:“父子相傳,漢之約也。”沃氏稱傳統的“傳”主要是指橫向型的普及,恰恰是說反了。而指“統”為縱向型的綿延,也是不對的。按《說文·系部》:“統,紀也。”“紀,別絲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一絲必有其首別之,是為紀;眾絲皆得其首,是為統。”可知“統”的本義指眾絲之緒,紀為一絲之端。“紀”、“統”連用,泛指繭絲的端緒,如《淮南子·泰族訓》:“繭之性為絲,然非得女工煮以熱湯,而抽其統紀,則不能成絲。”“統”字后來引申為系統,即由橫向各端整合而成的系列。而所謂“統一”,也就是將橫向各端總為一系。故“統”的意義在于橫向統轄,而非縱向的綿延。只有將這種橫向統轄的系列世代延續,才能成其為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才能稱之為傳統。單獨言“傳”、言“統”,均非傳統之義。另外,從傳統這個詞的結構來看,“傳”指世代相傳,是動詞,“統”指系統,為名詞,“傳”是用來修飾“統”的,因此“傳統”一詞在結構上也是不可分割的。
沃興華先生將“傳統”一詞分裂為橫向普及和縱向綿延兩種含義,進而把書法史上的傳統分為有傳無統(秦漢魏晉南北朝)、有統無傳(唐宋元明)及有傳有統(明末清初以后)的三個階段。沃氏認為:“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字字體演變劇烈,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字體書風,……一個時代的名家只影響一個時代,不能充當下一時代的典范,因此,當時的傳統確切來說是橫向普及型的,屬于傳,因為不能跨時代,不能前后相續,所以不成其為統。”這種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試問哪一個朝代只有自己時代的字體而不受前代字體書風的影響?哪一個時代的名家書風只影響其所處時代而對其后世就沒有產生影響?否則秦漢的篆隸與魏晉乃至唐代的篆隸之間,以及東晉南朝的楷、行與初唐的楷、行書風之間的關系怎么理解?曹魏時的鐘繇和東晉時的二王之間,以及二王與南朝書家乃至唐宋以來帖派書家之間,它們的傳承關系又如何理解?難道說東晉的二王書風也沒有對后代產生影響嗎?這與沃先生下文所說不是矛盾的嗎?實際上,凡屬漢字,就算是不同字體,它們之間都有著前后繼承的關系,何況是同一種字體,怎么可能不對其后的時代產生影響?所以沃先生把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傳統說成是只有橫向普及的意義,不能前后相續,不能產生跨時代的影響是十分荒謬且毫無根據的。
沃先生說:“楷書出現以后,漢字字體的發展就此結束,書法藝術的歷史主要表現為書體的不斷演變。因為這種演變都在流行的楷書和行草書的字體范圍之內,所以其中的代表風格不僅能被當時人所取法,而且也能被后代人所繼承,成為‘萬世一系’的統。”這里所說的代表風格,當指二王書風。沃先生認為唐宋元明是二王帖學一統天下的時代。“王羲之成為書法風格的集大成者,成為書法審美的唯一標準,成為書法界的大成至圣。”“由此衍生出帖學書風,宋元明清,代代相傳,成為當時唯一的統。”這種觀點,同樣也是非常片面的。首先,楷行草書出現以后,漢字字體的發展雖然結束,但篆隸并未就此消失,而是繼續流傳了下來。如盛中唐篆隸書體的復興,產生了像李陽冰、韓擇木、史惟則等這樣的篆隸大家。故此時書體的演變并非只在楷書和行草書的字體范圍內進行。其次,雖然自唐太宗李世民罷黜百家、獨尊王羲之,以及宋代刻帖盛行以后,二王書風一時成為書壇的主流、帖學的正統,但并未達到一統天下的地步。如唐初歐陽詢、褚遂良的取法南北碑刻;顏真卿的遠承家學;宋四家中,蘇東坡的偃臥肥扁,黃山谷的長槍大戟,也非二王書風所能概括;至于元末倪瓚、楊維楨,以及晚明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更是各出機杼,不襲故常。因此,說二王書風是當時唯一的“統”,王羲之是書法審美的唯一標準,也是不能成立的。
沃氏又認為,自明末清初以后,碑學興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傳才與東晉二王以來的統被一視同仁地取法和繼承,傳與統才開始沒有區別,組合成為一個詞,表示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既然要到了明末清初以后“傳與統才開始沒有區別,組合成為一個詞,表示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那么明末清初以前,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所謂“傳”與東晉二王以來的所謂“統”還算不算是傳統?算不算是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呢?
總之,沃興華先生所述中國書法史上的傳統概念不清,前后矛盾,錯漏百出,且與歷史事實不符。其根源在于他將傳統這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概念隨意地割裂開來,并做出了錯誤的訓釋,進而影響到他對書法傳統的判斷,造成了對傳統和歷史事實的歪曲。傳統是歷史的客觀存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有不同的傳統內涵,我們必須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傳統;但傳統這個概念卻是固定不變的,不能用所謂“發展”的眼光來對它進行隨意的割裂和更改。書法史上的傳統內涵豐富多彩,不能用一分為二的所謂“系統”來進行簡單的劃分,而必須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來加以研究。作為現代人,我們還必須用現代的觀念來闡釋傳統,賦予傳統以全新的意義,但同時也應注意到傳統歷史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尊重傳統,尊重歷史,而不能借所謂的“創造”之名來篡改傳統,歪曲傳統。因此,我們認為可以將沃先生提出的三個觀點分別改為: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傳統,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傳統,有現代的觀念來闡釋傳統。質之沃先生,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