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華,劉東方,張旭麗
(1.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2.中國銀行大連甘井子區支行,遼寧大連 116600)
嵌入社會責任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劉淑華1,劉東方2,張旭麗1
(1.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2.中國銀行大連甘井子區支行,遼寧大連 116600)
對于環境、社會以及利益相關方,企業必須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同時,履行社會責任也能為企業帶來效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綜合績效,以中國現有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為基礎,全面考慮企業的各利益相關者,從企業的財務績效、管理績效、環境績效和社會績效四個方面系統闡述了嵌入社會責任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思路,并提出了評價指標的運用建議。
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環境績效;社會績效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的謝爾頓提出,把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者滿足企業內外各種人類需要的責任聯系起來,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內。
美國經濟學院密爾頓·弗里德曼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增加利潤。期蒂芬·P·羅斯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一種工商企業追求有利于社會的長遠目標的義務,而不是法律和經濟所要求的義務。哈羅德·孔茨和海因茨·韋里克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就是認真考慮公司的一舉一動對社會的影響。里基·W·格里芬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提高本身利潤的同時,對保護和增加整個社會福利方面所承擔的責任。
在中國,對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有不同的定義。有的學者認為,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營利或賺錢作為存在的唯一目的,而應當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有的學者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指公司經營的某一事項符合社會多數人之希望,為滿足與實現該期望而放棄經營該事項的盈利之意圖[1]。
作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應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盈利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生態環境等的責任,以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共同發展。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從事有助于改善社會的事情,絕不只限于法律要求必須做的或者經濟上有利的事情,它超越了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
中國有代表性的企業業績評價是改革開放后開始的。1993年,財政部頒布實施的《企業財務通則》分別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獲利能力等8個指標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1995年,財政部出臺了《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試行)》,到2002年財政部等有關部委聯合頒布的《企業效績評價操作細則(修改)》,由28項指標構成。2006年,國資委頒布了《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暫行辦法》和《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相對于之前的指標體系,增加了風險控制、人力資源指標。該綜合績效評價指標包括22個財務績效定量指標和8個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指標。財務績效評價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即盈利能力狀況、資產質量狀況、債務風險狀況和經濟增長狀況;非財務績效評價是在企業財務績效定量評價的基礎上,通過采取專家評議的方式,對企業一定期間的經營管理水平進行定性分析與綜合評判。各指標的權重,依據評價指標的重要性和各指標的引導功能,通過參照咨詢專家意見和組織必要測試進行確定。
《細則》指標體系涵蓋了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以定量指標為主,以定性指標為輔,力圖實現績效評價的多層次修正和多因素互補,為企業績效評價的規范化提供了一個比較切實可行的標準,對于引導企業經營行為,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加強對經營者的監督與約束,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現行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1)指標體系不夠完善。首先,財務指標比重過大。現行企業績效評價方法中所使用的指標大部分是財務指標,使評價體系難以全面、客觀地反映企業績效,易導致企業只注重短期效應,而忽略長期行為,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非財務指標不夠完善。在現行的績效評價方法中,非財務指標都只是通過定性分析進行評價,分析的基礎是人的經驗而不是客觀數據,這就使得定性分析主觀隨意性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信性。同時,在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下,影響企業經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很多,財務指標無法涵蓋企業績效的全部內容。市場占有率、顧客滿意度、創新、質量和服務、員工滿意度等非財務指標應在績效評價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缺乏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的指標。任何一個企業的經營業績都不能用單純的經濟指標來衡量,在和諧社會建設中,還需要考察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雖然現行的指標體系對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有所體現,但指標反映的內容不全面、不準確,在整個體系中所占比例也較小。這容易使企業名正言順回避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利于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3)權重設置不夠合理。現行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在權重設計上沿用了傳統的專家意見法確定各指標的固定權重方法。權數的主觀性越強,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可能越差。事實上,采用固定權重無法滿足績效評價工作中各利益主體的實際需要,也未能考慮企業的行業及經營環境的區別,不加區分的使用已經不能滿足績效評價工作的實際需要。
(4)忽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要求。現行指標體系秉承了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管理原則,其指標設置單一地體現股東利益至上,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有所忽視[2]。
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有利于樹立企業形象,產生無形資產效應,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關鍵。作者嘗試在現行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基礎之上,嵌入企業社會責任,構建全面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新指標體系是在原有《細則》評價企業財務績效和管理績效的基礎上,增加了對企業環境績效和社會績效方面的評價,并且使用定量評價指標,避免了定性評價的主觀性。其中管理績效除了評價戰略管理、經營決策、風險控制和發展創新,新增加了對企業學習能力的評價;環境績效評價在企業資源利用、環保投資和污染治理方面設置了不同指標;社會績效主要從企業產品責任、人力資源和社會貢獻方面對企業進行評價[3]。
財務績效評價指標仍然沿用原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即盈利能力狀況、資產質量狀況、債務風險狀況和經營增長狀況。
(1)盈利能力狀況。主要是基于股東的績效評價,主要指標為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報酬率。
(2)資產質量狀況。主要指標為總資產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
(3)債務風險狀況。是基于債權人的績效評價指標,主要指標為資產負債率和已獲利息倍數。
(4)經營增長狀況。主要指標為銷售(營業)增長率和資本保值增值率。
管理績效評價是從企業自身出發,反映企業在一定經營期間所采取的各項管理措施及其管理成效。根據《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企業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指標應當根據評價工作需要作進一步細化,能夠量化的應當采用量化指標進行反映。”在此,作者對企業管理績效指標進行改進,制定了定量評價指標。
(1)戰略管理評價。主要反映企業所制定規劃的科學性,戰略規劃是否符合企業實際,員工對戰略規劃的認知程度,戰略規劃的保障措施及其執行力,以及戰略規劃的實施效果等方面的情況。主要采用員工認知度和戰略執行度兩個指標。
員工認知度=熟悉戰略員工數/企業員工總數;戰略執行度=已執行步驟/戰略總步驟。
(2)經營決策評價。主要反映企業在決策管理、決策程序、決策方法、決策執行、決策監督、責任追究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實施效果,重點反映企業是否存在重大經營決策失誤。主要采用以下兩個指標:
決策認可度=管理層決策認可人數/管理層總人數;決策收益度=決策實際收益額/決策預計收益額。
(3)風險控制評價。主要反映企業在財務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管理風險、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等方面的管理與控制措施及效果,包括風險控制標準、風險評估程序、風險防范與化解措施等,核心在于考慮風險控制制度健全性以及風險控制所取得的效果。
(4)學習能力。主要反映企業借助于文化、機制、模式等方式和手段,把內、外部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并有效提升企業整體績效的能力。企業的成長動力與學習能力息息相關,企業要持續發展,就需要塑造自身的學習能力以提升創新力、保持競爭力。
(5)發展創新評價。主要反映企業在經營管理創新、工藝革新、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品牌培育、市場拓展、專利申請及核心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措施及成效。本文用創新投資率反映企業對新產品開發和創新的重視程度,新產品銷售率則反映新產品為企業帶來的收益。
創新投資率=科研開發、創新投資額/年投資總額×100%;新產品銷售率=新產品銷售收入額/企業產品銷售總額×100%。
環境績效指企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利用狀況、環境保護、污染物排放后的防治等方面所取得的效益及其累積效果。環境績效評價正是基于企業社會公共利益方面的環保責任,以此提高企業對資源、環境的重視程度。
(1)資源利用情況。主要考察資源循環利用率和資源的投入產出率,以此來反映企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的循環利用能力及企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實際指標值越高,說明企業在資源利用方面做的越好。
(資源循環利用率=生產過程中循環利用的資源的量/生產過程中資源的總投入量×100%;能源投入產出率=有效增加值/能源消耗總量(價值)×100%。
(2)環保投資情況。如企業綠化率、環保投資率,這些正指標,都反映了企業在凈化空氣、水土保質等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視程度和社會責任履行情況。
企業綠化率=企業綠化面積/企業占地總面積×100%;環保投資率=環保投資額/年投資總額×100%。
(3)污染治理狀況。本文采用負指標來衡量企業排放的污染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些污染物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如溫室效應氣體、破壞臭氧層物質、不易分解的有機物、有毒物質、重金屬物質等。用收入排污率和廢棄物治理率指標反映企業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大小以及企業經營中環境治理能力。
收入排污率=某污染物排放總量/營業收入×100%;廢棄物治理率=年處理達標的廢棄物排放量/年廢棄物排放總量×100%。
社會績效評價是指企業履行對消費者、員工、政府等社會責任的能力和效果進行的評價。包括產品質量狀況、人力資源狀況以及企業所做的社會貢獻。
(1)產品質量狀況。主要考慮企業提供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公眾對企業產品滿意度、產品的安全性和使用效能、廣告的可信度等方面,以反映企業在維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的履行情況。
產品市場占有率=本企業某產品年銷量(額)/市場同種產品年總銷量(額)×100%;客戶滿意率(度)=1-客戶投訴率=1-被顧客投訴的銷售額/年銷售總額×100%;企業誠信率(度)=年按時支付的應付款總額/全年應付款總額× 100%=1-企業違約率。客戶滿意度(率)和企業誠信率(度)可以通過抽樣調查確定,也可以用公式計算。
(2)人力資源狀況。考慮員工接受培訓情況、員工對企業的信任和滿意狀況、員工福利與社會保障情況等方面,以反映企業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的履行情況和對企業內部關系的責任。
員工培訓率=年平均員工培訓時間/年平均員工工作時間×100%;員工保持率=1-員工離職率=1-年離職員工人數/年平均員工人數× 100%;員工社會保險計提率=為員工購買的各種保險總額/營業收入×100%。
(3)社會貢獻。企業社會貢獻一般考慮企業的就業貢獻率、為國家繳納利稅情況、發展公益事業等方面,以正指標來衡量企業為社會公眾作出的貢獻,反映企業在公眾責任方面的履行情況。
資產納稅率=年均納稅總額/年均資產總額×100%;就業貢獻率=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平均凈資產×100%;收入公益比率=公益支出總額/營業收入×100%。
以上指標體系涵蓋了企業對股東、員工、消費者、政府、環境和社區等社會責任的全部內容,并且采用了定量計算的方法,構建了基于社會責任的企業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一套完善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構成要素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目標、評價指標、評價標準和評價報告。在具體的評價實施過程中,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評價主體的確定。政府、主管部門、利益相關者都可以作為企業績效的評價主體,其考核的側重點可能有所不同。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進行評價并出具評價報告。
2.評價客體的確定。企業是評價客體,接受評價主體的考核。企業可先根據指標體系進行相應的自我評價,包括自身的綜合績效,尤其是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當前中國企業普遍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履行情況不容樂觀。因此,企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自身建設:(1)企業要保證信息資料的真實可靠,這是對企業各利益相關者負責任的基本要求;(2)企業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建立相應的社會責任考核評價制度,從內部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教育,培養責任理念,提高責任意識;(3)創造將社會責任與企業內化為一體的企業文化。
3.評價標準的確定。這是進行企業績效評價的重要環節,對具體的評價標準的確定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本文有以下幾點建議:(1)應根據不同的利益主體的需要,建立不同的權重體系,明確規定其適用對象和范圍,以滿足績效評價工作的現實需求;(2)考慮不同評價客體的特征。企業由于環境、性質、規模等因素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行業或企業特征,因此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不同,在確定標準時應該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同時注意評價標準的時效性[4]。
4.保障措施的跟進。要發揮企業績效評價激勵約束機制的作用,除了不斷完善評價體系之外,還需要構建保障社會責任評價有效實施的外部和內部環境。
(1)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工作。西方國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起步較早,從思想孕育、各種流派出現到SA8000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標準的推出,成果頗豐。而中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卻明顯不足,表現為研究成果少而且片面,缺乏創新性研究,重應用而輕理論。
(2)建立健全相關的政策法規制度。中國政府立法部門應加快制定全面的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使企業的行為做到有法可依,如對社會責任的評價方法、標準,范圍等制度化的規定。有了相關政策的保障支撐,基于社會責任的企業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在上市公司或國有企業中進行試點,一方面考察新指標體系的評價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進一步推廣。
(3)建立同行業監督獎勵機制。社會責任應當是一種自發主動的行為,但是鑒于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有必要建立同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監督獎勵機制,來督促企業行為。
企業績效評價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應該是多層次、多元化的,既要滿足國家管理當局宏觀調控的需要,又要滿足各利益主體對企業的客觀評價,還要有利于企業自我評價和考核。從而達到既使企業實現價值最大化、滿足各方利益、實現長期穩定發展,又能規范企業行為,使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目標。
[1]楊漢明.國有企業社會責任與業績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01):45-48.
[2]姚旎.關于構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建議[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S1):132.
[3]陳素琴,李益娟,谷佩云.基于和諧社會建設的中小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企業活力,2008(11): 74-76.
[4]蔡青文.我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會計之友,2008(12):68-69.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responsibility-base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LIU Shu-hua1,LIU Dong-fang2,ZHANG Xu-li1
(1.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2.Dalian Ganjingzi District Branch of Bank of China,Dalian Liaoning 116600,China)
For the sake of environment,society and stakeholders,enterprises should bear more social responsibility,which can be of beneficial to enterprises as well.How well an enterprise fulfills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y,to a great extent,influences its own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res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responsibility-base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managerial performance,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erformance.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evaluations are also given.
social responsibility;performance evaluation;index system;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social performance
F272.5
A
1009-315X(2012)02-0140-04
2011-10-05;最后
2011-12-08
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L08DJY087)。
劉淑華(1963-),內蒙古鄂爾多斯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社會責任評價、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
(責任編輯 董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