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花
與病患生命息息相關的安全護理是指醫護人員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護理制度與操作規程來準確實施護理計劃,全部護理過程應依據醫囑進行準確無誤(任何疏忽都有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執行,從而確保病患通過治療獲得身心安全[1]。我院堅持把安全護理理念貫徹于ICU病患護理的全部流程,并通過預見性安全護理對病患可能出現的癥狀盡早采取針對性措施防范于未然,效果得到廣大病患與其家屬的認同與好評,現報告如下。
安全感是安全護理的第一步驟,而進入ICU的病患卻因各種原因存在強烈的不安全感(主要為清醒的病患)。首先,進入ICU的病患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殘障,病患對自身病情缺乏足夠的認識且沒有對復雜兇險的病情有著充分的心理準備。其次,在ICU中病患周圍是大量密集的監護與治療設備,房間內晝夜不眠的燈光給病患帶來強大的精神壓力(使其緊張與恐懼)。最后,在ICU中病患會經常目睹周圍病患經歷“病情惡化--搶救--死亡”等過程,與此產生的儀器報警聲更是讓病患產生強烈的瀕危感。調查分析證實,醫護人員在進行ICU病患護理與救治過程中通過“平和鎮定的神情、嫻熟有序的操作、溫婉職業的勸慰”[2]等適宜得當的職業言行能夠最大程度給予病患安全感。
在病患進入ICU時,專業醫護人員就應通過為病患(清醒狀態)與其家屬介紹病患所處的醫療環境與其主管護理人員個人信息,讓病患與其家屬有一個準確的認識以安撫其不安心理。與此同時醫護人員應針對所收集病患“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生活習慣”等情況資料盡量為病患營造貼近其生活的護理環境(個性護理服務)。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應采用適宜的職業言行對病患進行心理疏導,引導病患用積極的態度去配合治療,并通過“白天采用自然光、夜間使用壁燈、讓儀器遠離病患頭部、及時關閉不用燈光與暫時不使用的設備、護理時動作輕盈、減低報警的音量”等相關措施降低病患緊張感覺為病患營造一個最小音量的舒適環境。此外,在搶救重危病患時應避免其他病患在場,以有效防止病患的恐懼感。
預見性安全護理也被稱為超前護理,對于護理中病情復雜易變且極易發生意外的ICU病患群體,通過預見性安全護理能夠有效對病患病情確定護理要點,并對有可能出現的癥狀盡早采取針對性防范措施。
首先,病患在進入ICU時,醫護人員應充分對病患“伴隨癥狀、自護能力”等情況(大部分ICU病患都伴有平衡失調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解,并依據病患是否存在“視力障礙、有無平衡失調步態紊亂”等問題建立相應的風險警示牌[3]。醫護人員對于具有墜床危險的病患應采用約束帶進行肢體約束與床欄防護雙重保護,并對病患與其家屬強調論述采用該保護措施的重要性,防止病患與其家屬擅自解除床欄。其次,進入ICU的病患因病理與生理雙重需求大多會服用種類繁多的藥物,一些藥物(例如鎮定催眠類藥物)在服用后病患會出現“頭暈、嗜睡、精神萎靡不振、判斷力下降”等等相應反應,為防范病患在服用藥物后因走動等發生危險,醫護人員應在病患服用藥物后安排其臥床休息。最后,在ICU的病患大多會長期使用呼吸機,醫護人員應通過指導病患通過“閉緊嘴唇、用鼻呼吸、減少吞咽動作”等降低腹脹(吸氣壓過高把氣帶入胃內)問題的發生;通過為病患涂抹凡士林并適當輕柔按摩鼻翼兩側降低鼻臉部位出現壓迫性損傷(使用面罩導致患者鼻翼兩側血液循環系統受壓迫)問題的發生;通過鼓勵病患少量多次的飲水降低病患口唇干裂問題的發生(適當給予氧氣霧化處理)[4]。
“程序化、標準化、規范化”的運轉程序是確保ICU病患安全轉運的關鍵。依據各病患的病情進行預見性安全護理能夠有效防范運轉過程中各類問題的發生。
首先,運轉前的準備。包括運轉前對病患的評估、護理人員的準備、病患的準備。其次,轉運途中的監測。在運轉途中,醫護人員應始終站于病患的頭旁及有管道的一側,緊密對病患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并記錄,并通過相關措施確保病患生命體征的平穩。最后,轉運后的交接。病患運轉后應通過語言交接與書面交接兩種方式認真核對與交接病患。
安全作為人類最基礎的需求,是即個體生理需求滿足后最為迫切的需求,這就決定了安全護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ICU護理工作中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影響病患的生命安全,在ICU護理工作中只有通過預見性安全護理才能夠有效對病患病情確定護理要點,并對有可能出現的癥狀盡早采取針對性防范措施,降低問題的發生。
1 向可菊,劉曉瑜.預見性護理在ICU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的應用[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33(8):792-793.
2 何蕾,陳連芳,侯麗,等.舒適護理在ICU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8):1327-1328.
3 吳玉芳,蔣冬芳,蔣淵屏.優質護理在ICU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3):104 -105.
4 高素芹.ICU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