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職業技術學院 劉紅梅
(一)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問題 包括:(1)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時,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企業在會計政策選擇時常不按規則辦事,造成部分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近期以來是一只頗為引人關注的大牛股,一些業內人士對其經營業績充滿憧憬。然而,陸家嘴卻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估計隱藏其真實利潤,公司似乎并沒有有效運用這些資金的戰略計劃,而是采用扭曲真相、誤導、隱瞞、編造謊言等手段來掩飾真相,進而向利益相關者提供了一些虛假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信息,最終誤導利益相關者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2)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時,缺乏全局性和長遠性。會計政策選擇的主要目的是在遵守各項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過合法渠道來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并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為各個利益集團提供高質量的財務信息,以便他們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倘若進行不恰當的會計政策選擇,就可能將投資者引入歧途,在資本市場上,資源就會被錯誤地配置。然而,有些企業對會計政策選擇的目標缺乏全局性和長遠性,選擇的目標比較單一,僅側重于減少納稅支出或從銀行取得貸款。這樣就加劇了對會計政策選擇目標的扭曲,這種扭曲將會嚴重導致會計政策在選擇上的偏差和失敗。而這些恰恰是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時缺乏全局性和長遠性的體現。(3)在選擇會計政策時,達不到企業整體優化的效果。在選擇會計政策時存在機會主義型傾向,不能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能真實體現出政策選擇的本來意圖。這些最終將導致一個結果,即我國企業在會計政策選擇方面無法實現整體利益最優化。企業會計政策是一個系統項目,是各項企業發展目標得以實現的必備前提,但目前我國企業的會計政策選擇似乎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
(二)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問題成因 包括:(1)企業經營管理者不遵紀守法,濫用會計政策謀取私利。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管理者擁有對企業的管理權,因而在會計政策選擇上企業的管理者擁有決策的權力。管理者對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主要是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并濫用會計政策謀取私利。由于管理者只關心任職期內的短暫現金流量,所以管理者在不同任職期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也會有所不同。比如管理者在上任之初,為了來年的經營業績改善打下基礎就有動機調低當期報告盈利,并將接上任當期的低盈利歸咎于以前的管理層。而在之后的年度,則會通過會計政策選擇提高當期報告盈余,來顯示在較短時間內經營業績得以大幅度提升,以避免自己被其他經理人代替,一般來說,管理者作為企業實際的控制人掌握更多關于企業經營運作的信息。一方面,這種信息的優勢,使得管理者能夠比較公允地選擇出能實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政策。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引發了相應的委托——代理問題,管理層會在自身利益的驅使下,選擇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會計政策,而不是能公允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政策。(2)企業財務人員行為不規范。目前,我國會計準則普遍呈現出一個新特點,即某些經濟業務需要財務人員做出職業判斷后,再進行會計業務處理。而財務人員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會計信息,因而有權從企業獲得一定的報酬。現有會計人員的報酬契約越來越多的與業績相聯系,會計人員的經濟利益和會計信息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于是會計人員更偏向激進的會計方法,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多為自己撈錢。當企業經營業績不好時,主要影響的是股東和經營管理者的收入,而會計人員報酬整體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會計人員在進行職業判斷時,不按照實際的職業判斷標準來選擇會計政策,因而導致會計信息虛假的現象。(3)企業內部監管力度薄弱,出現得過且過的現象。在企業內部,管理人員作為重要的決策人物,其決策導向直接體現著內部監管力度的強弱。而管理人員卻受于自身利益和其他相關者利益集團的契約約束,在監管方面除了失職外,也存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企業內部的監督部門形同虛設。如果一個企業擁有一套健全的管理規章制度和強有力的監督部門,即使是高級管理人員違法亂紀,內部監督部門也能及時秉公執法,以便做到公平、公正、正確引導。但是,現實中的企業監督并非如此,我國大多數企業的內部監督部門都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受控于高級管理人員。導致的后果是監管部門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4)會計規范體系本身不健全。為了有效地規范我國的會計業務和管理,我國在2006年頒布了新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雖然一項新的會計準則出臺,一般來講新會計準則會優于舊會計準則,企業的會計政策選擇更加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會計環境的變化,管理當局總能另辟蹊徑利用會計政策選擇為其自身謀利,使得會計準則的約束機制“失靈”。(5)外部審計人員不嚴格遵守審計規章制度。從經濟角度來看,審計工作就是為預防財產轉移,而審計人員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及對企業影響的特殊權力,使審計人員具有向企業獲得利益的條件,而企業必須向社會相關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財務信息才能贏得投資者的信賴,對審計人員所提出的要求表現出一定的妥協性。一些注冊會計師奉行“信譽至上”,便利用會計政策選擇來維持客戶數量,增加收入等手段,最終導致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業務中走形式、唱假戲,沒有起到應有的監督作用。
(一)優化經營管理者的行為 優化經營管理者,并不是將經營管理者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而是通過提供各種渠道(改變環境、素質教育、討論分析等),使管理者能夠在任何環境下選擇最有利企業發展的會計政策。通過強化管理者的會計責任意識,加快企業文化道德建設,提高管理者的時間觀念,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對企業長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可以提高其他利益相關者對會計政策的參與程度。因為企業會計政策是利益相關者各方博弈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會計準則的制定。而其他相關者參與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地約束管理者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以確保管理者做出理智的決策。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法律約束來優化管理者的行為,一旦管理者違法亂紀,應進行罰款和降級處理。情節嚴重的,還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注重財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財務人員專業素養 從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考慮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從法律實務、會計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等方面入手。鼓勵或強制會計學專業的學生輔修法律作為第二學位,或者在會計學專業教學中適當增加法學課程,或者將會計學中的《經濟法》和《稅法》提升為學位課,鼓勵學生畢業后直接攻讀法學雙學位。對已工作的會計人員,向其提供多種渠道來學習鞏固會計理論知識,并定期進行考核與激勵,使其盡可能全面系統地掌握會計知識體系,能夠結合企業的實際經濟業務在會計、法律、法規的范圍內,做出正確的會計政策選擇。同時,政府也要給予大力支持,并以發展會計從業資格認定的制度為前提,根據經濟發展需要,設立法律實務為會計從業資格的考試科目,必須要求從事會計人員參加考試且取得相應證書。
(三)完善內部審計制度,建立健全激勵機制 內部控制制度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基礎,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會計責任。內部控制制度能否對會計政策起到約束作用主要看企業管理當局是否重視,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并保證有效的實施;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特有的局限性。針對企業內部審計制度的不完善,企業監督部門無法獨立、正確的發揮其積極性作用。企業應該借鑒一些發展比較好、內部機制比較健全的企業,再結合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營造一個舒適、理想的管理環境,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權力制衡,以幫助企業內部監管部門真正履行其應有的職責。同時,還要建立內部控制激勵機制,包括聲譽激勵機制,聘用與解雇激勵機制,報酬與業績相對應的激勵制度。
(四)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 影響經營管理層會計政策選擇的外部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公司控制權市場競爭、產品市場競爭、經理市場的制約、政府機構的干預、外部審計單位的監督等,特別是外部審計單位的監督對管理者的制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外部審計單位又從自身利益考慮,并沒有真正履行其職責。因此,必須加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力度,增強注冊會計師在審計行業中的地位,提高審計報告的質量,賦予審計意見的法律效率,以達到建立健全、高效的企業外部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