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卉
(清華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084)
依據中國《物權法》第24條的規定,對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采取較為特殊的登記對抗主義.如何理解《物權法》第24條規定的登記對抗主義?其與第23條關于動產物權的交付生效主義之間的關系如何?"對抗"到底具有何含義?本文擬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和論述.
關于特殊動產物權的變動模式,我國學界向來存有爭議.在《物權法》頒行之后,因對第24條的理解不同,爭議仍然存在,概括起來有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特殊動產物權的變動采"債權意思主義",即動產物權自當事人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生效即發生變動,不以標的物交付或者辦理登記為要件,只不過在具備公示之前,物權變動的事實不能對抗第三人.[1-4]
第二種觀點認為,特殊動產物權的變動采"債權形式主義",認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而不以登記為生效要件,動產一經交付,所有權即發生移轉,但如果沒有辦理登記,則即使受讓人取得動產的所有權,該所有權也不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5]
第三種觀點認為,特殊動產物權的變動采"債權形式主義為原則、債權意思主義為例外",即"以交付為原則、以合意為例外".其認為,《物權法》第23條但書中"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不僅是指《物權法》內部所規定的物權特殊變動規則,還應該包括《民法通則》第72條第二款但書中所承認的"約定例外"規則,即"我國法律在動產物權變動上采取的是'法定要件'和'約定例外'并存的模式",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也應遵循此模式.在當事人之間沒有特別約定以"合意"變動物權的情況下,應以"交付"作為物權變動的要件.[6]
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該種觀點也即學者所提出的按照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則解釋《物權法》第24條.[7]具體來說:
第一,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交付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所謂法律另有規定的情形,應該包括:(1)指非基于法律行為而生的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不以交付為生效要件,如權利人自己制造船舶、航空器或者機動車;(2)《物權法》中明確規定特殊動產物權的特別變動規則,應適用特別規則,如依據《物權法》第180條和第188條,特殊動產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不以交付為生效要件;(3)如果有與《物權法》同位階的其他法律條款明確規定動產物權變動的"約定例外"規則,即法律允許當事人對動產物權變動另有約定并賦予該約定法律效力,則"約定例外"規則應適用于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如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72條第二款、《合同法》第133條和第134條的規定,當事人雙方可以不同于交付的其他合意作為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
第二,無論是以交付還是當事人的合意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登記均是該物權變動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
上述解釋,首先是基于對《物權法》第24條的文義解釋:依據第24條,登記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對抗善意第三人的必要條件,但該條文未明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第24條所能提供的文義解釋不完全,必須結合其他相關條文加以解釋.于是在文義解釋之后,對于《物權法》第24條應進行體系解釋.《物權法》第24條位于該法第二章"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的第二節"動產交付"之下,該節規定均是"貫徹基于法律行為而發生的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的原則,同樣只承認法律另有規定不以交付為生效要件的例外".[7]因此關鍵就在于法律對船舶、航空器、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是否例外地規定了不以交付為生效要件.我國《海商法》《民用航空法》和《機動車登記辦法》均沒有明確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而只確認登記作為對抗要件.既然法律對于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并未明文作出與其他動產不一致的特別規定,"就應當按照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則(《物權法》第23條)解釋《物權法》第24條的規定",[7]將交付作為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并且只承認法律另有規定的例外.于是,接下來就是對法律除外規定的解釋.《物權法》第23條的但書"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首先應該是指《物權法》中關于動產物權不以交付為生效要件的特別規定,它包括《物權法》第二章第三節中關于非基于法律行為而生的動產物權變動的明確規定,以及《物權法》第180條和第188條關于特殊動產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的明確規定.這些明確的特別規定均適用于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其次,從《物權法》與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等同位階的其他法律的銜接和適用出發,《物權法》第23條的但書還應包括與《物權法》同位階的其他法律明確規定的"約定例外"規則,如我國《民法通則》第72條第二款、《合同法》第133條和第134條關于當事人特別約定的規定.
綜上,除法律另有規定不以交付為生效要件外,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以登記為對抗要件---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僅交付未登記時可對抗除善意第三人之外的其他人,經登記后才能對抗除物權人之外的所有第三人.
在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中,交付與登記之間的關系如何?有學者認為,上述的交付不是特殊動產物權產生的公示方法,其公示方法仍為登記,只不過此種登記只具有對抗效力.[8]但該種觀點在如下幾個方面尚值得商榷:
一是它忽略甚至否定交付(即占有的轉移)本身所具有的直觀反映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功能,而這種公示功能是被普遍接受和承認的.
二是它導致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要件和公示方法完全脫離,使二者相對獨立化,這不符合物權本身所要求的公示原則.物權具有絕對排他的效力,其變動必須具有足以使外部可以辨認的表征,才可能透明其法律關系,減少交易成本,避免第三人遭受侵害,保護交易安全.這種可由外部辨認的表征,就是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9]易言之,公示方法乃在對外顯示物權的變動及其變動后的物權現狀(例如物權的歸屬及其內容).[10]81物權變動要件和公示方法相脫離,會使公示方法因喪失表征物權的存在及變動的功能而違背物權法確立的公示原則和公示目的,同時導致物權變動要件和公示方法之間的矛盾,產生諸如物權變動要件和公示方法不一致時究竟以何者為準的問題.
三是它不符合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實際.在依法可以主張對抗效力的善意第三人未出現時,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對于物權人和任何其他人來說,交付所發揮的作用,與在普通動產物權變動中一致,既是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也具有物權變動公示方法所具有的公示功能.
因此,筆者認為:將登記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并不妥當;但登記作為一種法律事實,依法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
按照《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動產物權的變動以交付為其公示方法(第6條等),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以登記為其公示方法.[11]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性質上屬于動產,仍應適用《物權法》所規定的動產物權的變動以交付為其公示方法;同時,通過設置登記要求,賦予登記具有權利資格保護要件的效力.[12]156具體來說:
第一,在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中,交付產生物權變動效力并使取得占有的當事人獲得物權人資格,但僅僅交付本身并不足以提供權利人充分完整的物權人資格保障,還必須經過登記,權利人才能取得可對抗任何第三人的物權人資格;否則當善意第三人出現時,權利人因交付取得的物權變動效力和物權人資格會受到限制或者否定.從這個意義上說,登記具有權利資格保護要件的效力.
第二,在登記對抗要件下,僅登記本身并不具有物權變動的公示力和公信力.所謂以登記為對抗要件,是指大體以有效的物權變動為前提,獲得物權或者通過物權而免除負擔的人,主張這種變動的情形.[12]157登記所具有的權利資格保護要件的效力,是以權利人取得交付為前提的,喪失這個前提,登記的效力不能發生.
第三,登記對抗的效力,僅僅是針對善意第三人而發生的.特殊動產物權變動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的法律效果,須有善意第三人出現并且該第三人主張時始能發生.但如果善意第三人承認沒有登記的物權變動的效力,則毫無妨礙.此外,產生作為物權人的責任,與是否登記無關.[12]161
綜上,在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中,交付具有物權變動的公示力,由于登記對抗效力的作用,僅交付本身并不足以產生像其在普通動產場合所產生的物權變動的完全公信力,須是"交付+登記"才能產生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完全公信力;同時,僅僅登記本身并不具有物權變動的公示力和公信力.
我國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實行債權形式主義.在我國法制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的意義為何?筆者認為:
第一,所謂不得對抗,與不能生效不同.特殊動產交付后,即使沒有登記,物權變動的效力仍舊發生,該物權變動在當事人和除善意第三人之外的其他人之間有效成立;善意第三人雖有權對抗未經登記的物權變動效力,但如果其承認沒有登記的物權變動,則該物權變動對善意第三人亦發揮完全的法律效力.
第二,只要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未經登記,當該物權變動與善意第三人對同一特殊動產可主張的合法物權之間發生沖突時,法律優先保護善意第三人的物權,這種優先保護會限制或者否定未經登記的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究竟是限制還是否定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效力,則要依據具體情形分析.例如,在特殊動產買賣交易中取得特殊動產所有權的買受人,未將該特殊動產所有權的變動予以登記,則不得對抗其后對同一特殊動產享有抵押權、質權的善意第三人.再如,在特殊動產一物二賣的場合,讓與人將特殊動產先轉讓給第一受讓人,且將特殊動產實際交付第一受讓人,但雙方并未作特殊動產的移轉登記,后讓與人又將特殊動產轉讓給善意第三人(也即第二受讓人).如果善意第三人通過讓與人的交付取得特殊動產的占有,依據登記對抗效力,法律優先保護善意第三人對特殊動產的所有權,無論善意第三人對該所有權是否登記,善意第三人均有權對第一受讓人主張自己對特殊動產的物權,從而對第一受讓人取得特殊動產的所有權予以否認,第一受讓人不得對善意第三人主張自身已先行取得特殊動產的所有權,并基于該所有權要求善意第三人返還特殊動產,第一受讓人只得對讓與人主張違約責任(基于雙方之間買賣特殊動產的合同)或者侵權責任(基于第一受讓人先行取得的特殊動產的所有權).
如上所述,善意第三人對特殊動產可主張的合法物權的法律效力根源何在,或者說已經占有特殊動產的受讓人取得的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權利是否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所有權呢?有學者提出,可以將已交付而未登記的受讓人的權利理解為一種不完備的所有權,它的效力是不完整的,只能對抗讓與人以及一定范圍內的第三人,而剩余的效力或者說成分仍然保留在讓與人手中.基于這些效力,讓與人仍然可以把特殊動產的所有權處分給不受對抗的第三人,從該第三人的角度看,此項處分行為屬于有權處分.[13]筆者贊同這種觀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殊動產的登記對抗效力中,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利必須是直接針對同一特殊動產的物權,且該物權還須與未經登記的物權之間發生沖突,善意第三人的以同一特殊動產為標的的債權并不能享有和主張登記對抗效力.這是因為:不發生相互沖突的權利之間可以并存,完全用不上登記對抗效力.而物權無論成立之先后如何,均有優先于債權之效力.[10]46物權優先于債權的效力,是基于物權對物的直接支配性而產生的,也是物權乃絕對權、債權乃相對權的性質所必需的.如果賦予善意第三人的以同一特殊動產為標的的債權具有對抗物權人未經登記的特殊動產物權的效力,則:第一,將使未經登記的特殊動產物權的絕對權性質幾乎消失殆盡,從而不成為物權,且該權利的效力甚至連具有平等性的普通債權都不及,這顯然不符合登記對抗效力的立法目的;第二,機動車、船舶和航空器等特殊動產,尤其是名貴的機動車、船舶和航空器,價值巨大,物權人為獲得特殊動產的物權往往花費頗豐,如允許善意第三人的以同一特殊動產為標的的債權可以對抗物權人未經登記的特殊動產物權,從而優先受到保護,則會使物權人受到巨大損害,不僅有違公平公正原則,而且不利于特殊動產的交易保護.因此,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雖未經登記,仍可對抗其后所成立的就該特殊動產所設立的租賃、借用、買賣等債權.而且,在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中,受讓人所取得的未經登記的物權可對抗讓與人的債權人(該債權人為善意)以同一特殊動產為標的的債權.
綜上,登記對抗效力是針對未經登記的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與善意第三人對同一特殊動產可主張的合法物權之間發生沖突的情形,登記對抗效力具有優先保護善意第三人對特殊動產的合法物權、對未經登記的特殊動產物權變動進行限制或者否定的功能.
第三,登記對抗的效力并未賦予善意第三人不依法定或約定方式取得特殊動產物權的權利和資格.例如,在當事人沒有特別約定時,善意第三人須經交付才能取得特殊動產的所有權,只要善意第三人沒有經交付取得特殊動產,就不能基于登記對抗效力對已經占有但未登記的權利人行使物權請求權,善意第三人對讓與人享有的仍是債權請求權,該債權請求權不能對抗物權人.而且,在善意第三人未經交付特殊動產卻已辦理移轉登記時,該移轉登記即為善意第三人未取得登記物權的錯誤登記.此時,可類推適用《物權法》第19條關于不動產登記簿更正登記與異議登記的規定,由已經取得特殊動產的所有權但未登記的權利人向相應的登記機關請求更正登記,讓與人也有義務和權利請求登記機關辦理注銷登記,因為善意第三人取得特殊動產的物權不符合事實.[7]
第四,在占有改定的情形下,特殊動產的登記對抗效力與現實交付情形相同.在權利人依占有改定交付且已履行移轉登記時,權利人取得特殊動產的可對抗任何第三人的物權;在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均經交付特殊動產(其中一方為實際交付,另一方為觀念交付;或者兩方均為觀念交付)時,則權利人只有辦理了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登記,所取得的物權才可對抗善意第三人.
在我國,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但法律另有規定或法律允許當事人約定不以交付為生效要件的除外,登記是該物權變動可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登記對抗效力具有優先保護善意第三人對同一特殊動產的合法物權的功能.
[1]黃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114.
[2]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29.
[3]劉智慧.中國物權法釋解與應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78-79.
[4]李志文.物權法對船舶物權以及現行船舶物權立法的影響[J].中國遠洋航務,2007(5):36-38.
[5]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上卷[M].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87.
[6]韓 強.我國船舶物權的變動公示方法與善意取得[J].法學,2008(11):116-122.
[7]崔建遠.再論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J].法學家,2010 (5):49-55.
[8]王洪亮.論登記公信力的相對化[J].比較法研究,2009 (5):31-44.
[9]王澤鑒.民法物權通則.所有權:總第1冊[M].臺北:三民書局,2003:92.
[10]謝在全.民法物權論[M].臺北:三民書局,2004.
[11]崔建遠.物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3.
[12]我妻榮.新訂物權法[M].有泉亨,補訂.羅 麗,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13]楊代雄.準不動產的物權變動要件---《物權法》第二十四條及相關條款的解釋與完善[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1):12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