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梅
心理治療是指用醫學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醫務人員,或相應的儀器及環境來改變患者,使患者消除緊張,增強信心,達到促進患者的代償,調節功能的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我科從2011年6月~2012年6月對門診就診的2119例患者進行治療,突出心理治療效果更優,現報告如下:
由心理社會因素所引起的皮膚病,這些疾病疾病對身體似乎并無大礙,但它多發于人體的多個裸露部位,嚴重的會影響人體美觀,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心靈創傷,其精神負擔遠遠大于疾病的負擔,如神經性皮炎、瘙癢癥、斑禿、多汗癥、慢性蕁麻疹、濕疹、銀屑病、白癜風、魚鱗病等[1-2]。
2119例患者均來自我科門診,其中男1132例,女987例;病程最短3天,最長9年,平均4.3個月;其中神經性皮炎578例、瘙癢癥461例、多汗癥379例、濕疹325例、慢性蕁麻疹256例、銀屑病48例、白癜風39例、斑禿28例、魚鱗病5例。
觀察組在根據不同的病情對癥下藥,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態,實施針對性的與患者有效溝通。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外用的洗劑、霜劑、皮質類固醇軟膏或霜劑及口服鎮靜催眠藥、抗抑郁藥或抗組胺類藥物等)、物理治療(礦泉浴、紫外線照射等)、松弛訓練治療(瑜珈、氣功、太極拳、生物反饋治療、肌肉放松訓練治療、自身訓練治療等)和其他非藥物治療(保持生活規律及充足的休息、避免過度勞累,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學會情緒自我調節,提高對挫折的耐受能力,盡量減少心理應激反應,避免飲酒、吸煙,不喝濃茶、濃咖啡及少吃辛的辣食品,平衡膳食)等。同時患者在就診過程中,熱情接待、積極的為患者排憂解難,認真聽取患者講述病情,仔細檢查皮膚損害部位,幫助患者分析疾病的發展過程,對患者的心情給予支持、安慰和鼓勵,盡可能的滿足其心理要求,消除患者自身對疾病的憂慮。
對照組根據不同的病情對癥下藥,進行常規治療。
對進行治療的者進行問卷調查,統計患者對心理訴求的數量及初診、復診的數量及治愈時間。
對來我科進行治療入選病例進行問卷調查,顯示99%有心理訴求,在初診量相當的情況下,復診量提高30%,治愈時間縮短10%。由于介入心理治療,門診量呈算術基數增長,較去年同期提高20%。
皮膚病的發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除根據皮膚損害或相應的癥狀與體征外,還應進行心理、社會因素的分析[3]。因此,治療不能僅僅停留于藥物、手術等傳統治療方法上,還要高度重視心理治療在臨床中的運用,注意精神調節,緩解患者心身壓力,縮短療程,排除和避免發病的誘導因素,幫助患者能夠客觀的看待疾病,認識自己。
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考慮到病因與癥狀的心理社會因素,重視與患者的雙向溝通,對于疾病本身給予患者必要的說明,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危害,病情發展與情緒因素的關系,認識到心理因素是影響患者疾病康復的原因之一[4]。醫務人員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對患者要有同情心,語言要具有保護性,做思想工作時,態度要誠懇,語言要親切,盡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減少社會性刺激,改善患者情緒,介紹一些攻克該疾病的資料,調動患者與疾病做斗爭的積極性,引導患者往好的方面想,減少患者的精神折磨,并告之大多數疾病是可以治愈或控制的,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有助于非心理治療的鞏固和患者的康復。
作為醫務人員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解除患者的心理負擔,提出治療的具體措施,囑咐其藥物的用法,同時告之患者如何進行調養。對于一些發生在顏面部或經常暴露在體表的疾患,要使患者自身認識到皮膚疾病具有很頑固、易復發的特點,治療上不能操之過急,按時復診。對期望值特別高的患者要客觀地做好解釋工作,進行有效溝通,使患者對治療方案能夠主動配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為患者與醫者之間搭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5]。從中認識到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患者的滿意信任率,調動患者戰勝疾病的決心和勇氣,避免其心理及社會因素的消極影響,對疾病的康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 李軍.心理干預與藥物聯合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療效觀察[J].四川醫學,2011,32(12):1943 -1944.
2 欒向東.中醫辨證輔助心理治療斑禿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健康月刊:B,2011,30(1):64 -65.
3 椯瑞梅,徐峰,張俊華.心理療法聯合藥物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療效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1,27(1):71 -72.
4 李習梅,張新華.心身性皮膚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心理治療[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1):29 -30.
5 王智惠,萬開成.心理護理在皮膚疾病治療中應用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1,28(5):517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