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燕
(華東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南昌 330013)
SCL-90用于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局限性研究
胡 燕
(華東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南昌 330013)
以華東交通大學為例,總結SCL-90在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篩查及約談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結果發現:使用不恰當、題意容易引發歧義理解、常模過于陳舊、統計方法存在誤用、實證效度欠佳等問題是SCL-90用于新生心理普查中常見的問題。因此,綜合使用多種量表有助于提高陽性篩選率和工作效率。
癥狀自評量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數據分析;應用
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提出:要“努力構建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預警機制,高校要認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摸排工作,積極做好心理問題高危人群的預防和干預工作,要特別注意防止因嚴重心理障礙引發自殺或傷害他人事件發生,做到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于是,新生心理健康普查與建檔已經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規部分,其目的是在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之上,篩查出心理高危狀態的對象,通過電話約談,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等方式及時進行評估干預,同時也為以后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礎。
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對當前一段時間心理癥狀的測量,主要用于反映精神病患者和內科患者的心理癥狀模式。其評分標準就是在各因子分從無到有、逐漸嚴重的5級量尺上來了解被測者癥狀分布的特點和強度。國內自70年代起就將此量表廣泛地應用于精神科臨床和研究,以衡量門診病人自覺癥狀的嚴重程度[1]。隨著時間推移,此量表逐漸由精神衛生、臨床門診領域推廣到普通人群中予以應用。1988年起,SCL-90開始用于大學生群體的研究,而且越來越普遍地用于新生心理健康篩查與評定。參考近十年來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研究文獻,結合華東交大2007-2010年四年間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及約談的工作實踐,總結出SCL-90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任何心理量表的使用必須符合被測者的年齡特點,測查的項目及目的要求。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針對大一學生,目的是測量他們入學時的心理健康水平。而SCL-90測試屬于準規則參照測驗,即自身的比較是根據預定的標準或要達到的目標而對個體的作業所作出的評價和解釋,它不參考他人的作業,如因子分≥3分為“肯定有癥狀”,≥2.5為“可疑有癥狀”,這對于有心理癥狀的人具有良好的區分能力,但是,無心理癥狀或者心理癥狀的嚴重程度低是否就等同于心理健康水平高?有研究認為它并不適合用來判斷比較普通人之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2],也不適合對普通人群進行心理問題的診斷[3]。
然而,很多報道都依據新生SCL-90的陽性癥狀項目數或者總癥狀指數高于成人常模及大學生常模來判斷大學生心理衛生問題檢出率高,從而得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或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的結論[4][5],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以華東交大為例,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多安排在軍訓期間分批進行,盡管主測人會向被測者講明測量的目的、意義及填寫要求,并盡可能用情境和語言激發他們的合作心理,鼓勵學生根據指導語真實客觀填寫。但由于人數多,時間緊,多數學生常忽略指導語中所示“根據最近兩周內下列問題影響你或使你感到苦惱的程度填寫”的時間要求,許多學生只要看到問卷題目中描述的癥狀在近幾年,尤其是高中階段曾出現過,便會勾選。在筆者四年約談的198名新生中,60%的學生對強迫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的部分題目存在歧義理解,如將“頭腦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盤旋”理解為“經常我在學習的時候會有要去上網或者玩耍之類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是不必要的。”、將“感到難以完成任務”理解為“進大學以后我經常在學習的時候不能保證效果等”、許多同學對強迫因子的理解多認為是“自己在學習等方面自制力不夠,明知道玩耍或去上網是無意義的,卻無法控制,所以要經常強迫自己專心努力才能放棄玩耍”。少數同學出現一些諸如“做事反復檢查”等行為,多源于檢查作業或者檢查隨身攜帶物品有無丟失,但每回檢查次數不超過三次,且并無強迫與反強迫并存的焦慮和主觀失控感,而是在高考學習壓力下形成的謹慎性學習檢查習慣或應對忘性大的策略。而在“即使和別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單”和“從未感到和其他人很親近“這兩個項目上選5分的多見于那些性格內向,人際交往不夠主動、有些自卑的學生,與精神病因子無關。還有許多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測試是將問卷發給輔導員分別組織班級填寫,由于他們缺乏專業訓練,更容易在測試中出現學生消極應付、錯誤填寫等問題[6]。顯然,對指導語和問卷項目的歧義理解很難保證問卷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在國內關于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多數研究使用的都是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王征宇1984年翻譯的SCL-90版本。用來比較的常模多為金華等人取樣于1986年而制定的成人常模與青年常模[7],但當時量表引入修訂和建立常模的過程中,并沒有做全國成人常模信效度的系統研究[8]。1999年,唐秋萍等對14年正常人群SCL-90的測試結果進行了總結比較,發現歷年總結的SCL-90各因子分均較1986年有明顯提高[9]。由此可見,隨著時代發展,個體心理發展必然受到社會發展及文化發展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從時效性的角度而言,1986年建立的全國正常人群常模和青年組常模已經陳舊、過時,失去其合適性[10]。而另一方面,我國地域廣大,不同省市、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階層、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在心理上也存在巨大差異,有必要建立和使用針對不同群體的分常模。雖然已有不少研究者根據各自的研究建立了特殊群體的分常模[11][12],但因沒有得到相應的認可而極少被推廣采用。
故而,將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數據與二十年前的常模相比,很可能會得到不真實甚至是錯誤的結果與結論。這提示我們對SCL-90常模進行權威修訂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通常,運用SCL-90進行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兩部分:
首先,對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整體評估的同時,運用檢出率篩選出高危(有心理障礙)學生進行約談,并通過比較不同群體檢出率的高低來判斷群體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檢出率是用來判斷心理癥狀嚴重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即指用SCL-90篩選出具有中等嚴重心理癥狀的被測人數與被測總人數的比率。目前,國內所使用的指標有兩類:其一是等級指標,以SCL—90各因子分、總分和陽性項目數大于某一特定等級為標準,一般采用的是各因子分≥3,總分≥270,陽性項目數≥43;其二是統計學指標,以被測群體的平均分偏離常模的程度為標準,一般為大于等于常模1.96個標準差。如果是群體之間檢出率的比較,運用后種方法更為適宜,但在缺乏分常模的背景下,運用這個指標來統計比較大學生群體的檢出率時也不準確[13]。
其次,是對各類群體進行各類因子的差異比較。由于SCL-90獲得的是計量資料,許多研究對其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來比較不同類別學生群體在總均分及各項因子分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從而得出不同類別學生群體在心理健康水平及某項陽性癥狀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的結論,包括與常模的比較也用此法。但是由于參數統計檢驗方法是以數據的正態性分布為前提。因此在進行參數檢驗之前必須首先進行方差齊性檢驗。以華東交通大學2008級5019名新生SCL-90調查的總數據為例,觀察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的Explore過程分析數據后的結果,樣本含量n>2000,結果以Kolmogorov-Smirnov(D檢驗)為準。總均分統計量的描述結果顯示:平均數M(1.57)>中位數Md(1.47)>眾數Mo(1.17),偏度系數(1.317)>0,表示正偏差數值較大,數據為正偏態分布。峰度數值為2.014,表示曲線比較陡峭,頻數分布呈尖峰狀態。對5019名學生總均分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結果發現,Kolmogorov正態檢驗的P值小于0.001,說明所檢驗的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經檢驗發現,除總均分外,所有統計量,包括5019名新生的總分和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等9個因子分,數據分布都呈現出偏態特征。
由于總體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必須用非參數檢驗對其進行分析。我們仍以該數據為例,對不同性別學生的各項因子分分別進行兩樣本均數t檢驗和Mann-WhitneyU秩和檢驗。結果發現,t檢驗兩組人群比較:僅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無顯著差異(P>0.05),秩和檢驗法:男女生在敵對和偏執因子上差異不顯著,在精神病因子上可見統計學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見,對同一組數據,不同的統計方法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通常,鑒于高校新生為正常的一般性人群,回答SCL-90各項目呈現高分的總是少數,所以SCL-90調查普通大學生所得數據一般都呈現偏態分布,故適宜選用非參數統計方法。不考慮數據的資料類型、分布特征和統計分析方法的適用范圍,一味對其使用參數統計方法在多數情況下都是不恰當的,會影響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此外,在統計方面還可能出現的問題有:由于新生被試來自各個專業,生源地有城市、鄉鎮和農村之分,學科分類有文、理、工之分。性別、專業、生源地等因素可能對SCL-90各因子存在顯著的交互影響,當交互作用明顯時,主效應的分析就值得思考,而很多研究并沒有對此進行考證[7]。
實證效度是指一個量表對處于特定情境中的個體行為進行預測的有效性,也就是對于我們所感興趣的行為能夠預測的程度。如SCL-90中各因子分與測試者的臨床癥狀或臨床診斷相關程度(或一致性程度)高,則說明實證效度理想,反之則相反。SCL-90在用于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篩選出高危心理學生進行約談時,易出現以下兩種問題。
問題一為假陽性,即由SCL-90檢驗結果鑒定為高危心理的學生并不存在心理異常。有研究同時采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與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入學后兩周的大學新生進行心理篩查,結果發現,兩者共同篩選出的陽性人數只占SCL-90陽性人數的27.25%,占UPI陽性率為76.8%,某種程度上可見:SCL-90中假陽性率較高[14]。主要原因除了上已述及的對指導語和題意的誤解之外,還因為SCL-90測試是反映一個人在某一段時間內自我感覺的心理癥狀,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難以準確地反映出大學生穩定的心理健康狀況。
多數高校的新生心理篩查時間都訂在新生入學一個月左右。生活環境的改變,宿舍人際矛盾的出現,高中戀情的結束、開始戀愛、對學校不滿、軍訓強度過大、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等因素引起的情緒煩惱、學習要求和方式改變帶來的不適應都是大學新生中常見的應激生活事件,應激事件越嚴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15]。
以華東交大為例,新生約談是以“SCL-90總分超過250分,15題:‘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回答3分以上”作為篩選的標準,篩選出的學生被建議接受心理咨詢面談的幫助以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高分的“危機學生”按照SCL-90的解釋本應該是有嚴重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但筆者在新生約談中發現,SCL-90篩查出的158名高危心理學生中,有約80%的個體面臨的問題僅僅是新生適應不良的發展性問題,如性格內向,自卑,人際關系不協調,對自己的社交能力不滿,缺乏學習目標和學習毅力,感覺生活空虛,對學校和專業不滿等心理沖突,而非精神癥狀。尤其是農村籍學生和高考失利的學生傾向于對自己的癥狀更為敏感,更消極地看待問題。而學生對學校的不滿意及消極的自我評價更容易導致在測試時高分的體現。再如,已有心理癥狀的被試與恰好在軍訓期間因體能訓練強度過大引起身體不適的正常新生可能都會在軀體化因子上顯示高分,但性質顯然不同。
因此,SCL-90篩選出來的高危學生只能證明施測當時學生的心理狀態,一個月后的約談發現,經過一段時間調整,絕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能夠接受不利的現狀,進行積極的認知重構,努力克服與改善,擺脫不良情緒,調適自我,適應當下。而是否能據此說明學生具有中、重度心理問題還有待其他方面的檢查確診。如觀察法、會談法、精神檢查等。
問題二為假陰性,即新生心理健康測試中SCL-90得分低于臨界值的學生在后續的其他檢查中被確診為心理異常。許多研究報道從有無陽性癥狀的角度去衡量學生是否心理健康,某種程度上偏離了對心理健康的全面理解。按照SCL-90的分數解釋規則,只要有一個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則被認為可能有中等嚴重度的心理衛生問題[16]。沒有SCL-90所描述的9項癥狀是否就一定意味著心理健康呢?筆者統計了三年間總共接待的221名個案咨詢紀錄[17],65.6%的來訪者入學時的SCL-90測試的平均分低于2,包括事后被確診為具有神經癥和精神疾病等問題的高危個案。其中雖然不排除有謊答,以及心理變化的動態發展等原因,但至少暴露了SCL-90在新生普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陰性率。廖湘蓉等通過連續三年同時運用卡特爾16PF量表和SCL-90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測試發現,兩種量表篩選出來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學生一致性較低,分析原因認為16PF更適合于健康人群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健康狀況,而SCL-90更著重于反映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在新生心理篩查中各呈利弊[18]。還有學者指出SCL-90作為精神癥狀測驗和研究量表是可接受的,但它不是一個多維度的量表,也不能作為不同精神癥狀區分和診斷量表[19]。
基于上述分析,SCL-90量表雖然信度較好[8],但在評估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實證效度的確較差,從而給新生心理健康篩查和邀約訪談工作的準確性及高效性帶來一定的影響。
綜上可見,SCL-90在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應用中存在諸多局限性,考慮到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目的不僅僅是篩選出極少數心理障礙生進行咨詢和干預,更重要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經歷及個性心理特征,以期未來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開展因人而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得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利用效率最大化,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和諧發展。因此,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中,單純使用SCL-90顯然是不夠的,建議合理化綜合使用SCL-90與其他更具針對性的科學量表,既能準確評估普通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又能有效篩選出心理高危學生并對其癥狀嚴重程度予以鑒別復核。
[1]鄭宏斌,李婉霞.癥狀自評量表(SCL-90)在臨床上的應用[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1991(2):48-49.
[2]單茂洪.正確使用SCL-90、16PF量表測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2):81-82.
[3]高旭,毛志雄,周忠革.臨床癥狀自評量表在心理健康評定中的誤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10):684-685.
[4]劉淳松,陳正.湖南理工學院大學新生SCL-90測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3):180-182.
[5]楊學,藺桂瑞,煙青.首都師范大學2001級新生SCL-90測查報告[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增刊:52-57.
[6]劉慧,黃三生.試論學校心理檔案建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6):24-26.
[7]金華,吳文源,張明園.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6,12(5):260-263.
[8]謝華,戴海琦.SCL-90量表評價[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6(2):156-159.
[9]唐秋萍,程灶火,袁愛華,鄧云龍.SCL-90在中國的應用與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7(1):16.
[10]仲穩山,李露.全國大學生SCL-90新常模構建問題研究[J].中國校醫,2009,23(3):251-256.
[11]王挺,杜文東.江蘇省大學生SCL-90常模修訂[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1):38-41.
[12]駱文炎.浙江省高職學生SCL-90常模的建立[J].教育與職業,2009(2):104-106.
[13]錢海明,李宏翰.SCL-90對大中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解、誤用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2005,27(2):27-30.
[14]曾凡敏.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6(5):96-100.
[15]陶塑,許燕.應激事件與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關系——氣質性樂觀的調節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8):971-972.
[16]ry.M.R:Social anxiousness: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J].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3(47):66 -75.
[17]胡燕.從236例心理咨詢個案淺析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0,27(6):104-108.
[18]龍曉東.卡特爾16PF與SCL-90量表在大學生心理測量中的對比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5):328-330.
[19]馮正值,張大均.中國版SCL-90的效度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1,23(4):481-483.
Research on Limitations of Investigation into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College Freshmen with SCL-90
HU Yan
(Humanities College,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Taking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 cas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SCL-90 applied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freshmen.Results show:limitations in freshmen psychological general survey with SCL-90 are universal,such as the improper use,misunderstanding of questions,outdated norm,misuse of statistic methods,poor empirical validity,etc.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s of scales in psychological general survey can improve the positive selected rate and working efficiency.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investigation into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freshmen;data analysis;application
B844
A
1009-3907(2012)04-0444-04
2012-03-11
胡燕(1981-),女,江西九江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方面研究。
責任編輯:程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