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清
(襄樊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湖北 襄樊 441050)
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有很大的不同,即它對教育性特別強調。兒童的可塑性很大,古人曾用素絲作比喻:“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兒童由于年齡特征,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兒童文學特別注意教育性。文學教育目標一般都包含在語言教育或藝術教育之中。兒童文學對于幼兒有著教育、認識和審美等多重功能。
幼兒園語言活動教材絕大部分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在體裁上有兒歌、散文、童話、生活故事、寓言等,這些豐富的兒童文學作品在幼兒園語言教學和幼兒語言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都說興趣是最好的動力,要在幼兒園開展好兒童文學活動,幼兒教師對兒童文學的興趣也很關鍵。幼兒園兒童文學活動可以通過專門的教學活動進行,也可以滲透在其他活動中開展,不同的活動方式體現著不同的兒童文學觀念,也使兒童文學發揮著不一樣的作用。教師對兒童文學活動方式有著辯證的認識:專門的兒童文學活動更多地服務于幼兒語言的發展,而將兒童文學活動滲透到幼兒園其他活動之中,則能發揮其多方面的功能,如教育、審美、娛樂等。這說明教師在觀念上應該改變,能較為全面、正確地認識兒童文學對幼兒發展的作用。
由于幼兒園教學工作繁忙,教師獲得關于兒童文學活動的培訓和指導機會不多,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兒童文學活動在幼兒園的廣泛、有效開展。大多數教師們在缺少專家指導和外出參觀學習機會的情況下,能積極地面對現實,通過閱讀兒童文學刊物或相關教育教學雜志等途徑,努力提高自己在兒童文學及兒童文學教育教學方面的素養。教師只關注到自己在幼兒園組織的兒童文學活動,而忽視了幼兒在家庭中或其他環境中獲得的兒童文學經驗,因此失去了這方面的教育資源。鑒于對兒童文學活動目標的定位,部分教師覺得幼兒園兒童文學活動是在語言活動中開展,而在綜合活動、日常生活活動、區角活動中開展兒童文學活動的幾率卻很低。兒童文學在幼兒園是比較受重視的,但就其具體功能和作用來看,目前還局限于促進幼兒語言發展,幼兒也主要在語言活動中接觸兒童文學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兒童文學活動除了“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外,還要充分發掘和利用兒童文學作品的要素與具體內容,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文學作品的運用與目標有直接的關系。在兒童語言活動過程中,教師不能只限于開發認知和德育功能、語言功能,只把兒童文學教育當工具,而忽略以兒童文學為對象的審美教育,這是對文學資源的一種浪費。《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指出:幼兒園應該有兩種類型的文學教育。
第一類,為各領域教育服務的文學教育,其有兩種結構形態。
1.以相關領域的教育整合文學內容
2.以兒童文學作品為網結點,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內容。
第二類,以文學作品為學習對象的活動。通常選擇一些重在表現“情感”的詩歌、散文,還有童話中的“精品”“名品”等。這類作品有鮮明的文學美的特征,能帶給幼兒極大的快樂。教師在引導欣賞時,可以通過很多種方法將作品的整體形象和形式審美及其細節描述加以凸顯。抽象地說教是兒童不容易也不樂意接受的。對兒童進行教育要借助各種各樣的生動形象;兒童年齡越小,越依賴于形象化的手段。兒童文學要求富于動作性,更多地以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兒童文學應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來。
因此,幼兒園除了選擇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作為語言教材,還可以在其他領域的活動中滲透兒童文學要素,比如在音樂舞蹈活動中用歌聲、節奏、舞蹈動作表現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兒童文學是幼兒園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具有教育、審美、認識、娛樂等功能。舞蹈是藝術類課程也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二者有著必然的聯系,可以相互滲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日常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專業性及職業性,舞蹈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而且要在兒童舞蹈創編過程中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兒童文學素養。
只有具有較高的兒童文學素養才能更好地理解感受音樂舞蹈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如在欣賞舞蹈作品 《千手觀音》時,學生需要用語言描述作品所傳達的主題思想。文學修養好的同學,用詞準確貼切,語言通順流暢,理解能力較強,而文學素養稍欠缺的同學則三言兩語不著邊際。針對這一情況,我在教學過程中就針對性地選擇經典的詩歌及文學作品改編的舞劇、歌劇讓學生欣賞,然后到圖書館或者網絡上查閱資料,收集閱讀作品的文字資料,再次組織學生談談觀摩舞劇、歌劇及舞蹈作品后的感受。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學知識后,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好的文學作品是音樂舞蹈創編的好素材。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我在教學過程中先幫助學生分析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再選擇風格比較相近的音樂進行伴奏,學生進行配樂朗誦,感受音樂及文學作品所營造的氛圍。學生根據對作品的內容及情感的理解,創編啞劇或者舞蹈作品。第一個場景是一個孤獨的小女孩在下著雪的大街上走;第二個場景小女孩看見了溫暖的火爐;第三個場景小女孩看見了香噴噴的烤鵝;第四個場景小女孩看見了慈祥的奶奶;第五個場景孤苦的小女孩躺在黎明的雪地上。學生通過創編活動更好地感受了兒童文學作品的魅力,同時也訓練了創編能力及表演能力。
學生根據已有的音樂作品創編簡短的兒童故事并創編舞蹈。如:加沃特舞曲《小灰鼠的故事》本曲為ABA的結構,輕快活潑,充滿童趣天真單純的情調。學生聽完了音樂,集體創編小故事:在那高高的大橋上面,有一所小小的灰房子。里面住著一只小小的灰老鼠。朋友們來了,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小灰鼠感到非常快活。朋友們走了,小灰鼠感到很寂寞。小灰鼠豎起耳朵仔細聽,仔細聽,來拜訪他。“咚—咚—咚”,橋面上傳來了沉重的腳步聲。小灰鼠趕緊把門打開,唉,原來是大力先生從橋上走過。“咚—咚—咚”的是他的腳步聲。灰老鼠又豎起耳朵仔細聽,仔細聽,希望能有朋友來拜訪他。“刷—刷—刷”,橋面上傳來了腳步聲。小灰鼠趕緊打開門,唉,原來是皮球小姐的腳步聲。小灰鼠豎起耳朵仔細聽,仔細聽,希望朋友來拜訪他,“的多—的多—的多”,橋面上傳來了輕快的腳步聲,小老鼠趕緊打開門,原來是他的伙伴們小灰老鼠們回來啦……
在那高高的橋面下,有一所小小的灰房子,在這小小的灰房子里住著一只小小的灰老鼠。朋友們來了,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小灰老鼠感到非常快樂。學生們根據自己創編的小故事再進行幼兒舞蹈的創編活動,這樣既訓練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又訓練了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這種形式的教學深受學生喜愛。
很多幼兒園教師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大多數沒有系統學過兒童文學課程,閱讀的兒童文學作品相當有限。在師范院校,兒童文學專業課程依然不受重視。在各類師范院校的圖書館,兒童文學圖書配備也很缺少。這樣的環境中培養的幼兒園教師,在兒童文學方面明顯是先天不足。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因為工作的壓力和整體環境的影響,教師比較注重對專業書籍,以及實用性書籍的閱讀,對于文學作品,尤其是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相對缺乏。傳統的閱讀習慣和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的缺乏,使教師面對教材時缺少良好的駕御與把握的能力。
幼兒園教師的知識結構必須包括“廣闊的人文視野”、“相應的專業素養”和“一定程度的教育理論水平”三大塊,其中,兒童文學素養應該屬于幼兒園老師必備的專業素養,要有全新的教學內容和信息內容,先進的教學理念。黃云生教授指出:“嬰幼兒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一個特殊類型,其根本的標志在于它是一種人之初生命本質凝聚而成的審美形態。”兒童文學負有培育兒童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天職。“人類應當將最寶貴的賦予兒童”,這是聯合國提出的原則。賦予兒童“最寶貴的”當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兒童”。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幼兒園教育內容進行了重新劃分,而且對幼兒教師的教育素質提出了新要求。教師作為幼兒園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幼兒園藝術教育改革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創造者。要貫徹《綱要》精神,落實藝術領域的目標,幼兒教師有必要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教師已經不僅僅限于知識傳承者的角色。如何在活動中靈活地扮演最適宜的角色去與幼兒積極地互動,是幼兒教師工作中最本質、最富挑戰性的環節。教師必須確立與《綱要》教育理念一致的幼教觀念,深入了解和掌握幼兒藝術學習的規律,不斷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才能逐漸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完成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
[1]樓必生,屠美如主編.學前兒童藝術綜合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學前教育(幼教版).
[3]許卓婭.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黃云生.兒童文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