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穎新,艾偉強
(大連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內蒙古草原碳匯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探討
師穎新,艾偉強
(大連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碳匯市場能否最終形成,關鍵在于:一是如何理解碳匯市場的“追加性原則”;二是誰將成為草原碳匯的購買者。對流傳甚廣的一些錯誤說法進行了澄清,并提出發展內蒙古草原碳匯市場的“三步走戰略”:做好草原碳匯的前期準備工作;積極參與國內區域性碳交易;爭取在國際雙邊碳交易上有所突破。
內蒙古;碳匯市場;可持續發展;追加性問題;雙邊碳信用
草原在中國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近幾十年來,由于毀草開荒、過度放牧,氣候暖化及管理不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中國的草原沙化嚴重,草原面積迅速減少。而作為草原面積最大的內蒙古自治區,其草原多處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區,生態環境尤其脆弱。面對草原危機,對草原的保護必須采取更為積極的手段。
近些年,國家對于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給予了高度重視,廣泛實行禁牧、輪牧等政策,并從財政上給予了大量的支持。但是,僅依靠國家財政不是長久之計,草原地區應該開創更多的渠道,利用自身的優勢,實現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發展。最近在國內外受到熱議的“碳匯市場”不失為解決草原保護問題的治本之策。
所謂“碳匯”,指的是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及機制。與碳匯相對的是“碳源”,它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氣釋放碳的母體。“碳匯交易”是基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對各國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的規定,所創設出來的一種虛擬交易。即發達國家在無法通過技術革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規定的碳排放標準時,可以采用在發展中國家投資造林等手段,以增加碳匯,抵消碳排放,從而降低發達國家本身總的碳排放量,這就是所謂的“碳匯交易”[1]。目前有關碳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碳匯上,而關于草原碳匯的研究則剛剛起步。
中國草原面積是森林的兩倍,內蒙古地區草原面積則是森林的4倍,而陸地上有一半的碳源靠草原來固化。1畝天然草原固碳能力約為0.1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0.46噸。由此推算,中國60億畝草原固碳能力為6億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6億噸。內蒙古13億畝草原,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億噸[2]。假如按照1噸二氧化碳排放權10歐元計算[3],僅內蒙古一個地區的草原碳匯交易金額可以達到60億歐元。假設能從國際上獲得這筆資金,并將其用于中國草原的開發和保護,改善草原牧區的環境,提高牧民的收入,將能極大地改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近年來,中國很多地方及有關人士,呼吁盡快開展草原碳匯的研究和示范工作。但現實中,草原碳匯一直是“有行無市”。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森林碳匯也存在著很多問題:項目規則復雜、交易成本高、實施過程繁瑣,即使歐盟、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也很少接受林業碳匯項目。現實中,碳匯林不像水電、風電,項目一運轉就有顯性效益,碳匯林在實施過程中,最長的要五六十年,過程非常漫長[4]。
中國的草原碳匯目前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一方面政府、媒體、民間都在企盼,普遍認為這是一個潛能非常大的市場,希望能通過對草原碳匯的開發和利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為草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草原牧區人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草原碳匯的買家在哪里?如果沒有買家,如何形成碳匯市場?所以制定明確的戰略發展規劃是必要的,應有計劃地發展中國草原碳匯市場。
目前國內的現有研究中,大多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在《京都議定書》中,存在著一個追加性問題。就是說,《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必須是追加產生的。進一步細分的話,存在著環境的追加性、投資的追加性、以及財政的追加性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5]。
比如說,環境的追加性,指的是由于某個項目實施,使得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換句話就是,如果沒有清潔發展機制也會實行的項目,則很難獲得碳信用的認證。投資的追加性則指,如果沒有清潔發展機制,以營利為目的的民間企業就沒有可能實行的投資。財政的追加性,則把來自于發達國家的政府開發援助排除在清潔發展機制之外考慮。
以上闡述的是,不是只要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或者吸收溫室氣體的項目,就有可能獲得清潔發展機制的認證。已經存在的,或者本來就有可能發生的項目,則難以獲得有關認證。由此來說,雖然中國草原面積很大,但根據草原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量來預計可以獲得的草原碳匯交易的數量,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實際中有可能發生的草原碳匯交易的數量,無疑將會遠遠小于現有草原固碳能力計算的交易數量。
具體到內蒙古地區,雖然有13億畝草原,但有多少可以用來參加碳匯交易?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假如不采取任何追加的措施,根據目前的規則,就沒有可能獲得碳信用,也就沒有可能進行任何碳匯交易。
應該說,清潔發展機制是用市場化的方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種創新,其主要目的還是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為首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中國發展草原碳匯,也不能急功近利,只看到碳匯交易帶來的好處,而忘記了減排的基本功能。
當然,合理利用來自于國外的技術和資金開展草原碳匯交易,是典型的雙贏戰略,應該得以推廣。當務之急就是:發展草原碳匯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基礎條件?
在草原牧區可以采取的措施很多,例如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等草原保護制度,控制草原載畜量,遏止草原退化;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加強人工飼草地和灌溉草場建設;加強草原災害防治,提高草原覆蓋度,增加草原碳匯。
He doesn’t pay as much tax as we do/as us.他沒我們交的稅款多。
根據Conant的研究[6],草原生態可持續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是增加土壤的生態有機質,而這一點可以通過加強管理來實現。增加土壤的生態有機質,同時會提高草原的碳吸收能力。國外開展的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有關采取的措施及其影響效果如下:施肥(39%)、改善放牧(24%)、輪作(15%)、種植當地蔬菜(15%)、豆類植物吸收(4%)、草吸收(2%)、引入土壤蟲類(1%)、灌溉(1%)。碳吸收功能在最初的40年達到頂峰,而土壤表面10 cm的土壤具有最強的吸收能力。
毫無疑問,不同地方、不同氣候條件下,不同的草原具有不同的碳吸收能力。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對草原的影響也不同。另外由于其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草原,應該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然后科學度量其效果,這才是開展可持續的草原碳匯交易的基礎。
為了開展草原碳匯交易,必須區分哪些措施是本來就可能發生的,哪些措施是追加產生的,對于相應的項目或者采取的措施的效果,既需要詳細的規則,又需要有長期可信的研究觀察數據。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中國開展草原碳匯交易還存在著許多障礙,尤其是缺乏相應的管理人才及經驗。那種認為草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就能夠參加碳匯交易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有人認為,碳交易是一個大有前途的市場,其交易額在將來有可能超過石油和股票市場的總和。現在,國內外都在積極爭取,希望能早一點動手,早一點獲益。但是,為了在國際碳匯市場上迅速取得進展,必須踏踏實實地打好基礎,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積累數據經驗,制訂科學規劃,并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中國雖然在近年內成立了數十家從事碳交易的各種名目的交易機構,但是相對來說只有最先成立的天津、北京、上海交易所有很少的交易量,而且主要是自愿減排。
在哥本哈根會議前,中國宣布到2020年,單位GDP的CO2排放減少40%~45%,十二五期間,中國也制定了單位GDP減排16%的指標。但是,這些指標都屬于相對指標,缺乏能夠控制總量的絕對指標。如果沒有CO2總量減排的絕對指標,相關部門就缺乏減排的強烈動機。
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國,作為一個大國,必須對影響全球的暖化問題做出積極的努力。而且,從實際來看,國內主要排放源來自于化石燃料,目前中國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都是純進口國,其中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超過50%,即使單純從國情出發,節能減排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中國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盡快制定強制減排的指標體系,并把其分解到各個地方和行業,認真貫徹執行。如果強制減排能夠早期實施的話,中國的碳交易市場一定會迅速發展起來,草原碳匯也會大有希望。
現有的清潔發展機制,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動框架下統一認定。一個項目從申請到獲得認定的時間一般超過一年半、有的甚至兩年以上,花費的成本也很高。所以,近些年來,一些國家提出來用更加簡便的雙邊碳信用機制(Bilateral Offset Carbon Credit Mechanism)來代替現有的清潔發展(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只要兩個國家之間達成了協議,兩國的企業或者部門之間就可以進行碳交易相關的合作。采取這樣的措施后,會大大促進國際間碳交易進程。
目前,美國正在積極推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國際合作,歐盟則把注意力放在部門減排上。由于遭受地震、海嘯、核電泄漏三重打擊,日本減排的目標注定無法實現,目前也正在積極爭取在國際上獲得必要的碳信用。隨著推出《京都議定書》,日本開始著力推進雙邊碳信用機制,已經和世界上十幾個國家簽訂了相關協定,預定于2013年開始實施。
對于內蒙古地區來說,應該積極同國際接軌,積極爭取參加正在興起的雙邊碳信用交易。由于內蒙古草原的面積廣闊,一旦在國際上獲得認證,將會產生巨大的直接效益。
2011年末,中國已經宣布,將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深圳市、廣東省和湖北省開展低碳試點,開展區域性碳交易。近期,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還獲得亞洲開發銀行75萬美元的資助,用于建設碳交易平臺和相關服務體系。天津市也準備率先在全國實行碳排放總量限制的政策。可以預計,如果上述七個省市的區域性碳交易市場一旦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將會在全國逐步推廣。如果國內及時采取碳排放總量限制措施,包括草原碳匯的碳交易市場一定會迅速成長起來的。
由于追加性問題的存在,普遍認為的草原碳匯功能實際上并不能直接參加各種碳匯交易。由于草原碳匯交易程序復雜,需要花費的時間也比較長,還需要開展大量的基礎研究和積累管理經驗。應該積極呼吁在中國開展碳排放總量限制措施,同時做好基礎數據的調查研究工作。還要積極準備在內蒙古自治區內部模擬進行碳排放總量控制和碳匯交易的試驗,為未來發展積累經驗。爭取建立國內首個草原碳匯市場,為草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即將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和廣東、湖北七個省市開展區域性低碳試點,其中主要舉措包括區域性碳交易。內蒙古應該積極關注碳匯市場的發展,與距離較近的北京碳交易所、天津碳排放交易所等機構合作,爭取相關交易品種能夠早日推出。還有爭取和大連商品交易所合作,把期貨交易的有關經驗應用于碳交易之中,理解和發現市場的價格機制,推出各種創新性商業模式。
在國際上,基于清潔發展機制的碳匯交易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而正在興起的“雙邊碳信用機制”則有可能簡化手續,提供新的可能性。利用國際上森林碳匯取得成功的經驗,在國際市場推出草原碳匯產品。要積極把握機會,率先開發與日本的雙邊草原碳信用機制,爭取在近期內獲得成功,進而開發歐洲的部門碳信用市場,使內蒙古地區的草原碳匯交易真正走向世界。
總的來說,草原碳匯市場是全球碳交易的一部分。現在全球范圍內的碳交易正處在低迷期,中國雖然有很好的發展趨勢,但是也處于起步階段。希望內蒙古自治區能夠充分利用這一段時間,做好必要的前期準備工作,使得草原碳匯。
[1]周珂.環境法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趙杰,陶樂.內蒙古應重視發揮草原碳匯功能[N].中國經濟時報,2010-01-11(08).
[3]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10[R].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10.
[4]張璽.草原碳匯未被重視為何“有行無市”?[N].工人日報,2011-03-30(07).
[5]明日香壽川,竹內憲司.追加性問題再考[Z].2002.12.http://www2s.biglobe.ne.jp/~stars/pdf/additionality.pdf#search='カーボンクレジット追加性'.
[6]R CONANT,K PAUSTIAN,E ELLIOT.Grassland Management and Conversion into Grassland:Effects on Soil Carbon[J].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1,11(2): 343-355.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Carbon Sink Market
SHI Ying-xin,Ai Wei-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Inner Mongolia has the largest grassland in China and the potential of grassland carbon sink is very huge.But whether carbon sink market can achieve success or not depends on two key questions:first,how to explain the additional problem of carbon sink market?Second,who will be the buyer of grassland carbon sink.By clarifying some widespread misunderstanding,this paper provides‘three step’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ink market in Inner Mongolia,which covers the following:make preparation for the carbon sink market,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local domestic market,and have a breakthrough in international bilateral offset carbon credit mechanism.
Inner Mongolia;carbon sink market;sustainable development;additional problem; bilateral offset carbon credit mechanism
F205
A
1009-315X(2012)04-0322-03
2012-03-03;最后
2012-04-17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資助項目(10AMZ006)。
師穎新(1968-),男,陜西乾縣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公共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可計算一般均衡理論方面研究。
(責任編輯 董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