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衛平,黃錫生
(1.山西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山西臨汾 041000;2.重慶大學 法學院,重慶 400044)
“內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本質屬性,有時又稱為概念的含義,即概念反映的對象是什么樣的?!保?]因此概念和內涵是分屬兩個不同層面的思維形式,內涵是更高層次的對概念的抽象,抽象出能直接反映事物內涵的概念是概念思維努力的終點。法律內涵就是以法律思維的方式去探討某一事物在法律語境或法學中的本質。關于環境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2條作如下規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該條只是對環境概念的一般表述,未能揭示環境概念的內涵。筆者認為,環境的法律內涵并不是作為客觀存在的環境本身,而是隱藏在其背后的人類利益,即環境利益。
不同的概念主張具有不同的目標,不同的學科對環境概念的總結所反映的環境的內涵是不同的。自然科學的任務在于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在自然科學內部由于研究對象的不同,其對象周邊環繞的環境也就有所不同,但其本質應該是一致的,其所涉及的環境的本質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即客觀存在的場所,場所中包含著的一系列的自然因素),不同之處在于圍繞的中心是不一樣的。社會科學是科學化研究人類社會現象的學科,包括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其目的是研究如何組織和運作社會事務,讓人類有秩序、有尊嚴、自由地生活。社會科學一定程度上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研究更具有主觀性、階級性和目的性。
由于社會科學研究環境,其目的并不是去研究人周圍的場所、情況或條件如何,研究的對象也不是作為中心的人與環繞人的環境之間的關系,而是去研究如何解決以環境為誘因而引發的人與人之間一系列的關系,因而此時的環境對于人而言,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場所、情況或條件。在場所、情況或條件背后還隱藏著一種能引起人與人之間協作及矛盾的東西。這種隱藏的東西就是人們從環境這樣一種客觀存在中獲得的對自身需要的滿足,也即環境的有用性。如果這種有用性需要大家齊心協力,人們就會合作;如果環境提供給人們的有用性是有限的,需要大家去競爭,此時就會產生一定的沖突。而環境帶給人們的有用性或好處,我們就將其稱為環境利益。法律正是通過協調利益的沖突來達到秩序、公平、正義和效率?!袄媸欠傻漠a生之源,利益決定著法律規則的創建,利益以及對利益的衡量是制定法律規則的基本要素?!保?]保護并擴展人們所擁有的正當利益是法律所追求的目的,因此,在環境法律意義上環境的內涵應該落腳到利益這樣一只看不見的手上,正是在這只隱形之手的操縱之下,人類才會去利用、破壞或改善環境,才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有關環境的關系。而我們從法律意義上去保護環境,并不是單純地把環境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物去保護,而是通過協調人與人之間與環境要素有關的利益而實現一定的秩序[3]。因此從法律的角度上說要保護環境實際上要保護的是環境利益,這就如同保護財產并不是以財產為真正的保護對象,準確來講應該是保護公民的財產安全,也即公民的某種利益而已。
法律的目的是通過對人的行為的調整而達到對利益的確定和分配,如果沒有利益之爭也就不會有法律的存在,法律就是要通過強制或引導的方式來調整利益的歸屬。因而作為法學分支學科的環境法中的環境應該是和人類利益相關的因素。環境法之所以產生,正是由于一部分人的行為使另一部分人感覺環境利益受損或應增加的利益沒有獲得滿足,因而需要環境法對利益進行調配。
環境保護法之所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由環境利益這樣一個環境保護法的基本范疇決定的。環境利益決定了環境保護法有特有的保護對象、特有的保護方法和特有的立法目的。
環境利益是環境保護法特有的概念,而環境本身并不是其特有的。在民事法律中也會涉及到環境這樣一個基本術語,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此條所規定的環境并不是環境利益,而是侵權行為的一種載體,該侵權行為通過污染客觀存在的環境而侵犯特定的私人的人身和財產利益。而環境利益不同于民事法律中的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它是不特定的主體從客觀存在的環境中獲得的某種需求或滿足。民法保護的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是一種私益,而環境法保護的環境利益是一種不特定的人享有的公共利益。
在民法中一般而言首先是有財產這樣一種客觀事物的存在,其次要對財產進行分配,財產由誰所有,那么誰就享有對財產占有、使用、收益的完整的權能(或者說是權利),這些權能的享有會給所有者帶來一定的利益。因此民法的邏輯順序為:財產——權利的分配——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利益的維護。相應利益的享有是以權利的分配為前提的,權利如果分配給私人,那么私人就會享有該權利帶來的利益,因此此種利益是可以確定其私的歸屬的。
環境本身是人類生存的共同場所,這種共同場所帶給人類的環境利益是不容置疑地存在的,人類產生以來就生活于環境這樣一個客觀存在的共同場所中。環境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饋贈,不需對這種客觀存在進行權利上的分配,不特定的主體就可以從環境當中獲得一定的利益,因此對于環境利益的享有是沒有辦法確定其私的歸屬的,其利益的享有是公共的,不以權利的配置為前提,不管權利配置是私性質的還是公性質的,都不能阻卻環境利益的公共性。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將環境利益完全占為己有,即使主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主,也不可能阻擋臣民通過呼吸空氣而享受環境利益。因此在環境法領域中的邏輯順序應該是:環境——公共利益——利益的維護——權利的分配。
總之環境法保護的是公共的環境利益,而民法保護的是私人的財產利益和人身利益,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這樣也就自然而然地厘清了環境保護法與民法調整對象之間的關系,厘清了公益環境訴訟與私益環境訴訟之間的關系。
環境利益的公共性決定了環境利益是一種非常脆弱的利益,是一種極易受到破壞的利益。面對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輕而易得的環境利益,人類往往并不重視它的存在,認為不承擔任何義務地享受這種利益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并且心安理得地通過環境來滿足自身不斷提高的欲望。當人類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當環境的承載能力容忍到一定的程度,人類意識到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承擔起保護環境的義務?!碍h境法的本位是不可選擇的。”[4]目前人類面臨的問題不是環境權利的缺失而是環境義務的虛位。如果人類不承擔起保護環境的義務,任由環境達到其極限,走到無可挽回的一步,那還談何人類的環境權利?
如果說民法是以權利為本位的,那環境保護法應該是以義務為本位的。作為環境共同體中的成員,為了使我們共同的利益不被削減或為了使我們共同的利益有所增加,那么我們就應承擔相應的防止環境損害及改善環境的義務。我們每個公民以及相關共同體、組織都應該承擔這樣的義務。從家庭這樣一個共同體,到社區,再到作為公眾共同體的政府都應當承擔保護和改善環境利益的義務。
在此需要強調的是:不僅應該通過保護環境防止環境利益的受損,而且應該通過改善環境使人類的環境利益有所增加,這才是環境保護法所追求的目的。因此環境保護法比較民法而言,民法是被動地對所侵犯利益的保護,而環境保護法更應該是主動地對環境利益的增加,這應該是兩者立法理念的差別之處。
將“環境”一詞的法律內涵界定為環境利益,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目前環境法學界存在的部分理論困惑。
如前所述,環境保護法中要保護的環境為環境利益而非環境要素本身。不可否認,利益以需要為基礎,而需要是任何生物物種對于周圍環境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依賴關系,是任何生命有機體的共性。但人滿足需要的方式與其他生物是不同的,他不是單純地靠大自然的恩賜,而是靠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去攝取。“由于人的需要是社會創造的,從而使人的社會性需要,成了人區別于動物的本性?!保?]人的需要是利益產生的基礎,但人的需要不同于利益,人的需要包括自然性和社會性兩方面,而利益只具有社會性?!靶枰从车氖侨藢陀^需求對象的直接依賴關系,而利益則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即人與人之間對需求對象的一種分配關系?!保?]因此利益是人類所特有的,其他生物只有需要而沒有具有社會性的利益。
撇開人類的環境利益而靠倫理關懷的擴大解決環境問題是不現實的?!叭祟愔行闹髁x”不是形成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相反,正是人類在利用智慧滿足自身不斷提升的需求的過程中,發現了自然的多重價值。同時人類也在對自身利益否定之否定的不斷矯正中改變著對自然的態度。人類越發展,社會越進步,人的需求就越高級,對應地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利益內容就越豐富。環境利益正是隨著人類的進步由低級發展到高級,由生存利益為主發展到享受利益并重,從物質利益為主發展到精神利益并存。環境法也應該以“人類的環境利益”為中心,不斷完善自己的內容,調整自己的調控方式從而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環境需求。
在“生態中心主義”倫理觀的指導下,有些學者主張通過賦予自然以法律主體的地位,將環境法的調整對象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出現了以鱘鰉魚、松花江、太陽島為共同原告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自然是否可以成為法律主體從而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要回答這個問題,仍然要回到環境保護法的邏輯起點——環境的法律內涵。
環境的法律內涵是指人類的環境利益,人類保護自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類的環境利益,這種利益既包括物質上的利益也包括精神上的利益,而且人類越進步,精神利益上的需求就越強烈。人類保護動物不受傷害,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動物的痛苦造成了人類心靈上的痛楚,使人類的精神利益受損。人類環境利益的實現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是一致的,只不過人類對自身環境利益的認識往往需要一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付出一定的代價。為了減少這個代價需要法律做出一些前瞻性的規定,從而使人類的行為不損害自身的環境利益。
環境保護法無論把哪些環境要素納入保護的范圍,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人類的利益。因此,只有人類才是環境法的主體,只有人類才能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
法學的學科性質以及環境保護法的獨立性要求環境的法律內涵為環境利益。環境利益是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不斷發展的,而環境保護法則始終以人類的環境利益為保護對象。任何理論的應用和制度的構建都應圍繞人類正當的環境利益,從而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1]蔣新苗.法律邏輯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0.
[2]杜江,鄒國勇.“德國”利益法學思潮評述[J].法學論壇,2003(6):91 -92.
[3]程相占,勞倫斯·布依爾.生態批評、城市環境與環境批評[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4]徐祥民.從全球視野看環境法的本位[C]//環境資源法論叢:第三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
[5]李連科.價值哲學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90.
[6]王偉光.利益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