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冬 蔣 娟
(無錫市通德橋實驗小學,江蘇 無錫 214000)
曾經,
有這樣一個“中國好人”,
像一粒金色飽滿的種子,
落在共和國年輕的土地上,
他——就是雷鋒。
曾經,
有這樣一所學校,
三十年學雷鋒情不變,意相隨,
學雷鋒,做好人,做能人,
我們的學校走通德之橋,通德之路。(ppt首頁內容)
當“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采取措施推動學習活動常態化”被寫進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議中,“雷鋒”再次成為一個響徹云霄的時代高音。通小師生牽手“雷鋒”三十多年,積淀了“用雷鋒精神筑魂,以道德文化育人”的學校文化。
一、一個選擇,一份堅持,留下一串學雷鋒的足跡。
花甲之年的通小,既不在雷鋒的故鄉,又不是以“雷鋒”名字命名的學校,只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學。可就是這么一所學校,30多年來,引領著千萬學子“知雷鋒 學雷鋒 做雷鋒”。回顧歷史,上世紀70年代樹榜樣;80年代見行動;90年代共進步。一直走在學雷鋒的道路上,我們引導孩子們以雷鋒為榜樣,從小學雷鋒,長大做雷鋒。一路的堅持,我們越來越清楚地感受到,“雷鋒”永遠是少年兒童學習的榜樣。雷鋒精神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厚精神資源。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念。
學雷鋒活動得力于少先隊,給力于少先隊,給力于學校的發展。可以說,學校是伴隨著學雷鋒活動不斷成長、不斷發展起來的。60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雙有集體”、“江蘇省教育先進單位”、“無錫市德育先進學校”、“無錫市紅旗大隊”、“無錫市平安校園”……1988年,學校喜迎在無錫召開的全國第二屆“學雷鋒研討會”,第十一任“雷鋒班”班長李仕庫等來自全國各地與會代表專程來校視察,對學校的活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2011年,學校又在團中央輔導員雜志社的策劃指導下成功舉辦了“深入開展學雷鋒教育活動”。活動上,大家紛紛表示:雷鋒是少年兒童的人生榜樣,雷鋒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全部內容,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落實少先隊根本任務,應該從學雷鋒入手。至此,“學雷鋒、做好人、做能人”成了通小師生矢志不渝追求的教育理想。
今天,當您走進我們的校園,您會感受到一種濃濃的學雷鋒文化氣息。兩個主題廣場令樸素的校園煥然一新。2010年,學校在少先隊員中征集廣場名字,從數百個名字中我們尊重孩子,把兩片廣場命名為“雷鋒廣場”和“紅領巾廣場”。
二、雷鋒塑像屹立校園,與兒童相伴,環境滋養兒童心田。
1.有限的空間放大傳統歷史
通小占地面積并不大,為了讓少先隊員們在小學階段對“雷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我們在環境設計上獨具匠心,利用有限的空間盡可能放大傳統歷史。
“雷鋒廣場”分別展示了四代領導人的題詞、雷鋒日記與格言選,以及我校少先隊員首創的紅領巾小事業——雷鋒少年行動中心的發展情況。“雷鋒叔叔”帶領著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求真、求善、求美。
2.久遠的記憶激活學生熱情
“雷鋒”離我們的孩子年代久遠,雷鋒精神對孩子來說是抽象的。我們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把抽象的人物精神化作可觀可感可觸摸的。入學第一課、第一節隊會課,第一次戴紅領巾……老隊員們會帶著新同學環繞在 “雷鋒故事浮雕群”四周,向他們介紹雷鋒的故事,講述著我們自己學雷鋒的故事,傳遞學雷鋒的熱情、激情,拉近雷鋒與孩子們的距離,讓這有形的環境與少先隊組織教育緊緊融合在一起。
3.開放的思想書寫嶄新歷史
紅領巾廣場上的學雷鋒歷史展,較為翔實地展示了學校學雷鋒的歷程、學雷鋒的成果等,既有豐富的實踐,更有深邃的思考;既是一種回顧,更是一種展望,體現了我們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的勇氣和智慧、責任和使命。每一位少先隊員都是文化環境的建設者,都是嶄新歷史的書寫者。每一位少先隊員都可以用行動書寫歷史,改寫歷史。
這些文化印記不僅是一本生動的學校宣傳冊,更是一本生動的校本教材。
三、雷鋒精神傳揚校園,與兒童相隨,活動潤澤心靈。
通小人時刻踐行雷鋒精神,貼近兒童生活,有趣精彩紛呈的活動潤澤了兒童的心靈。
活動一:緊隨時代的脈搏——尋訪共和國英模活動
在建國60周年之際,少工委啟動了“紅領巾尋訪共和國英模”體驗活動。為了緊隨時代的脈搏,把活動化小化實,結合我校特色開展了“尋訪雷鋒班班長”活動。一時間尋訪活動在校園里沸騰了。在尋訪過程中少先隊員們通過書信、電話、網絡,千方百計找尋歷任雷鋒班班長的信息。有三個中隊與雷鋒班第23任、第4任、第8任薛步瑞、曲建文、曾樹林班長取得聯系。剛開始的尋訪,隊員們興致勃勃,不但知道了雷鋒這個人,而且逐步了解了雷鋒故事中所體現出來的精神。
如今活動雖然結束,但尋訪讓我們與雷鋒班結下了不解之緣。30年來,雷鋒班班長換了一任又一任,通小的學生畢業了一屆又一屆,但唯一不變的是通小與雷鋒班的情緣。“做少先隊員的知心朋友”是雷鋒班的光榮傳統,第15任李仕庫,第16任朱華,第17任鄭金寶,第19任李有寶,第21任李桂臣,第22任吳錫有,第24任黃幫維繼承傳統,通過來訪、來信、來電等,時刻關心著通小的學雷鋒活動,關心著通小隊員的成長。如今,孩子們仍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與雷鋒班班長保持著聯系,因為雷鋒班、雷鋒班班長已經成為一種精神符號,少先隊員們在與他們的交流中肯定會被感染、被感動,也一定會學著去感染、感動人。
每年我校都有兩次學雷鋒紀念日特別活動,這已經成為我校的常規工作。2011年3月,學雷鋒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校榮幸地邀請到了雷鋒班第一任班長張興吉、第二任班長龐春學和第四任班長曲建文來校,與師生們作面對面的交流。作為雷鋒的同班戰友,雷鋒班第二任班長龐春學爺爺講述了自己與雷鋒一起生活、學習的經歷,向大家再現了雷鋒的成長之路,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更平凡、更鮮活的雷鋒。在活動后的日記中,雷鋒小記者錢星語這樣寫道:“龐春學爺爺與我們談笑風生,他說:‘當代青年學雷鋒,要學雷鋒的好學精神和那股鉆勁,以學為本,以學為主。現在不需要大家再去穿破衣服和破褲子,但雷鋒精神不要忘掉,起碼我們不能鋪張浪費。不管本事有多大,學問有多大,關鍵是做人。’是啊,我們不需要為節約錢而穿破衣服破褲子,但也不能去買所謂的‘奢侈品’,我們可以把買零食、玩具的錢省下來,一部分可以買一些好書閱讀、一部分也用可以用于慈善捐助。”
隨著尋訪活動的開展,我們開展了尋訪身邊的雷鋒,尋訪優秀黨員、二代黨員家庭,尋訪優秀黨員示范崗等系列活動,讓隊員們在生活中發現美、體驗美、踐行美,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
活動二:緊貼學生的實際——雷鋒少年爭章活動
為了更好地踐行雷鋒精神,我校緊貼學生實際,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把雷鋒精神細化為具體的、可踐行、可評價的知行合一的實踐體系。勤儉節約、保護環境的“小水滴章”;勤奮刻苦、有“鉆”勁的“小釘子章”;團結合作,自覺維護集體榮譽的“小螞蟻章”;勤勞、勇于創新的“小蜜蜂章”;頑強自信不服輸的“小海燕章”;樂于奉獻,熱心公益的“小羚羊章”。6枚章兒童化地表達了教育目標。融“學雷鋒”于學生的生活中,學雷鋒生活化,把“學雷鋒”與公民道德建設巧妙結合,從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入手促進學生良好公民道德素養的形成,成為通小少年逐步走向社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爭章活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從縱向看,每個年級有每個年級的目標;從橫向看,爭章活動構建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爭章活動將雷鋒精神內化為學生的道德信念,外顯為道德行為,做到知行統一,轉而引導學生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轉向對社會理想的追求。
活動三:緊扣素質的發展——紅領巾小事業
我校緊扣學生素質發展,逐步建立紅領巾小事業讓學生在實際參與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學會思考與判斷,學會選擇與創造,從而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發展自我,實現主體道德知、情、意、行和諧統一。
“雷鋒少年銀行”學雷鋒巧理財,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530”成功人士來校上創業啟蒙課,“壓歲錢我支招”、“春游消費我合理”、“小雷鋒心向黨,訪萬家算大賬”等活動讓隊員們自覺養成勤儉節約、科學消費的好習慣,也讓隊員們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會學習的樂趣。“雷鋒小小基金會”學雷鋒獻愛心,將每年3月5日作為“愛心基金日”。少先隊員以不同的方式籌集善款,有的做“報童”,有的手機廢舊報紙,有的賣飲料瓶,有的省下零花錢……他們將自己通過勞動所得的錢存入 “雷鋒小小基金會”。短短幾年,小小基金會成了我們的愛心聚寶盆,一筆筆愛心款,飛到遙遠的大西北,飛到革命老區延安,飛到川埠煤礦子弟小學,飛到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魏嘉嶺中心小學,關愛過身邊的弱勢群體,支援過北京的“抗非”戰斗,保護過我們的母親湖——太湖,向汶川地震災區、西南干旱地區的小伙伴伸出援手……先后向貧困生、貧困地區及災區捐助愛心基金共計19余萬元。感人的事跡不斷涌現,這些幫困扶弱活動本身所涵蓋的人文關懷、人道主義精神,塑造了孩子們健全的人格。“雷鋒少年郵政局”學雷鋒傳真情,按時開郵箱,蓋郵戳,分發郵件,小郵遞員們傳遞著快樂,傳遞著真情,傳遞著人間溫暖……“雷鋒少年記者站”學雷鋒頌新風,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著身邊的好人、美事,傳頌著社會主義新風尚;蘇州、常州、宜興、韓國……處處留下了小記者們的足跡;“雷鋒少年俱樂部”學雷鋒展才干,它是對校內學習的一種補充。書法、舞蹈、合唱、器樂等十多個社團,學員們像雷鋒那樣愛一行鉆一行。有意義的社團活動給孩子們搭建了展才干的舞臺,“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孩子們在這舞臺上盡情揮灑,自我實踐、自主成長的社團活動詮釋著:學雷鋒、做好人、做能人。
在新的歷史時期,通小教師將以“愛與責任”為動力,結合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載體不斷探究,注重內容的豐富和教育形式的多樣,讓學雷鋒活動與時代同步,成為常態。我們也將堅守“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信念的教育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