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剛
康復心理學在我國的現狀與未來方向探析
黃剛
隨著醫療制度的不斷改革,在醫療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注重患者的心理變化以及患者心理變化的過程對所患疾病的轉歸的影響。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研究,學者們探討出一門新的醫學學科--康復醫學。康復醫學經過60多年的長期發展,從一門跨科性的學科逐漸發展成一門學科群,而康復心理學在這個學科群中逐漸成長為康復醫學學科群中一個重要的學科[1]。康復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康復領域中有關心理問題的學科。它是康復醫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它把心理學的系統知識應用于康復醫學的各個方面,主要研究傷、病、殘者的心理現象,特別是心理因素對殘疾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的作用等。康復心理學是康復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康復心理學經過長期的發展,其發展過程越來越科學,越來越規范,提供相關康復心理咨詢的人員均經過專門的科學化訓練,由專業的心理學科人員來承擔。康復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諸多坎坷,在它未來的發展方向上也越來越被要求與我國的醫療發展實際相適應、與康復治療過程相匹配。本文將探討康復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以及康復心理學在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預測,以期給我國的康復心理學發展提供相關借鑒。
康復心理學;發展現狀;發展方向
康復心理學是在康復醫學和心理學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康復心理學源于美國,1956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第22個分會--康復心理學分會,該分會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宣傳以及參與殘疾康復知識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并且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各種各樣的康復機構,培養高素質的研究與臨床工作者提供相關的臨床服務以及教學管理等,這些措施使康復醫學得到迅猛發展,促使康復心理學逐步從機構走向社區以及家庭[4]。從事康復心理治療的相關人員大都是專業學習心理學人員,心理康復工作者在康復工作中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研究殘疾人及其家屬的行為、經歷、態度、評定康復治療的有效性,評估殘疾人及其所處的環境、設計和實施康復方案,并控制整個實施過程。在臨床康復心理實踐中主要處理各種社會心理和實際問題,像諸如社會活動狀態、情緒好壞、家庭關系、日常生活、就業和獨立生活等。傳統的醫學理論認為在康復過程中的綜合治療以及康復心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國傳統的醫學著作中就有相關記載,像《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就提出“故圣人雜合而治,各得其所宜”中就強調要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5];《名醫類案》中也提出理喻以及解釋的理論,提出在治療精神病過程中,結合靜坐沉思來治療會獲取較好的療效。我國傳統的治療方法中,像氣功、導引以及太極拳中都會對身心健康起著明顯效果。我國康復心理學的產生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康復的目標也由只重視器官、肢體等生物功能方面向完整的人(心身并重)的整體功能的康復轉變,并提出了由醫學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等構成的全方位體系[6]。
康復心理學的發展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分別是患者行為與患者殘疾之間的關系,康復心理治療相關技術的使用在治療過程中的應用以及相關的康復心理測驗。
1.患者行為與殘疾之間的關系。患者的行為與患病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患者行為對殘疾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殘疾對患者本身的心理行為造成的影響,同時還有患者自身的心理行為對病情的適應情況,例如在治療過程中主要研究哪些心理情況,哪些社會行為會導致患者的病情出現變化,如何改變患者的環境以及如何通過行為模式的改變來降低殘疾的發生率。在研究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實現康復心理學良好的臨床研究效果,康復心理學家引用適應的概念,所謂適應概念是指患者的心理變化經過否認-憂郁-解決或接受這樣一個過程[7]。Kubler曾在1969年提出一種心理康復的階段學說[8],主要內容是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會出現否認-慍怒-談判-抑郁-承認或者接受的變化階段。Kruegor曾在1984年提出一種新的理論[9],即心理變化會呈現出心理休克期-否認期-抑郁反應期-依賴反應期-適應期的變化過程。心理康復過程中并不是每個病人都要經過上述這種反應階段的變化,但就康復治療過程來講,通過研究患者的心理變化來建立一種新的反應患者病情發展情況的體制,可以促使病人逐步恢復到最高功能。
2.康復心理治療相關技術的使用在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康復心理學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還需要借助相關的心理治療技術,幾乎所有的心理治療技術都可以在康復治療過程中使用,在所有的技術應用中,行為技術的應用相對來講較為普遍。在整個康復機構中,心理問題的涉及范圍較廣,甚至可以擴展到人類行為的整個范圍。在康復治療起步發展初期,大多數認為康復治療的主要工作是協助病人進行殘疾的處理,但是通過近幾年康復心理學的不斷發展,普遍較為接受的觀點是認為大多數病人在患有殘疾前就已存在心理問題[10]。因此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心理康復的情況具體分為兩種,一種是殘疾前的問題,一種是殘疾后的問題。所謂康復心理治療,主要采用語言以及非語言的方式醫治心理異常現象。在殘疾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心理康復主要體現在解決患者因殘疾問題而出現的問題以及因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殘疾問題改變的情況。
3.相關康復心理測驗。康復心理學除了要注意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還應注意負責研究相關的康復心理評定工作,主要是指通過各種心理評定手段的使用,獲得患者的相關心理行為變化以及心理特征[11]。研究該項目的主要作用是了解殘疾人心理障礙的性質以及心理障礙可以表達的程度,通過了解的相關資料掌握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出現的心理行為變化,研究病患的心理變化規律等。心理康復的專業人士還可以通過使用各種心理測評的方法來對病人進行康復情況進行檢查,對病人做出相關較為準確的心理鑒定以及患者的病情恢復評價和診斷。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康復心理的測驗方式有多種,比較常用的是智力測驗、個別能力測驗以及情緒評定[12]。所謂智力測驗主要是應用于評估患者康復前后的智力水平變化,特別是檢查與心理康復訓練有關的智力,像學習智力水平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患者的運動感知能力等都是可以測驗的手段[13]。患者的個性能力測驗主要是包括對患者注意力、記憶力以及患者思維能力進行的單項測驗,個別測驗的進行主要是了解受試者的需要、動機以及受試者的興趣、愛好、氣質等,通過對個性的測驗以及與社會行為有關的相關特征,結合康復心理訓練對病患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情緒的評定主要是對患者進行是否有焦慮癥和抑郁癥出現的情況[14]。患者的相關心理測驗是一個可以給康復心理學專業人員提供可以參考的數據資料,以便估計患者出現的最高程度康復的心理趨向。
我國最早有明確提出康復心理學概念的是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心理學家黃嘉音在精神科方面嘗試運用心理學相關原理分析和解釋患者的病因[15],該階段內我國的康復心理治療最主要的成就是進行了支持療法的實踐。建國后的心理學工作者創立的對有效治療神經衰弱的"快速綜合治療方法"也逐漸被學術界所接受以及認可。而在此階段內我國的康復心理學發展主要借鑒前蘇聯的發展方式,前蘇聯學術界的影響在我國心理學界的發展占統治地位,而此階段內逐漸冷落西方發達國家的心理學相關理論。康復心理學在我國發展到1966~1976年,這十年間由于政治原因我國的康復心理學發展也受到極大影響,整個心理學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而1978年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加深,康復醫學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我國政府也不斷認識到康復心理學在疾病康復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社會大眾也不斷加大對康復心理人員的需求,因此高等醫學院等較為廣泛的開設了醫學心理學以及康復心理學等課程。而在全國各省部級醫院以及康復中心或高等醫學院的附屬醫院也相繼建立了心理康復病房,臨床上也不斷通過對心腦血管疾病、殘疾人以及精神病等康復領域加大臨床研究,特別是1994年中國康復醫學會成立專門的康復心理學專業委員會[16],更加推動了我國的康復心理工作的發展。康復心理學經過近50年的發展,目前在我國康復心理學的發展也已掌握相對完善的發展體系。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國際以及國內學術交流的增多,發達國家的心理治療理論研究以及相關治療技術,像系統脫敏法、交互作用分析法以及人本主義理論等都受到國際范圍的好評,也是我國心理教育學家所推崇的治療方式。我國的康復心理學雖然實現不斷發展,但目前我國的康復心理學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就整個國際大環境來講,我國的康復心理學發展起步較晚,就醫的大多數患者對心理產生的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患者自身缺乏求醫的概念;而且目前我國的心理康復專業人員以及相關的專業機構較少,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百萬人口有13.3個心理學工作者,而其中碩士學位的占不足19%,而早在1991年,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美國每百萬人口大約有550個心理學工作者,其中87%的心理學從事人員具有心理學或者哲學博士學位[17]。在學術觀念、機構設置以及從業人員的安排上我國的康復心理學發展都較國外發達國家發展緩慢,與發達國家的康復心理學發展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一是對醫患之間的觀念認識較為陳舊,醫護人員往往只重視挽救患者生命,重視生物因素而忽略了在康復過程中患者的心理變化,患者自身也沒有對康復過程中自身的心理變化引起足夠重視,缺乏求醫的基本意識;二是相關的心理康復從業人員以及相關機構較少,沒有較為完善的康復心理專業教育從業標準以及相關的資格認證,康復心理學的職業化發展程度較弱;三是針對康復心理學的發展,大都借鑒前蘇聯或者美國的發展經驗,而忽略了結合中國國情發展康復心理學,缺乏較為成熟的系統化本土化研究。
康復心理學的發展以及在臨床實踐中的實現,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的疾病康復過程,減少因心理問題造成的病情緩慢情況,實現醫療資源的充分利用。針對我國的國情特點以及我國相關的康復心理學發展情況,要實現康復心理學未來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作用,我以為要做到如下幾點:
1.醫護人員轉變自身觀念 抓住康復心理學的發展機遇,實現康復心理學的大發展。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社會大眾都在面臨者新的社會問題,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新的選擇以及更大的心理壓力,現代社會中普通大眾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因而心理咨詢以及相關的心理治療需求會有極大的市場前景[18]。醫護人員要抓住這個社會大環境下導致的發展契機,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心理咨詢工作的展開,切實開展有效心理咨詢、治療以及相關的康復工作,實現我國康復心理學的大發展。首先醫護人員要從意識上改變對康復心理學的認識,轉變陳舊的對心理學的認識,推動從生物醫學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19],樹立起挽救患者生命與促使患者盡快康復并重的意識,提高生物模式與社會心理并重的觀念,加大對康復心理學的宣傳,加深醫護人員對康復心理學的醫療作用以及醫療意義的認識,增強醫護人員的責任感。
2.政府提高對康復心理學在患者康復過程中重要作用的認識通過擴大醫療投入等形式推進心理咨詢以及心理治療、心理康復的職業化進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心理服務領域也在實現不斷擴展,目前心理治療的領域已廣泛擴充到商業、家庭、就業以及職業發展、軍事領域等社會各個方面,目前市場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導致心理咨詢活動以及心理康復活動等進入職業化的發展進程中。心理康復治療的實現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重視,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到心理康復運作中,我國的心理咨詢活動以及心理康復的發展前景才能相對樂觀,才能對我國的心理咨詢以及康復治療發展前景提供強有力的規劃、指導以及資助,而且這也將是推動康復心理學實現職業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康復心理學的立法保護,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以及資金上的資助,像制定相關的心理咨詢規范、康復心理學從業人員資格證認證制度以及相關康復心理學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標準等,促進康復心理學的職業化運作過程。
3.醫療體系管理中加強對醫療人員的管理 不斷引進相關專業人才,提高心理咨詢以及心理治療、心理康復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加強對醫療隊伍的管理,不斷完善相關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以及心理康復資格認證制度、職業道德標準以及相關監督體系,保證醫療隊伍的從業意識嚴肅性,促使心理康復從業人員的服務狀況逐漸向規范化以及專業化方向發展[20]。通過定期培訓或組織外出學習等形式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準。充分發揮中國康復醫學會等學術機構的作用,加強與發達國家有關康復心理機構的聯系,不斷借鑒與學習發達國家康復心理咨詢的先進經驗。在高校醫學院中設置相關的康復心理學課程,條件充分的高校可以提供專門的研究生培養點機會。同時也可以提供相關優秀專業人才出國留學或出國交流等機會,不斷培養出一批具有高素質以及過硬技術能力的骨干人才,帶動醫療隊伍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不斷結合我國的國情,針對我國的社會制度以及相關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特點,加強對康復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豐富以及完善我國心理咨詢以及心理治療、康復的相關理論以及相關技術,并利用該理論以及相關技術,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從而更好的實現社會認同。
4.社會支持 康復心理學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利用積極心理因素實現病人的康復,利用積極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要培養患者的積極情緒,通過心理上以及社會的支持,加上醫護人員提供的指導措施,在病患康復過程中不斷鼓勵病患培養樂觀、自信以及頑強的心理狀態,通過引導患者的積極心理因素,促進患者機體的抗病能力以及充分發揮患者肢體的器官代償功能。所謂肢體器官代償功能主要是指通過運動的形式讓患者感受到來自集體的力量或者來自外界對自身的肯定,像可以組織殘疾人參加殘疾人運動會或者相關文藝工作等,組織病患進行登山運動或者某種集體活動,讓患者充分體會到通過集體戰勝困難后的那種力量,充分發揮患者的樂觀情緒。在利用患者積極心理因素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動員患者的心理代償功能來實現。所謂心理代償功能是指人類的心理活動功能存在很大的潛力,當人們因某種不幸喪失了某種心理功能之后,人體的其他心理功能會代償失去的某種心理功能[21],像在現實生活中,盲人因充分的發揮出自身的聽覺以及觸覺功能從而很好的維持了對社會生活環境的適應情況,并能實現與他人很好的交往。甚至有的斷臂人在經過長期鍛煉后,可以實現用腳穿針引線,實現生活自理。利用患者的積極心理因素還可以通過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活動,建立正確的求醫行為來實現。
5.加大人才隊伍培養力度 康復心理學的發展還應注意加大人才隊伍的建設,而人才隊伍的建設應主要依靠康復心理學相關教學措施的開展來實現。醫療模式的不斷改革,促使現代康復醫學的發展已經逐漸從單一的器官或肢體的康復向身心功能的全面完善方向轉變,為適應康復心理學的不斷發展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臨床思維能力。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是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康復心理的正確認識以及正確指導,通過不斷改善授課內容及授課方式等來實現康復心理學人才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根據康復心理學的相關特點來實現教材的建設以及教學的相關安排。康復心理學的授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怎樣通過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來排解患者出現的康復障礙,幫助患者逐漸認清自身所患疾病,并通過相關理論知識或操作技能來幫助患者適應現實環境,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加強臨床實驗及學生的實習、見習課時,通過在實踐工作中來培養學生的臨床技能以及科學思維。康復心理學學科不僅僅是一門理論知識很強的學科,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其操作能力的實現,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是康復心理治療師的基本素質。思維能力是人們對實踐對象的主觀能動反映,心理治療師思維或者思維方式的品質對認識實踐對象有著重要意義,良好的思維品質習慣,能夠提高心理治療師對實踐對象認識的科學性以及有效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意識的加強對學生正確思維的引導以及培訓,加強學生對本學科知識難點及重點的掌握,同時也培養學生面對患者存在心理問題時能夠有自己科學正確的臨床思維能力;同時要注意加強學生實驗課以及實習課的課時,在實驗課中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例如訓練學生的徒手心理測試能力以及對測量結果進行評估[22];模仿患者的特點或者深入到患者隊伍中去,親身體驗患者的生存環境,與患者進行切身交流,加深對患者心理狀況的充分了解。在實習過程中,要注意鼓勵學生敢于接觸患者,敢于實踐,對實踐課中出現的病例進行歸納分析總結,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科學思維能力,為康復心理學的長遠發展儲備人才。
1 于錫香,劉在治.康復心理學發展與展望[J].解放軍保健醫學雜志,2001,2(3):58-60.
2 Laurence P.Behavioral psychology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clinical applications[M].Baltimore/London:Williams& Wilkins Co.,1980:436.
3 Sameniene J,Krisciūnas A,Endzelyte E.The evaluation of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s on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changes in psychomotor reactions in stroke patients[J].Medicina(Kaunas).2008;44(11):860-870.
4 岳文浩.心理康復在現代疾病康復中的地位及各學派的心理康復方法[J].現代康復,1997,1(5):324.
5 盧長國.康復心理學及其服務功能[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10(30):26.
6 南登昆,黃曉琳.實用康復學[M].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5-16.
7 孫瑞臺.生物反饋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J].康復與療養,1990,4(20):40.
8 于錫香,劉在治.康復心理學發展與展望[J].解放軍保健醫學雜志,2000,2(3):58-60.
9 吳菁,劉曉虹.創傷急性期傷者心理評估現狀與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7,28(8):761-762.
10 Sanderson K,Andrews G.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mental health-related dis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to diagnosis[J].Psychiatr Serv.2002;53(1):80-86.
11 Palmer S,Wegener ST.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Overview and key concepts[J].Md Med.2003;4(4):20-22.
12 Lee MH,李慶文.物理醫學與康復作為一門學科在美國的發展以及美中的關系[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2):100-101.
13 Yohannes AM,Connolly MJ.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s in the UK: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urvey [J].Clin Rehabil,2004,18(4):444-449.
14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Statement on hom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disorder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12):1443-1464.
15 Stucki G,Reinhardt JD,Imamura M,et al.Developing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ISPRM):following through[J].J Rehabil Med.2011;43(1):1-7.
16 Langhammer B.New concepts and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in physiotherapy:examples from stroke rehabilitation[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1):6-11.
17 張雷,David C.The future of psychology: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cientific psychology[J].心理學報,2007,39(3):381-382.
18 Bjorklund DF,Pellegrini AD.The origins of human nature: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144-147.
19 Geary DC.The origin of mind:Evolution of brain,cognition,and general intelligence[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205-206.
20 Li HY,Yang LQ.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in a cross-culture perspective[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5(3):235-240.
21 Glisky EL.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 in Human Aging[M].In:Riddle DR,editor.Brain Aging:Models,Methods,and Mechanisms.Boca Raton(FL):CRC Press;2007.Chapter 1.
22 Ward JA,Akers G,Ward DG,et al.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setting[J].Br J Gen Pract.2002;52(480):539-542.
241000 安徽省蕪湖市第五人民醫院
康復心理學是指研究殘疾人以及病人在康復過程中的心理規律,通過對患者心理規律的研究了解病人的心理變化過程,并按照這一心理變化規律[2],在治療過程中克服病人的消極心理因素,激發起引導病人的積極因素喚起病人的樂觀情緒,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患者機體的代償能力,促使病患因患病喪失的相關功能獲得恢復或者改變,使患者的心理創傷能得到愈合,恢復其社會適應能力且享受到作為正常人應該享受到的相關權利。康復心理學主要是康復醫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康復心理學主要的探討內容是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應用到病患康復治療過程中,研究傷、殘、病患在治療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特別是患者的心理變化對患者治療過程的影響[3]。通過對疾病康復者心理規律的變化研究,總結心理因素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發生、發展及變化作用,探討如何使患者相關身體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