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利源
(大連大學 美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地域文化語境對城市“現代建筑”審美思路的研究
馮利源
(大連大學 美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藝術觀念是人類追求“美”的體現,也是影響人們審美能力、審美活動的基礎。藝術觀念具有一定超前性,是體現城市文化綜合素質、體現其市民文化修養程度以及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標志之一。在現代高科技條件下的城市建筑不僅具有實用主義的價值,而且還賦予了其審美的功能,城市良好的視覺形象,造型優美獨特景致以及內蘊深厚的文化審美價值,都成為未來展示城市發展和個性的標志。本課題主要以目前國內城市規劃建筑的成績為基礎,從藝術觀念的角度探討未來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
審美;文化語境;建筑觀念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發展不能脫離一定時代的物質生產條件[1]。這其中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是包含在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小系統,因此文化形式與觀念是影響城市整體審美形象的重要方面,對于一個城市的發展來說,有著直接的影響和作用。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個體的審美感覺受社會倫理、宗法制度、儒家禮教的約束與規定,使得審美感覺趨向同一性。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精神生活的需要愈來愈成為社會普遍要求,審美成為人的完善的不可缺少的條件[2]。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區域都有不相同的文化,文化的不同直接的影響到藝術審美觀的不同,城市規劃建設是體現一個城市,或者說一個國家文明與文化的標志,但凡著名的城市就有著區別于其他城市審美形式的特點。
隨著我國的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面貌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國際一些特色的城市相比,我國的城市形象建設尚有不少的差距。如何能讓未來城市建筑體現其特色和優勢,顯示其在國際城市化進程與競爭下的推動作用,杜絕貪大求洋,片面追求數量的陰影,真正體現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文明氣息的城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我國不少城市單純注重經濟發展,使城市建設僅限于低層次發展,缺乏將城市的現在與未來、經濟與文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等的有機地結合。片面的追求經濟效益,盲目的擴大建設打破了原本規劃有序的城市規模。人為的破壞自然環境,如開山平湖、毀林造田,等等,使人與自然和諧有序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中國人自古就有鐘情于山水文化的傳統,自然與人為生活的并存一直以來是中國人追求可游、可居生活思想的體現。在這里我們不妨關注一下日本國民的環境教育,日本的環保公眾參與程度高與日本廣泛深入地進行多層面多渠道的環保教育有密切關系。日本的每個垃圾焚燒廠都造型別致,構成了城市的一景。每個污水處理廠和垃圾焚燒廠的廠區都建成了小花園并建有宣傳教育展室,把吸引和接待兒童、學生及來自社會公眾的參觀和學習作為他們的工作之一,充分地體現了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得到充分發揮,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人文景觀未能充分顯示出自身的價值
縱觀中國沿海的一些開放城市,如廣州、上海、深圳等,在城市規劃建設方面大同小異,缺少體現城市面貌的特色文化。曾經聽過一位外國的游客這樣評價對于中國城市的印象,他說:“中國城市的道路走到哪里都是一樣。絕對不會迷失方向。”雖然這只是一個玩笑,但充分地說明中國城市建設的單一性,只簡單的注重追求現代化的城市建筑規劃的標準模式,如高樓大廈、現代化公共設施、大型景觀、高架橋、廣告牌等,而忽視了城市中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地域差異性特色。中國傳統的建筑在發展過程中其實很注重城市地域規劃的建筑特色,如北方的皇家建筑與南方江南水鄉建筑的區別。前者建筑富麗堂皇、渾然大氣,后者精巧細膩、典雅脫俗。充分地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差異在建筑上所反映的特色觀念。
從城市發展的規律上看,追求建立具有特色審美文化的城市語境是未來城市展現其成熟與影響力的關鍵之一。從我國城市文化發展的背景和定位,它基本上是在三重文化語境發展的,包括前現代文化語境、現代文化語境、后現代文化語境,這三種文化語境都制約或者說都影響著中國城市文化的性質,先現代文化語境是指我國現代文化還帶有農業文化的痕跡,很重,包括一些城市擴大的時候往往是城中村,還有城鎮夾在其中,棚戶區的合理改建和改造等相關問題。這個問題是我們在現代化轉型中必須面對和有待于解決的重要方面之一,城市發展無非集中體現在歷史文明和現代文化的交融中。那么所謂的現代文化語境和后現代文化語境就是指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文化語境下形成的一種觀念形式,也在現代城市文化中占主要形式的成分。盡管中國還沒有進入后現代工業時期,但是西方后現代文化滲透到中國來,它表現出隨意性、不確定性、消解中心、消解崇高的特點,還有就是一次性消費、沒有深度、平民化,等等,這些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體現在了我們的現代城市文化的發展的背景下。
在城市中大量的歷史建筑和現代建筑完美地融和在一起,眾多有特色的歷史街區如中國城、印度街等“紅屋頂式”的歷史街區增加了新加坡的魅力和吸引力。1965年新加坡建立獨立的共和國就提出建設“花園城市”的思想。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都有新的目標提出。60年代提出綠化凈化新加坡,大力種植行道樹,建設公園,為市民提供開放空間;70年代制定了道路綠化規劃,加強環境綠化中的彩色植物的應用;80年代提出種植果樹,增設專門的休閑設施,制訂長期的戰略規劃;90年代提出建設生態平衡的公園,發展更多各種各樣的主題公園。由于新加坡政府較早地認識到城市環境的重要性,園林不僅僅能創造“使房地產增值”的經濟效益,更是國民綜合素質和精神面貌的體現,從而使建設“花園城市”的運動深入人心,與廣大民眾達成共識。同時新加坡政府認為對城市中的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應合理評估其價值。從經濟的角度衡量,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建造高樓大廈遠比保留歷史街區的低矮店屋更具經濟效益,但是它們所蘊藏的無形回憶和共同情感,卻是建構一個國民歸屬感的必要條件。
未來城市的發展和規劃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和文化理念,不管是具有深厚的多文化底蘊與現代環境相映成趣、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對比于一處的“非常新加坡花園”;還是以其迷人的自然、人文環境和奇絕的風景著稱的溫哥華,都凸現了其明確而具體的文化理念,這種文化理念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和精神所在。城市的建設不一定需要追求高樓林立或者奢華奇異,關鍵在于能否體現其所在地域的一種文化語境。目前,不少設計師急功近利地希望知道什么是“最新”的建筑潮流,如果從設計史的角度來看,這僅僅是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傾向,它的弊端在于這些人只追求對建筑形式的浮光掠影的了解,而不在意形成這些形式和內容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因素的背景,只重形式內容,而輕視建筑的文脈[3]。
1.注重自然環境和建筑本身的和諧統一,追求藝術審美的整體性與和諧性。體現城市建筑山水特色的自然美。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追求高品位、高質量的生活環境成為人們選擇居住地點的條件之一,山清水秀、風景宜人這種具有天然的自然環境成為了人們未來向往的樂園。所以對于城市規劃來說,不是簡單的建設問題,而是如何的合理運用,我想要做到的就是不破壞、不浪費,以及因地制宜的合理規劃。不要因為短期目的而破壞自然的生態環境,注重建筑與周邊環境的融合,近山的建筑依山就勢,保持山景的完整;臨水住宅,擁有大片休閑區,與水對接,在滿足人們近山近水需求的同時,實現了人文與自然的融合。要做到讓位于自然,讓城市真正的融入一種自然的環境之中,充分體現城市區片的自然特色。新加坡花園城市建設的理念告訴我們,城市的靈魂不是宏偉的建筑,而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城市居民工作、學習和生活對環境的需要,即是我們生態環境建設的內容。為此,在城市的規劃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注重未來城市規劃結構關系的清晰,強調從空間感覺營造上的主次安排,注意各種機能的協調統一,體現城市建筑功能特色的整體美。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形成中心城區、商業區、工業區等的分劃。但是如何能即體現其功能性和實用性又能盡可能的布局合理,這對于城市未來規劃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規劃可以使城市按照既定的規劃發展,而且不斷地合理與適用,盲目的規劃只會造成空間和土地的浪費,也會隨著城市的擴大與發展而越來越凸顯其不合理和發展滯后的后果。所以對于世界上許多大城市來說合理的空間規劃是保障城市有序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這里我們看看日本的新城規劃。日本的新城規劃是復合化、多功能的城市中心(副中心的體現)。例如HAT神戶在重建過程中反思了大地震前過分追求城市機能的單一化,提出安心(住宅、學校、醫療、休閑等設施)、活力(城市創造性和經濟活力)、魅力(有別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和特色)、協動(政府、市民、企業共同努力)的城市復興目標,并處理好自然與人類共生的環境關系。再如日本新宿的建筑群通過建筑平臺、連廊、過街天橋等多種手段跨越交通路線形成了整體群組,使建筑空間立體有機地聯系了起來。這樣處理使得空間錯落有致,也豐富了行人的感受,這種效果是保證促進商業迅速發展的條件之一。再如新加坡,到處是綠樹如蔭、草坪整潔,看不到裸露的土地和損壞綠化的痕跡,是一個花園式城市;城市清潔、交通有序、設施齊備,城市管理系統在世界處于一流水準。新加坡的城市系統有如此的魅力,首先得益于有一個長遠的城市規劃。今天新加坡城的格局、生活區的分布、商業中心的設計、娛樂設施的確定、交通干網的鋪就、綠化場地的選擇,都是出自1951年一位英國設計師之手,1955年完成后由國會立法規定為新加坡城市國會法定圖。這張總規劃圖把新加坡劃為中央、東、西、北和東北5個大區,五大區內共劃為55個小區,并明確規定了每一塊土地未來的用途。
可見現代城市在未來的規劃中。一定要奉行嚴格的空間規劃計劃,如何在人口眾多、土地資源有限的空間內合理布局,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利用多種元素來豐富和美化城市這是我們體現城市審美特色的方向之一。因此在大連未來的規劃中我們要盡可能利用和豐富城市中的多種元素,以點帶面把人文景觀和山水的自然景觀合理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建立符合城市審美規劃的總體布局,對街心花園、城市廣場、城市公共設施以及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資源進行合理美化利用,形成大連具有特色城市規劃特征,展現城市區片的功能特點,促成整體和諧的色調的建筑形象。
3.注重城市審美文化建設,確定未來城市建設的文化理念、提高全民的文明意識教育是未來城市規劃建設的保障之一,體現城市建筑文化特色的人文美與環境美。
人類是按照美的規律塑造世界的,審美文化所體現的是人們心靈的追求和需要,因而它更能體現人的本質和理想。現代主義建筑師們大多相信:建筑藝術在其最高意義上能夠給予我們對至關重要的事物的獨特洞察力;可以從其中得到某種啟迪,無論這種啟迪是來自歷史、文化,還是你所處的現代理性社會。對美的不懈追求,自覺地去接受美的熏陶,成了都市人的時尚。一個城市的規劃發展,必須有別于其他城市發展的個性元素,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生活習慣等的不同,使不同城市在其發展中形成了具有特征性的特點。聯合國每年在全球都要評選出最適合人居環境的城市,它的標準是多方面的,依據聯合國最新標準,根據地域層次劃分,以城市人居環境的住宅、鄰里、社區綠化、社區空間、社區服務、風景名勝保護、生態環境、服務應急能力8個評價方面為基礎,評價城市環境共有7項指標,其中風景名勝保護包含3項指標,體現了對地區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自然風景歷史古跡的保護)和歷史氣氛的保護。生態環境共2項指標,為人們最關心的聲(城市的噪音)、氣(城市的空氣質量)質量,體現了人們對安靜、富有人情味的生態空間的追求。
因此在一個城市的未來規劃中,一定要高起點規劃其未來長遠發展的目標,形成具有特征性的文化理念和規劃主題,為城市的長遠發展提供科學的戰略指導。在世界上許多城市在其長遠規劃建設中都形成了一種具有特征性的文化理念。比如瑞典城市建筑元素中倡導的“藍色文化”理念,在那里,天藍得讓人流連忘返,海藍得讓人心曠神怡,連斯德哥爾摩街巷中大大小小的噴泉的池底也都映襯著可人的藍色。再如新加坡城市規劃中專門有一章“綠色和藍色規劃”,相當于中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該規劃確保了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條件下,新加坡仍擁有綠色和清潔的環境,充分利用水體和綠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質量。同時,要結合自身優勢實現未來城市建設的文化理念和方向,在目標上要實現“山水最美、生態最優、環境最好”的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理想區域。具體到大連來說,其一,就是要深度開發大連周邊的山海資源,讓自然山水成為點綴城市環境的主力軍,使“真山真水、山水形勝”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其二,要大力推進城市生態化建設,保證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讓位于自然,圍繞強化這一特色,我們要著力抓好“顯山、露水、透綠、現藍”,使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現代氣息有機融合。
綜上所述,諸多因素可以看出,人類文明的提高是人類進步的象征,城市的未來發展就是一種高度文明的體現,藝術審美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城市規劃要不斷解放思想,開闊思路,努力提高審美水平。要注意營造城市空間景觀,達到美觀和諧,使城市成為美的亮點,市民居住、觀賞的樂園。要勇于挖掘代表城市文化的色彩內涵,直觀地表現城市區片特有的人文精神。表現城市建筑支撐的現代生活風尚,集聚大都市的魅力和活力。如果從一個城市整體發展的長遠角度來進行思考與研究的的話,城市的可持續的發展就離不開長遠的規劃與傳統特色文化的建設。只有站在了保持自然和諧統一與民族文化的這個基點上,我想不管中國的經濟如何發展,城市如何的進入現代化,都不會缺失我們的文化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城市建設能否在未來的發展中與其他城市相媲美,體現其獨特的審美觀與藝術性,我想是值得我們這代人思考與研究的。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8:7.
[2]郁沅,倪進.感應美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29.
[3]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5.
Research of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n Aesthetic Ideas of“Modern Architecture” in Cities
FENG Li-yuan
(College of Fine Ar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rtistic concept is a re fl ection of human pursuit of”beauty” and a foundation in fl uencing people’s aesthetic ability and activity.Artistic concept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ecedence,symboliz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 city’s culture,its citizens’culture awareness and its modern architectures.A city’s modern architectures under the high-tech conditions have not only pragmatic value but aesthetic functions.A city’s good visual image,unique and elegant scenery,and aesthetic value with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re becoming symbols showcasing its development and uniqueness.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rtistic concept,probes about the orientation for future c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achievements in domestic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esthetics;cultural context;architectural concept
J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8-2395(2012)02-0087-04
2011-06-05
基金課題:2011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項目(2011LSLKTWX-25)“地域文化語境對遼寧“現代建筑”審美思路的研究”
馮利源(1975-),男,大連大學美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美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