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魯東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這種現代化的國際貿易方式,在中國的應用與發展起步較晚,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之前,EDI在中國的發展基本上處于真空時期,90年代之后,由于國際貿易大國紛紛采用EDI,我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巨大影響,推廣和應用 EDI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中國EDI合同立法現狀
1.《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的規定
1999年3月15日頒布的《合同法》是我國第一部正式涉及EDI合同的法律.該法第11條規定: "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該條將電子數據交換明確正式納入了合同的書面形式之中,使EDI合同與傳統的書面合同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除此之外,《合同法》第16、26、33、34條對訂立數據電文合同所涉及的要約與承諾的生效時間、合同成立的地點及簽訂確認書等問題作出相應規定.
2.《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中的規定
2005年4月1日,《電子簽名法》正式實施,與之配套的《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也同時頒布實施.《電子簽名法》明確了EDI合同的法律效力,使EDI合同與傳統書面合同均具有普遍適用效力,同時,對電子交易中的法律責任也作出明確規定.《電子簽名法》首次賦予了電子簽名與書面簽名同等的法律效力,是我國立法史上的里程碑,結束了電子交易長期以來的無序狀態,以EDI等電子交易形式達成國際貿易交易人的權利義務有了法律的正式保障.從此,我國進入電子商務法制化時代.
(二)目前中國EDI合同立法的不足
盡管《合同法》《電子簽名法》《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都對 EDI合同的法律地位及法律效力作了明確規定,但綜觀世界各國有關方面的立法,特別是世界貿易大國對EDI合同的立法規定,我國EDI合同立法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1.立法步伐滯后于EDI合同的現實發展
相對于瞬息萬變的電子交易世界,法律永遠是滯后的.電子交易不同于現實交易,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約,網上交易的安全性也遠遠低于現實交易,交易信息和交易資料非常容易遭到泄露和篡改.況且由于網上交易特殊的技術性,網上病毒和黑客可能隨時出現,威脅著EDI合同交易的安全有效進行.盡管《電子簽名法》等法律的出臺和相關法律的修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種狀況,但目前我國還未形成完整的EDI電子商務法律體系,不同法律對于電子交易的規定不盡相同,無法使用穩定、統一的法律原則.因此,在電子交易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雖然有法可依,但又不知應依何法的尷尬局面,無法發揮法律應有的作用,難以適應我國發展EDI國際貿易的現實需求.
2.現行法律法規不盡完善
(1)《合同法》對 EDI合同效力的規定不夠明確.盡管《合同法》在法律效力上對以數據電文形式訂立的合同予以確認,但并未規定電子簽名的效力問題.《合同法》第32、33條規定:"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當事人采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簽訂確認書并自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既有電子簽名,為何不采用此新技術而非要舍近求遠采用限制EDI方式高效優點的簽訂確認書方式呢?而且,上述規定中的"可以"意即"可以不",即當事人可以不采用簽訂確認書方式,那么在此種情況下又如何來確定合同的主體及主體已對合同內容表示認可呢?[1]
此外,《合同法》中關于EDI方面的有些規定不夠具體.比如,《合同法》對要約與承諾生效時間的規定過于原則性,規定電子意思表示進入收件人的接收系統時即為要約與承諾的生效時間,這種規定忽略了現實交易中可能出現的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如果一項意思表示已經到達收件人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但由于該系統出現故障或者運轉不正常,收件人不能正常接收該意思表示,那么按照《合同法》的規定,既然該意思表示已經到達了收件人的信息系統,該要約或承諾就已經生效.但實際上并非收件人的過錯,致使收件人無法接收到該意思表示,這顯然對收件人是不公平的.
(2)《電子簽名法》的有些規定過于籠統.《電子簽名法》頒布實施以來的情況表明,該法還有許多不盡完善的地方.例如,對于電子簽名的法律認定問題,該法第13條第一款作了嚴格規定,只有符合這些嚴格的條件才能成立可靠的電子簽名,但該條第二款又規定"當事人也可以選擇使用符合其約定的可靠條件的電子簽名".這就使得第一款對于可靠電子簽名的法律認定條件形同虛設.再如,對于CA認證機構從業服務應該具備的條件,法律規定也太過籠統,在具體操作中難以把握.
(3)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不盡完善.在2004年8月28日我國《電子簽名法》出臺的當天,《公司法》《票據法》《證券法》《拍賣法》也完成了修訂工作,頒布了新版本.但在這些法律中沒有找到可以與《電子簽名法》銜接的地方,而相應的銜接對于構建我國電子商務的法律體系是非常重要的.[2]EDI合同內容涉及國際貿易各個領域,單純依靠一部《電子簽名法》無法實現對EDI合同的有效法律制約,因此需要不同部門的配套法律法規銜接一致,協調統一,才能實現對其制約和調整.
3.對EDI立法宣傳力度不夠,消費者認同尚需時日
EDI合同能否得到廣泛應用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它的公眾認知度.目前在我國的貿易交往中,人們的普遍心理定式仍然認為現實交易是最佳交易方式,能夠降低交易風險.提及網上交易,許多消費者往往望而卻步.對于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等概念,許多企業和消費者更是聞所未聞,即使聽說過,對其具體內容也知之甚少.企業為了適應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定式和交易習慣,不能較好地推廣應用 EDI貿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 EDI貿易的發展.
中國目前對于EDI合同的立法呈現條塊分割,單行立法與分散立法銜接不夠緊密,甚至存在許多沖突的情況,使得EDI合同無法得到法律的有效調整.因此,有必要對散見于《合同法》《海商法》《票據法》《公司法》等法律中關于EDI合同的規定進行整合,與《電子簽名法》等單行立法的相關規定統一并銜接起來.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大EDI合同立法的宣傳力度,提高EDI貿易的社會接受度
鑒于目前我國大部分用戶對于 EDI合同的認知相對欠缺,政府和企業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對有關EDI合同的知識進行宣傳,使 EDI貿易盡快被大眾所知悉.據了解,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對EDI這一技術還缺乏充分認識,更缺乏來自獨立渠道的基礎教育.國內針對外貿行業的一項調查表明,目前困擾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第一大障礙是缺乏對電子商務系統的了解.其中70%的被調查企業回答,"對電子商務了解較少,缺少這方面的教育培訓".企業對EDI了解不深,無法充分預見EDI的變化趨勢及其對未來社會的影響,所以他們并不熱心于這一技術的采用.[3]因此,我國應該加強宣傳,加強公眾對EDI貿易的認知和了解,使公眾接受 EDI貿易的優越性,逐步提高EDI的社會接受水平.
2.整合現有EDI合同方面的立法,創建規范的電子商務法律體系
改變目前條塊分割、相互沖突的立法局面,盡快建立起比較健全的電子商務法律體系,避免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沖突.
(1)制定《電子商務法》,實現對 EDI合同的宏觀法律規制.電子商務的核心內容是電子合同,電子合同制度與電子銀行、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國際民事管轄權等眾多制度共同構成電子商務法律制度.為了實現對EDI合同的有效法律調整,我國有必要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和模式,對現存的有關EDI合同及其他有關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進行整合,制定一部宏觀的《電子商務法》,對電子商務的各項法律制度進行有效指導.
(2)制定專門的 EDI單行立法.僅僅依靠一部《電子商務法》難以實現對EDI合同的法律調整.現有的《電子簽名法》和《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也不能完全實現對EDI合同的法律規制.涉及EDI貿易中的電子合同、電子提單、電子證據等具體內容,都應該有相應的單行立法進行明確規定.因此,應該從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國情和全局出發,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制定《電子合同法》《電子提單法》《電子證據法》等專門的EDI單行立法來彌補立法方面的空白.
(3)完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實現 EDI合同立法的有效銜接.由于我國目前EDI合同立法的條塊分割現狀,《公司法》《票據法》《證券法》《拍賣法》等法律法規中原先適用于紙面合同的許多規定都不能適應EDI合同發展的需要,如何實現這些法律法規與電子商務立法的有效銜接異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對既存法律法規予以全面審視,并對建立在傳統紙面合同上的相關規定作出相應的調整或修訂,使之能夠涵蓋EDI合同貿易方式,并與現行有關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有效銜接.
3.重視企業界在EDI合同立法中的作用
企業界是電子商務的實際運作者,在整個電子商務運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在EDI合同的立法過程中,要考慮企業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權益.因此,應該積極鼓勵企業參與EDI合同立法的實踐,只有充分考慮他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體現企業在EDI合同立法過程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保障EDI的各項法律法規將來在實踐中得到切實推行,成為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有效法律保障.
4.創建誠信網絡環境,提高EDI貿易安全性
創建誠信的網絡環境是推廣應用EDI貿易的必要條件,許多企業遲遲不采納EDI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對網絡交易安全的信心.目前我國參與網絡交易的主體魚龍混雜,整個網絡交易的信用體系尚未有效建立,誠信環境還有待努力創建.網絡交易中的信用缺失案例比比皆是,《電子簽名法》也不能完全解決電子商務中的信用風險問題.為了創建誠信的網絡環境,需要電子商務網站和參與電子商務的個人共同努力.網站要著力加強信用管理,防范交易風險,個人要恪守誠信原則,共同構建誠信的網絡交易平臺,提高EDI貿易的安全性.
5.結合中國國情,重視與國際EDI立法接軌
面對全球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勢態,我國在EDI合同的立法過程中,既要結合我國目前的國情,避免盲目照搬別國的模式和經驗,防止出現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情形,又要積極參與到國際EDI立法的大平臺中,積極學習別國的經驗和先進之處,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子商務法律體系.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合作中必須高度重視我國電子商務立法與國際電子商務立法之間的協調,應與聯合國《電子商務示范法》保持一致.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我國立法與國際接軌,也有利于我國的商務活動與世界接軌.[4]
[1]孫占利,白雪梅.EDI合同的若干法律問題探析[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0(1):94.
[2]阿拉木斯.電子簽名亟待細化[J].網絡商務,2004(11): 56.
[3]方樹萌.加快我國 EDI發展步伐的對策分析[J].物流科技,2004(6):61.
[4]毛毅堅,賴華林.中國電子商務法律框架構建及應對方略[J].企業經濟,2005(1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