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江
(邳州市官湖高級中學,江蘇 邳州 221300)
高中歷史課程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美德,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是滲透德育的不可替代的課程。高中歷史教學作為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提升民族素質,增強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徑,其核心目標就是塑造學生優秀的思想品質和健全人格,培養合格公民和優秀國民。因此,高中歷史教學可以說是素質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全日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網絡時代的中學生對新生事物無疑有較強的接受能力,但他們在傳統文化素養上的缺失也是顯而易見的。具體表現為個性人格不健全、缺乏家庭倫理道德、公德意識淡薄、缺乏基本的公民素養,等等。據《金陵瞭望》(2004年第12期)調查,中學生在回答“你最崇拜的人是誰”時,選歌星、影星、體育明星的占36.8%,選老板的占8.3%,而選擇重要歷史人物作為自己偶像的人居然只占不到總數10%。調查中發現,在公交車上能主動給老人讓座的只占37.9%,看見公物被浪費或損害時,認為“與我無關,可以不管”的有21.1%,“少數學生在校不尊重老師,在家不尊重父母,個別學生甚至以不好好學習作為對父母的報復”。此外,調查還發現,一部分中小學生心理比較脆弱,對壓力和挫折的承受力不強,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不能用正確、合理的心理調適方式調整自己的心態,另有一部分學生社會交往能力明顯不足,與父母之間關系隨年齡增長,關系逐漸趨于淡漠……”如周光林就指出我們應該充分重視中學教學中的倫理道德滲透[1]。由此可見,高中歷史教學肩負著完善學生人格、培養學生高尚道德品格的重任。
司馬光曾指出:“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小人”,并強調“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德才論》)司馬光的這段精辟的論述也為高中歷史教學及育人模式提供了借鑒。
作為教師,我們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然而傳統的歷史教學存在著若干弊端,其一是“重智輕德”,即重視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嚴重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其二是重意識形態教育,輕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其三是“多空洞說教少情感滲透”。下面就我在教學中所積累的一些經驗,粗略地談一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學生品格塑造及人文素養的拓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所強調的循序漸進的治學途徑,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加強自身道德素養。因此,本文試圖從如何做人這個基點出發,來論述一下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關品格塑造的相關問題。
第一,“忠”的內涵與外延。“忠”不僅體現為愛國主義,還表現為忠于其事、忠于其主的道德素養。孟子曾言:“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我們依據“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古人道德、情操、人品的感悟,可以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人格塑造作用。
熱愛祖國是對人首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始終把愛國主義奉為道德傳統的至高原則,始終把愛國與否看作是對人進行道德評判和價值衡量的重要標準。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如漢朝持節牧羊、不改初衷的蘇武;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如“笑談渴飲匈奴血,壯志饑餐胡虜肉”的岳武穆;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如“紫髯將軍掛金印,意氣平吞瓦剌家”、“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鄭板橋,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等人,無不表現出愛國憂民的崇高情懷。
杜甫身處“安史之亂”的動蕩時期,滿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救國熱忱,只得在“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感嘆中“感時花濺淚”。即使在老病交加的暮年,詩人仍是心憂天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陸游,一生汲汲皇皇于收復失地的奮斗,最后只得在“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遺憾中撒手人寰,詩人在彌留之際仍情不自禁地發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感慨。這位渴望國家統一的愛國詩人也在文學史上留下一座愛國主義的豐碑。
在廣義的愛國主義范疇下,忠于其主、忠于其事的詩文作品也比比皆是。如為主人報仇而“漆身吞炭”的豫讓,《趙氏孤兒》中的程嬰、杵臼,退秦師的燭之武,不辱使命的唐雎,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是學生感悟古人品格、反觀自省自己人格構成的標桿。
第二,“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道也是古人最為推崇的道德修養之一。在這方面,如《三字經》里為父母溫席的黃香,《二十四孝》里彩衣娛親的老萊子,臥冰求鯉的王祥,埋兒的郭巨。通過對這些孝道菁華故事的解讀,增強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心。班固在最早的文人五言詩《詠史》中講到以身救父的緹縈,大發感慨:“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而孟郊則深情的吟詠:“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游子吟》)
第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也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前提和基本準則。如孔子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莊子》里記載了為守信用抱柱而死的尾生,對這些篇章的講解可以增強學生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
第四,對學生進行以人為本、推身及人的民本思想的灌輸。在我國古代典籍《尚書》里就記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在《禮記·禮運》構建了一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李綱的《病牛》中的詩句:“但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也表達出詩人心憂天下的濟世情懷。這些關愛百姓、以民為本的人道主義思想對于今天養尊處優、唯我獨尊的獨生子女應該有一定的規誡作用。
第五,同道為朋,同志為友,古人對待交友是非常慎重的。朋友對自己道德學問的培養有很大的砥礪規勸作用,所以才會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欣喜。從《論語》里面講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無友不如己者”,《孟子》里:“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都無一例外地強調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朋友的巨大影響作用。故孔子鄭重提出:“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荀子也一針見血地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勸學》)。
今天的大學生,由于涉世未深,分析辨別能力不強,這樣就會交上一些良莠不齊的朋友。在課外的拓展閱讀中,就應該給學生開出一些古人論述交友之道的相關書目。如《世說新語》里管寧割席的故事,范張雞黍、管鮑之交、俞伯牙摔琴謝知己的故事,這些故事應該會對學生應該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交朋友提供一個最好的參考模板。
第六,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向學生貫徹古人惜時、節儉的思想,讓學生養成珍惜時間的學習習慣與崇尚節儉的生活作風。孔子曾感慨:“逝者如斯夫”,關于珍惜時間的經典詩文比比皆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根據一生治學經驗,諄諄告誡世人: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見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偶成》
當然,這樣強調惜時的典故是不勝枚舉的。再如學生們耳熟能詳的諸葛亮,也曾經感慨歲月易逝、功業未建:“年與時馳,志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嘆窮廬,將復何及也”(《誡子書》),淡泊名利、退守田園的陶淵明也在詩中抒發自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遺憾。
孔子言:“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一文中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詳細的剖析,點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進而指出推行節儉是人的一種美德。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的今天,如今的中學生們在吃、穿、用等諸多方面講究的是品牌,是檔次,衣食住行動輒攀比。倡導廣大中學生在讀書生涯中堅守“安貧樂道”的精神無疑對這種“不知稼穡之艱難”的消費方式能起到一種規誡作用。
當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貫徹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要講究一些策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歷史教學品格塑造的前提與關鍵,無論是在傳統教學的模式下,還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都是如此。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貫徹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拓展閱讀相結合的原則,推薦學生讀一些積極向上的人物評傳。
如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不僅是必要的,還是可能的,這既是我國古代歷史教育的優良傳統,又是中學歷史新課程的內在要求,既是歷史課程目標全面達成的重要途徑,也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和合格公民的有效手段。
[1]周光林.試論中學語文教學如何強化倫理道德教育[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