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華,孫險峰,高 強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財務管理本科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相關問題探討
劉淑華,孫險峰,高 強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財務管理專業教育的國際化是當前財務管理理論界與教育界共同面臨的課題,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今后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只有在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資力量和社會實踐等多方面實現了國際化,才能真正實現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
財務管理;應用型;國際化;培養方案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國際化需求激增。在全球化的視角下,培養適應國際市場需要、有國際競爭力、熟練掌握財務管理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同時具有專業實踐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的財務管理高端國際化人才,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國際化人才,主要指具有國際化意識,國際化框架的知識結構,視野和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在全球化競爭中善于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高層次人才[1]。應用型人才則指熟練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的專門人才。
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則是兩者內涵的結合,指既具備國際化意識和國際化框架的知識結構,還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社會實踐的專門類型人才。這樣的人才具有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通曉國際化的規則,掌握著社會活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全球市場一體化的發展形勢,并能從容應對國際化、市場化所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挑戰[1]。
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它對人才培養進行質的規定,也就是培養什么類型的人,人才培養模式服務于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應該以專業辦學思想和辦學定位為指導,與本學校、本學科的綜合水平和現有辦學條件相結合,同時要與服務區域、服務對象的市場需求相結合。借鑒其他高校或專業國際化辦學的成功經驗,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國際化的總體目標應確立為“塑造國際化、高素質、應用型的復合型財務管理人才”。以大連民族學院財務管理本科專業為例,財務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設定為:立足沿海,服務民族,接軌世界經濟,培養具有扎實的財務管理理論基礎,熟練的專業基本技能,有較強的外語能力和溝通能力,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高素質、應用型”的復合型財務管理人才。
培養目標中的“國際化”指加大與國外高校的交流,增強國際合作辦學力度,取得IFM、CMA、CGA、ACCA等國外有影響力的財務與會計認證資格。具體通過引入國外原版教材、采用雙語教學、強化學生外語水平(特別是專業外語水平)等措施來實現國際化。培養目標中的“高素質”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兩方面。學生應通曉國內財務通則、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等基本內容,熟悉財務與金融相關基本理論和了解專業前沿發展;同時應注重學生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社交能力、自學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發掘個人潛力,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中的“應用型”則指注重學生實務操作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教學指導思想、課程內容設計和選用教材的導向上。無論是專業必修課還是專業選修課,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體現國情與國際化相結合、從實用出發的特色。在教學環節,增加案例教學、實驗課的內容與學時,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素質的提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2]。
這方面應多借鑒國內外著名院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經驗,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對學生國際意識、外語、公關、對外合作交流等國際化能力的培養,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
1.課程體系形成“2+2+1”的課程模式
第一個“2”是指兩個平臺,即通識教育平臺和專業基礎平臺,其中通識教育平臺是素質能力培養的基礎,專業基礎平臺課形成專業教育的基礎。第二個“2”是指兩個模塊設置,即專業課模塊、實踐課模塊。最后的“1”則指國際化特色課程。國際化課程貫穿于平臺、模塊之中,要與培養目標和本校實際相結合進行設置。以大連民族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為例,在通識教育平臺中應設置外語口語強化、商務外語課程。在專業教育平臺中應設置國際商法、國際經濟組織、國際貿易課程。在專業課模塊中應設置國際金融、國際財務管理、國際會計、國際商務等課程。并且以上國際化特色課程(包括專業主干課-財務管理、財務分析、證券投資等),均應采用外語授課或雙語授課。在實踐課平臺,應著力于國際化實訓平臺(基地)建設,努力開拓一批所在地的跨國公司、進出口型企業作為實訓基地。
2.課程設置體現財務管理與金融的交叉融合
國外許多高等院校財務管理專業通常設在管理學下的金融院(系),課程體系體現出金融與財務管理相融合的特征。如美國財務管理專業教學重點有兩個:一是公司財務管理;二是宏觀金融活動。前者包括公司財務決策、公司財務分析與診斷、國際財務管理、企業稅務等內容;后者包括投資學、證券分析、期權與期貨、外匯實務、金融法規等內容。
錢穎一教授認為,在中國“金融”通常指的是貨幣銀行學(money and banking)和國際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這兩部分在國外都不稱作金融(finance)。在國外,金融(finance)指的是公司財務或公司金融和資產定價兩部分。為了避免混亂,錢穎一教授將國內的“金融”稱之為“宏觀金融”,而將國外的“finance”稱之為“微觀金融”。劉淑蓮教授認為,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財務管理學科研究范疇應該與微觀金融學的研究范疇相一致,主要由金融市場、投資學和公司財務三大領域所構成。
從實際情況看,財務管理和金融學是企業內部與外部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財務管理中有很大一部分與金融學及投資、融資問題有關。目前中國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內容等相對落后,從教材到教師的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均沿用傳統模式,有關金融學方面的內容并未完全融入財務管理專業教學中,不能做到有機結合。為此,應在專業課或選修課上進一步促進二者之間的交叉融合,可在財務管理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中增設普通金融學有關課程,并統籌考慮課程訓練、技能實踐和專業實習,做到內外部統一,提高學生財務管理和金融駕馭的雙重能力。
3.課程內容與國際財務管理師資格認證體系相對接
將職業標準和資格認證體系引入到人才培養體系,對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極為重要。國際上與本專業相對應的資格認證有國際財務管理師(IFM),也是滿足企業對應用型國際化財務管理專業人才迫切需要的重要培養途徑之一。IFM證書體系是由美國國際管理會計師協會(IMAA)推出,其考試課程包括經濟與管理、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國際財務報告解釋與分析四部分內容。其中財務管理部分緊跟當今企業發展集團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國際趨勢,涵蓋了投資決策管理、資本機構管理、籌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財務分析、資本經營、國際投資等核心內容。結合成功經典案例進行培訓,不斷穿插具有針對性的模擬練習,其訓練對于學生實戰能力和專業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對學生謀求個人職業發展和潛力提升很有實效。同時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CMA)也是適用于應用型國際財務管理人才很好的證書考試類型。因此在培養方案中應設置與資格考試相對應的課程[2-3]。
4.實踐體系凸顯國際化特點
社會實踐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礎。本科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要培養國際化人才,應注意社會實踐的國際化和多樣性。以加強國際性院校之間、校企之間的合作交流為切入點,在校際方面,可以依教師研究專長成立教學研究小組,發揮集體合作研究優勢,并與國外知名大學及學術機構建立聯系,加強合作交流。特別是依托國際化合作辦學,增加相同或近似專業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和合作,培訓師資隊伍,加速財務管理專業的國際化發展。在校企合作方面,一是開拓一批跨國企業(國內、國外)、進出口企業、國外企業作為實訓基地。二是通過咨詢服務、研討座談、項目合作、資料提供、就業輔導等方式密切兩者之間的聯系,使師生能與企業實務界保持緊密的互動關系。三是從企業界積極選聘具有組織、行銷、人力資源、財務等管理實務經驗的人員作為師資,通過專業理論教學與實務經驗傳授的結合,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4]。
財務管理專業在中國的建設歷史比較短,課程體系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完善,還需不斷摸索和總結。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的市場環境對人才提出新要求,客觀上需要循序漸進,逐步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
1.根據專業方向設計培養方案
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財務管理專業教育的國際化,有必要根據差異化的市場需求分層施教,有差別地進行財務管理本科人才培養。例如可以嘗試將傳統的財務管理專業調整為國際財務管理方向班、資格認證實驗班和普通財務管理班等層次;把系列主干專業課程建成精品課程,精心打造國際化特色專業。同時,將學校主導型學生評價體系轉變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評價體系,為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和個性化發展創造空間,以此推動國際化辦學步伐,實現“塑造國際化、高素質、應用型的復合人才”的目標[5]。
2.根據培養方式設計培養方案
為了實現財務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可采取“對外輸出”、“內部培養”、“內外結合”的培養方式。
(1)對外輸出。即實行“3+1”或“2+2”項目班形式,與國外學校合作培養。前提是尋找合作對象,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這種培養方式需要實行一套新的獨立培養方案,重點在于強化學生的外語能力,課程體系考慮與國外院校的課程體系相對接。國內的一些課程聘請國外學校教師任教。
(2)內部培養。即普通財務管理專業班,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財務管理人才。其人才培養方案完全按照如前所述的“2+2+1”課程體系模式構建。
(3)內外結合。試辦“國際財務管理專業方向”班和“資格認證實驗班”,實行完全國際化的培養方案,為下一步開設國際財務管理專業打下基礎。通過國外教師與內部教師共同授課,國外留學生與國內學生一起學習(可以招收外國學生)。注重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部分課程全外語授課,采用原版教材;部分課程雙語授課,中外文雙語結合。
財務管理專業教育的國際化是當前財務管理理論界與教育界共同面臨的挑戰,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今后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只有在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資力量、社會實踐等多方面實現了國際化,才能真正實現應用型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當然成功的財務管理教育的國際化,必然是成功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有機結合。
[1]彭敏.本科旅游專業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0(06):45.
[2]陳艷利.會計專業本科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模式研究[J].財務與會計,2010(08):19.
[3]劉淑華.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設置研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7,5 (04):46-48.
[4]張艷秋.財務管理專業的國際化發展[J].會計之友,2006(04):72-73.
[5]劉淑華,劉東方,張旭麗.嵌入社會責任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2,14 (2):140-143.
(責任編輯 董邦國)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LIU Shu-hua,SUN Xian-feng,GAO Qia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for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is a common task that theoretical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must face nowadays.Cultivating practical and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orient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Only by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ltivating plan,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teaching faculty and social practice can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practical and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be truly realized.
financial management;practical;internationalization;cultivating model
book=4,ebook=30
G642
A
1009-315X(2012)04-0423-04
2012-03-14;最后
2012-05-06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JG10DB069);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資助項目(01-274412-4);大連民族學院教學改革項目(Z201147);大連民族學院教學改革項目(Z201149)。
劉淑華(1963-),女,內蒙古鄂爾多斯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社會責任評價、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