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慧,高靜學
(大連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牧區可持續發展研究評述
吳英慧,高靜學
(大連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牧區草場是自然資源寶庫,實現生態平衡的屏障,也是牧區牧民生活的依靠。中國是草場資源豐富的國家,也是草場退化嚴重的國家。牧區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民族地區社會和諧與穩定以及地區經濟發展。通過對國內外牧區可持續發展理論進行梳理與歸納,指出當前研究的主要領域與未來發展趨勢。
牧區;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
中國擁有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西藏五大牧區的豐富草場資源。牧區草場是由多種物種要素構成的生態系統,是富有自然資源的寶庫,維系生態平衡與穩定的屏障,也是牧區牧民賴以生存的源泉。然而,近現代牧區草場發展凸顯了牧區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全世界草場呈現不同程度的退化,畜草失衡,牧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在當前氣候環境惡化的背景下,牧區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世界關注的重大課題,更關乎中國國家生態安全、地區經濟發展、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等國計民生大事。所以,牧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對于中國十二五期間加速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穩定高度文明社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由于牧區地理與自然特征等因素,國外研究主要多集中在非洲,研究涵蓋以下方面:
1.牧區重要性分析
鑒于牧區對社會經濟發展與民眾的重大意義,國外學界非常重視牧區相關理論研究。桑頓提出23%的世界貧困人口居住在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其中60%主要依靠家畜飼養而生存[1]。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和國際家畜研究所報告顯示,僅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就有2500萬牧民和2.4億農牧民將畜牧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2]。
2.牧區生態系統惡化
世界水土保持方法和技術縱覽合作組織(WOCAT)報告顯示:全世界3.4億公頃牧場,據估計其中73%受到土壤退化的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根據相關證據顯示,由于管理不善、不適當的居住地轉換以及受最近氣候變化影響,牧場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
3.牧區對改善全球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國外學者研究普遍認為,由于牧區自然特性,有巨大潛力吸收碳排放,有利于緩解全球溫室效應,改善全球氣候環境。全球旱地伙伴關系報告提出,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牧區草場自然特性具有重大意義。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報告中指出全球草原儲存了世界8%的碳。懷特和格雷斯估算出牧場大約能夠吸收全球土壤碳的30%[3]。
4.完善牧區管理,科學發展畜牧業,增強牧區吸收碳能力
國外諸多學者都通過量化分析,提出完善牧區管理對牧區吸納碳量起著重要作用,其中關鍵的是畜牧業發展。固碳能力取決于氣候特征,土地資源狀況,土壤和植被狀況,改變管理實踐的能力(管理技術,土地所有權,社會組織,激勵和政治意愿)。史密斯估計通過改良草地管理與恢復退化土壤,到2030年每年可以封存2000萬噸二氧化碳。柯南特等學者發現通過改善放牧,碳吸收每年能從每公頃0.11毫克增加到3.04毫克[4]。
5.碳匯交易市場相關研究
國外學者比較關注牧區碳交易問題,認為牧區碳交易可行,但是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在世界許多地區,牧場所有權已經私有化。然而,其中土地權屬不清或土地所有者無法排除他人使用牧場,這將使很難保證實施碳匯交易活動。若克里等認為,在這種背景下的碳匯項目將需要促進多方利益群體協商和沖突管理,同時保護弱勢群體利益。泰奈尅特等強調所有權問題可能是制約牧民進入碳市場的主要因素[5]。
6.牧區發展政策研究
國外關于牧區發展政策是由一些國際組織或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的地域性發展策略與指導方針。其中比較全面的發展政策是非洲聯合會農業農村經濟部提出的政策框架。其指出牧區經濟發展必須通過完善牧區政策來確保食品安全,提高非洲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政策框架重視非洲牧區生態系統的地區特性,支撐和協調不同地區和成員國的政策。該政策提出可持續牧區資源管理、均等與安全獲得牧區資源是牧區政策框架的核心問題,涉及到牧區的政治、社會、經濟與環境利益。
牧區對于中國生態環境保持、國民經濟發展以及民族地區民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當前牧區生態環境堪憂,社會經濟發展比較滯后,引發國內學界對牧區開展了廣泛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目前,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尚不完善,國內研究包括以下領域:
1.牧區可持續發展的涵義界定
牧區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尚未建立,國內學者對牧區可持續發展涵義界定并不清晰。付桂軍提出了牧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特征,指出必須重視民族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6]。戴正等指出牧區可持續發展包含草地生態可持續、草地經濟產出能力可持續與牧區社會經濟發展可持續。眾多學者將牧區可持續發展與其他問題進行關聯性剖析,歸結出某些特征。秦丹等論述了生態環境與牧區經濟發展的關系。史俊宏等認為人口因素是制約牧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李泉認為草原可持續發展與農牧民生活質量提升以及農牧區相關保障措施的完善密切相關,是草原牧區有機整體的組成部分。
2.影響牧區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分析
國內學者對影響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因素分析研究較多,研究結果比較趨同。指出當前影響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主要因素是草畜失衡,這是致使草原退化,破壞牧區生態環境的主要誘因。魏虹認為制約牧區可持續發展主要是經濟成本、基礎設施、經濟規模、氣候資源、水資源、勞動者素質、土壤侵蝕、生態脆弱等因素[7]。黃瑩霞等強調氣候惡化、鼠蟲等自然災害是引起草原退化和牧區生態環境惡化重要因素。張旭等根據實際數據得出過度放牧導致天然草地退化。路戰遠等提出牧區高污染高耗能工業發展造成草場資源破壞與環境污染。
3.牧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
國內學者根據不同地區牧區自然特征,對牧區可持續發展模式進行了構建。鄧艾認為構建以草原生態牧業、草原生態工業、草原生態旅游業為主體框架的生態經濟模式,是加快牧區經濟發展與治理草原退化的有效途徑。秦丹根據可控科技、資金、物資等因子建立了西藏草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型。馬林提出根據科學發展觀構建民族可持續發展模式[8]。
4.牧區可持續發展指標與評估研究
由于中國牧區自然條件等因素差異性較大以及現有數據掌握困難,建立全國性牧區可持續發展指標比較困難,中國學者多是結合區域牧區特點設立指標體系。李泰君等基于自然資本等五種資本形式,建立了家庭牧場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9]。王曉鵬等構建青藏高原牧區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該模型方法對青海省內的30個牧區縣做出發展現狀評價[10]。
5.實現牧區可持續發展途徑研究
關于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途徑研究,學者們研究比較成熟。戴小玉提出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社會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應當根據不同系統對草地資源影響,采取針對性措施來保證牧區可持續發展。主要途徑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科學的牧區產權制度,實施草場合理流轉。蔚俊等指出產權界定不清是導致公共牧場及季節牧場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落實草地產權制度,保障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敖仁其等提出科學建設草原所有權制度體系需要考慮到民族、文化傳統、生態與經濟等因素。延軍平提出經濟發達地區施行牧權交易,經濟落后地區施行生態購買和生態補償。
(2)科學保護與建設草原,強化草畜平衡。高迎軍提出了加強天然草場的植被保護和建設等保護草原生態措施。魏旭明則強調實行科學養畜,提高畜產品生產效率。周俊根據川西北牧區情況,提出“以草為本、草業優先”策略來實現牧區可持續發展。
(3)減輕人口壓力,實施牧區生態移民。敖仁其等認為由于牧區人口增加超出草地承載能力,是導致草原退化的根本原因,提出部分牧區人口應退出牧業。張麗君等分析了西部牧區生態移民中存在問題,提出了促進牧區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移民對策。史俊宏等認為牧區生態移民具有特殊性,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避免政府尋租行為。
(4)轉變牧區產業結構,打造生態牧業。秦丹提出必須調整牧區產業結構,將傳統牧業改造成生態牧業,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和生態工業。佟海彪強調草業經濟發展與牧區經濟發展有機結合,促進牧區草業產業化,歸結了若干牧區草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5)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常秉文提出要建立健全草原畜牧業生態補償機制,國家應對實施禁牧、休牧的牧戶在人工飼草料地建設和牲畜棚圈建設上給予資金扶持,促進形成有償開發利用資源機制。楊光梅建議實施中央財政縱向轉移支付,建立綜合生態補償基金。
此外,娜仁圖雅分析了公共財政政策對牧區可持續發展的激勵作用。吳精華強調了完善法律制度保護牧區生態環境。焦玉光等提出牧區可持續發展依賴于政府政策的穩定性。
在全球生態環境惡化,貧困引發社會矛盾激化的背景下,牧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對于指導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結合國內外研究現狀,根據當前研究基本特征,未來牧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具有以下趨勢:
1.深化理論研究,構建牧區可持續系統理論體系。牧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屬于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國內外盡管開展了多領域研究,但是側重實踐層面情況分析,缺乏深入而系統的理論構建。特別是中國牧區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主要都是結合中國不同地區牧區的具體特征與問題進行分析,缺乏深入且系統理論分析以及構建牧區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
2.加強國內外研究交流,比較與借鑒國外先進理論與實踐。目前,國內外都很重視牧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但是國內外研究的側重點略有不同。當前國內外關于牧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都認識到了其理論的重要性。國外研究側重關注牧區對生態環境平衡的影響與作用,特別重視牧區對碳吸收與儲存的積極影響作用。而國內研究更多關注中國牧區發展現狀與問題,雖然認識到牧區對生態環境影響,但是缺乏系統和量化的理論分析。國內研究更側重提出改善中國牧區狀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在未來研究發展中,應當加強國內外成果交流,學習與借鑒國外成熟理論與完善實踐經驗。
3.畜草平衡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碳交易是未來研究的重點。當前國內外研究已經達成共識,過度放牧是導致牧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實現牧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畜牧業與草原平衡,合理調整草原畜牧業的牲畜規模、結構,在滿足牧區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實現牧區可持續發展。關于畜草平衡的理論與對策研究已經比較成熟,研究結果也比較一致。在未來研究中,關于牧區碳交易相關問題存在許多研究空白,特別是中國應順應國際趨勢與理論發展走向,開展深入的關于牧區碳匯交易與促進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1]IRIN.Africa:Can Pastoralism Survive in the 21st Century UN Integrated Reg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s[M].World Press,2007.
[2]IFPRI,ILRI.Property Rights,Risk,and Livestock Development in Africa[R].N.McCarthy,B.Swallow,M.Kirk&Peter Hazell,Eds.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and International Live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ILRI).2000:433.
[3]WHITE R.Pilot analysis of global ecosystems:Grassland ecosystems[R].Washington,D.C.,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0:112.
[4]CONANT.Grassland management and conversion into grassland:effects on soil carbon[J].Ecol.Appl.,2001,11(2):343-355.
[5]TENNIGKEIT T,WILKES A.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of carbon finance in rangelands[J].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Working paper,2008:68.
[6]付桂軍.內蒙古半農半牧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特征分析[J].陰山學刊,2009(02):98-103.
[7]魏虹.五大牧區草畜結構優化與可持續發展可能力建設[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5.
[8]馬林.民族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6(04):6-10.
[9]李泰君,牛建明,董建軍,等.典型草原區家庭牧場可持續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以內蒙古白音錫勒牧場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9(29):14424-14427.
[10]王曉鵬,曾永年,曹廣超,等.基于多元統計和AHP的青藏高原牧區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與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5(06):139-144.
(責任編輯 董邦國)
Review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WU Ying-hui,GAO Jing-xue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Pastoral grassland is the treasure house of natural resources,the safeguard for 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balance and the source of life for herders in pastoral areas.China is a country with rich grassland,but its grassland is degrading seriously.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can affect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safety,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minority area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By reviewing and summarizing theorie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resent research focuse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storal area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book=4,ebook=22
F205
A
1009-315X(2012)04-0342-04
2012-02-29;最后
2012-04-07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重點項目(10AMZ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 (DC100502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DC10040203);大連民族學院人才啟動基金資助項目(20116115)。
吳英慧(1976-),女,吉林長春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政府規制理論、民族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