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孫 薇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對于剛入大學校門的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第一門有關計算機知識的基礎課,它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主要為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開設的[1]。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計算機已經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應用,是每個大學生掌握的最基本技能,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能重視,全面掌握這門學科,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談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的幾點體會,以求共勉。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盡管不難,但實際上,要求授課者應具備較全面的計算機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如果老師不熟悉內容,也不熟練操作,授課起來很勉強,缺乏吸引力,這樣會影響學生興趣和教學效果。
所以老師要認真備課,認真編寫講稿和教案,查找各種資料,熟悉各種操作技能。另外組織教研室組的老師采取集體備課方式,對課程教學環節設計、課堂提問、板書設計、時間分配、節奏控制等方面提出統一規劃,對教學環節進行科學設計,合理規范。邀請講課效果好的教師參與部門內部的試講,請他們針對個人提出批評與建議,取長補短。
目前,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內容都是一成不變的,主要包括為:計算機基礎知識,數制與windows操作系統概述,word2003的使用,excel2003的使用,power-point2003的使用,計算機網絡基礎。
由于我國教育體制,地區發展不平衡,造成各地教學水平存在各種差異,導致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差異很大,如果只采用一種教學方法授課,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就會出現有基礎的學生學習勁頭不足,沒有學習欲望,基礎不好的學生學業跟不上,出現厭學的思想情緒[2]。如果我們都按照同一教學模式標準,基礎好的同學就會出現“吃不飽”,在課堂中不積極,學習勁頭不足,沒有學習欲望,打擊這些同學的學習熱情,甚至能破壞課堂紀律;而一些同學由于各種客觀原因,就會出現“吃不消”現象,對學習沒有自信,產生厭學的思想情緒。因此,在具體教學時,針對不同的同學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分層次教學[3],對于有能力有基礎的同學,制定更高的教學目標,學完計算機文化基礎之后,就能夠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MS office;對于“吃不消”的這部分同學,教學要求熟練掌握windows、word、excel操作,而對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只需作初步了解。這種分層次教學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外,在課堂上,講授學生有實際操作意義感興趣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主動性,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耐心疏導,引導學生達到“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例如,在講解第一章計算機基礎中,從遠古時代的計數工具到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穿插各個時期主要代表人物的經典故事,著重講解計算機發展史上兩個重要人物馮?諾伊曼和圖靈的生平小傳,將枯燥的計算機發展史變得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向學生介紹計算機硬件組成,學生對顯示器、鍵盤、鼠標等都很熟悉,但是對于主機里的硬件不夠了解,老師可以在課堂中拿出主板、硬盤、內存、等硬件,這樣學生就能完全認識到計算機內部的各個部件,激發了學習興趣;在講解windows xp操作系統時,除了講解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外,還介紹了同學很少用到的linux、unix操作系統,也穿插了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傳奇故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學習word2003的表格使用時,豐富教學內容,利用word表格學會做課程表、個人簡歷、工作報表等,以學生的就業需要為目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結合畢業論文,讓同學掌握目錄的自動生成等;在學習excel表格的使用時,同學對函數的理解和應用比較難,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加入了實體公司財務計算,理論聯系實際,使得計算不是那么的空洞,變得好學易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源于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觀念。杜威極力反對在教學中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做法,反對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填鴨式、灌輸式教學,主張釋放兒童的思維,以兒童為中心組織教學,發揮兒童學習主題的主觀能動作用,提倡在“做中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應用性強的課程,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變老師對知識的講授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研究。例如,在教學中有必要將師生換位,將學生請到講臺上,鍛煉學生在公眾場合的表達能力,以此吸引全部學生的注意力,有效管理課堂紀律;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注意語言運用的魅力,體現指導性、啟發性和激勵性;在布置教學內容時,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確定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設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采用集中上課和上機指導是兩個主要的教學環節。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總學時為44學時,其中8學時為理論,課件和板書相結合在多媒體教室集中上課,而剩余36學時主要在機房上課,主要采用教學軟件方式授課,由于本課程是一門注重實際操作的課程,不能依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光講不練”,達不到教學效果,所以二學時90分鐘的課程,要依據老師當眾演示20分鐘,學生練習消化、老師全面指導50分鐘,老師總結10分鐘,學生再練習10分鐘的安排,這就對老師提高了要求,老師的語言組織即生動又要言簡意賅,做到老師“精講”學生“多練”。
計算機文化基礎考核應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兩部分,各占50%,這種“以考促學”的做法,能讓學生真正的重視這門基礎課,平時表現和期末成績雙管齊下,促使同學們在平時學習中自覺認真地去學、去練,增強了學習動力。
期末考試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評價教學得失的一種手段,也是穩定教學秩序、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的考核方法采用上機操作考試。由于每個機房的計算機數量有限,考試時無法實現兩名學生之間空一臺機器,為避免相鄰同學做同樣題目,考試時一個考場要同時下發至少五套不同的考題,指定不同機器號的同學答不同的題目,影響到了考試的公平性。同時老師出題任務偏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題目的質量。
因此,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期末考試已經改革,是采用考試系統進行,考試時由系統隨機組卷,學生答卷后系統即時給出成績。這種考試方案能有效地避免原考試方案的弊端,比如考試系統配備的題庫中大量的題目及系統隨機組卷完全可以避免漏題現象的發生,再比如系統給的即時成績既能保證試卷批改的實效性,又能保證試卷批改的準確性。
計算機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對計算機操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新形勢下,我們要與時俱進,認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促進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及時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做出調整,提高計算機的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的能力,為以后的各科打好基礎。
[1]夏濤.大學計算機基礎[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0.
[2]許薇.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新西部,2010(2).
[3]張國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