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北京10009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沿問題研究綜述
李 偉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北京100091)
經過90年的奮斗、創造、積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國力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和“中國模式”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提法顯然更加適宜:它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它深刻總結了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又充分吸收和借鑒了世界其他發展道路的文明成果;它是中國實現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和范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前沿問題; 研究綜述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規律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概括和總結,成功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使之不斷豐富和發展。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汶川特大地震后迅速重建的人間奇跡,特別是中國在全球金融風暴中的亮麗表現,使得“中國道路”、“中國模式”贏得了同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比較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模式”,兩種提法孰優孰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到底“特”在哪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世界其他發展道路相比較,有什么不同?怎樣理性分析和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有什么樣的價值意蘊?這些前沿問題是目前學術界探討和爭論的熱點話題。本文對眾多學者的觀點進行梳理、總結,并對相關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拙見,希望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研究略盡綿薄之力。
“中國模式”這一概念被人們所熟知源于美國《時代》周刊高級編輯、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公司高級顧問、清華大學教授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于2004年5月在英國著名思想庫倫敦外交政策中心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北京共識:中國是否能夠成為另一種典范?》。在這篇文章里,他對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就做了全面理性的思考與分析,并把中國成功的經驗稱之為“中國模式”或者“北京共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模式”,兩種提法孰優孰劣?有學者認為二者是在不同語境下的同一概念,可以替換使用,這是因為它們的內核和精華基本相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二者都集中回答了中國怎樣正確地選擇發展路徑,從而實現現代化的問題;都強調中國特色,即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國家的獨特的發展道路;二者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同一的過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就是“中國模式”逐步成形并為世人矚目的過程[1]。所以,我們“完全可以使用‘中國模式’這個概念來概括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經驗”[2](P30)。更多的學者則主張慎提“中國模式”,認為還是采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表述方法比較穩妥和準確,“原因就在于中國的發展還處于過程之中,成熟的、定型的東西并不多”[3](P83),而“中國模式”則給人以完成式和不再發展的凝固之感。此外,提“中國模式”有“強加、推廣和擴張之嫌”[4](P18),似乎中國和美國一樣也在搞價值輸出,從而引起周邊國家的猜忌,給我們的對外交往帶來障礙。
筆者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模式”兩種提法都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成功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從這點說,二者并無優劣之分。但在中國國力迅速崛起、“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的國際背景下,我們還是少提“中國模式”為宜。改革30多年來中國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足以傲視全球,但太平繁榮背后已出現的種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更值得我們沉思和反省: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環境污染令人憂心,貪污腐敗依然嚴重,精神信仰迷失與困惑。我們尚行進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還是一個學生,離終點還有很遠距離,如果現在就沉醉在“中國模式”的鮮花和掌聲里停滯不前,那遲早會在西方“糖衣炮彈”的進攻中迷失自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那么,引領我們走向國富民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到底“特”在哪里?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多種多樣的解讀,本文從中挑選兩位有代表性的學者的觀點加以分析,以期從中外兩種不同的視角給讀者更多的啟發。
張唯為,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日內瓦亞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100多個國家。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具備以下八個特點:實踐理性,先試驗,然后總結推廣;強勢政府,能制定并執行符合自己民族長遠利益的政策;保持穩定,中國政府較好地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為現代化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民生為大,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漸進改革,盡量利用現有體制來運作,為現代化服務,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改進;順序正確,先易后難,先農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內地,先經濟后政治;市場經濟+宏觀調控,力求把市場優勢和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優勢結合起來;對外開放,在國際競爭中提升自己、發展自己,但以我為主,有選擇地適應外部世界,學習別人的經驗[5]。
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在他引起巨大反響的研究報告《北京共識:中國是否能夠成為另一種典范?》里對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了全面而理性的分析,指出中國通過自主創新、均衡發展、穩定改革、大膽試驗,成功實現了和平崛起,體現了一種尋求公正與高質量增長的發展思路,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并稱之為“北京共識”。他指出,中國的領導階層把創新看做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把科技和人才看做是未來中國的兩大支柱,以創新為主導的生產率的提高維持了中國經濟的連續高速增長;中國的決策者努力創造一種有利于持續與公平發展的環境,尋求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主要表現在改變中國發展方式和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有別于俄羅斯的“休克療法”,中國追求穩定的改革,為中國各項事業的進步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對于新的管理體制和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大膽試驗,不怕犯錯;中國宣稱和平崛起,不搞霸權主義,不搞強權政治,不結盟,不搞軍備競賽,大大消除了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崛起的猜忌和憂慮。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中外學者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特征的概括有很多相同的描述,如獨立自主、漸進改革、不斷創新、和平崛起等等。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尚在演進當中,對于它的內涵和特點的概括也在不斷的豐富和更新。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學者和政界人士在論述“中國模式”的時候,有意把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同社會主義制度隔離開來,不愿承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不能不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它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應該是她最獨“特”的地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其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鮮明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先進的思想文化、和諧的社會建設成為中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正確路徑選擇。它的形成,既深刻總結了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又充分吸收和借鑒了世界其他發展道路的文明成果。全方位比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其他發展道路的不同,有助于它在與其他發展道路的共生、競爭與互鑒中變得更加完善和富有吸引力。
“華盛頓共識”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為幫助陷于債務危機的拉美國家進行經濟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20世紀90年代曾廣為傳播。它以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為基礎,過于強調市場機制的功能和作用,推崇市場原教旨主義,輕視國家宏觀調控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主張私有化,反對公有制;主張貿易自由化,放松對外資的限制,要求實現全球自由化。在其指導下,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很多拉美國家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華盛頓共識”的推行導致拉美國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金融危機接連爆發,形成對外資的過分依賴和公共政策的缺失,非但沒有將陷于債務危機的拉美國家解救出來,反而給他們帶來一場災難,不少國家的經濟在改革之后都陷入混亂和動蕩之中。
“北京共識”是對應“華盛頓共識”提出來的,又完成了對“華盛頓共識”的超越。中國在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充分運用財政、稅收、行政等手段加強對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中國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既保證了人民收入增長的多元化,又有效地防止了貧富差距的無限拉大;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但是奉行逐步向外資開放市場的方針,對外資進行有效監管,使中國成功躲過了兩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于:“‘北京共識’強調各國的發展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而‘華盛頓共識’則把發達國家發展市場經濟的具體經驗作為一種普適性的原則,在世界各國包括發展中國家推行,不考慮這些理論的存在前提和應用條件。”[6](P251~252)
“第三條道路”并不是一個新名詞,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它指的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道路;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指的是介于社會民主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中間道路。我們現在所談的“第三條道路”內涵又有所不同,是在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尋找中間道路。在經濟政策上,它既反對傳統社會民主主義的國有化政策和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主義,又反對新自由主義主張的自由放任,主張把二者結合起來,不強調所有制,讓各種經濟在市場上進行競爭;在社會政策上,“第三條道路”極力推崇社會公正,但反對搞福利國家,主張把經濟增長放在首位,用經濟增長來促進社會公平,強調從社會索取福利保障的權利和為社會盡責的義務同在,從而消除人民的懶惰思想;在國內政治主張和國際關系上,主張超越“左右之爭”和意識形態的禁錮,標榜中立。它模糊階級界限,提出以中間階層為社會的主流和基礎;在國際關系上,它提出“世界民族”的概念,贊賞“模糊民族主義”和“多元主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第三條道路”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指導思想上,前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后者則否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奉行多元化的指導思想;在政治上,前者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后者則主張多黨競爭、三權分立;在經濟上,前者主張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后者則主張不強調所有制,實行新的混合經濟;在社會發展方向上,前者認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必然會實現,后者則把共產主義僅僅看做是一種思想潮流,否認其歷史必然性;從本質上來看,前者是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成功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科學社會主義,后者則是在自由資本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之間進行的一種政治嫁接,實質上是對現存資本主義制度的改良,是一種折中調和主義。
1.越南的“革新開放”之路
越南與中國的國情有著太多相似的地方: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獨立后深受“蘇聯模式”的影響,經濟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權;歷史上長時期遭受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經濟文化非常落后等等,這為越南效仿中國改革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條件和制度前提。從1986年開始,越南從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經驗中獲取靈感,以華為師,走出了一條和中國極為相似的“革新開放”之路。越南的“革新”堅持把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作為一切活動的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政治上堅持越共的領導地位,反對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對立;經濟上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確立了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的、包含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經濟制度;建設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先進文化,使越南人民具有高的智慧、好的體質、優良的道德品質、豐富的精神世界;外交上愿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同所有的國家成為可信賴的朋友與伙伴[7](P11~12)。
“革新開放”使越南擺脫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嚴重的經濟社會危機,克服了蘇聯東歐形勢劇變對越南造成的政治上的震動和經濟上的巨大損失。上述一系列模仿中國的經濟改革政策使越南經濟飛速發展,2007年GDP增長率高達8.44%,在亞洲僅次于中國,被稱為“亞洲第五虎”和VISTA展望五國之一。越南的成功從另一個側面有力地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擺脫貧苦、實現強國夢想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2.朝鮮的“主體社會主義強盛大國之路”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陷入了低潮。面對西方的和平演變、經濟發展的停滯和連年的自然災害,朝鮮沒有像中國、越南那樣打開國門,實行改革開放,而是遵循金日成“主體社會主義”的思想,走上了一條主動與世界隔絕的自我封閉之路。
朝鮮的政治體制表面上看起來和中國很像,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勞動黨是執政黨。但朝鮮的政治體制是以軍權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缺乏民主。朝鮮政權宛如封建王朝一樣被金氏家族代代相傳,金日成去世后其子金正日繼位,金正日快要退位時又安排自己不足30歲的兒子金正恩成為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朝鮮人民軍大將,金正日意外病故,順理成章,金正恩又成為朝鮮新的國家領導人。中國在經歷“文革”后,在鄧小平的倡導下廢除了領導干部終身制,實行公務員考試制度和領導干部選舉制度,使黨內形成了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經濟上,盡管金正日主政后倡導經濟變革思維,設立了“經濟特區”、組建“資本主義研究院”,但成效不大,在朝、韓緊張對峙的情況下“經濟特區”形同虛設,朝鮮的經濟制度總體上仍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相比之下,中國已經建立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指導思想上看,兩國都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但中國在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的同時,允許有多種聲音和觀點的存在;而朝鮮“黨內不允許有與主體思想相悖的其他思想,要求全體黨員和人民群眾應當無限忠于領袖,維護領袖的絕對權威”[8](P18)。從外交上看,除了歷史原因與中國、俄羅斯關系較好外,朝鮮在世界上沒幾個真正的朋友。南與南韓劍拔弩張,東與日本導彈相向,隔三差五隔著太平洋與美國對峙。中國則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世界上一切國家發展友好關系,朋友遍布天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實現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是中國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唯一途徑,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科學抉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找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賦予民族復興新的強大生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出燦爛的前景。”[9](P57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突破,社會主義在中國得以浴火重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其自身的發展推動著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并以其獨特的理論與實踐充實著世界社會主義的內容,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圖譜上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6](P26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經濟落后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和范式,即不要照搬和迷信別國模式,勇于創新、大膽實踐,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不同的國家、民族在社會發展道路的選擇上應相互尊重,在相互借鑒和共生中互利共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宛如一盞明燈,點亮了中國,也將照耀整個世界。
[1] 張強.中國模式的框架和特征[J].新疆社會科學,2008,(3).
[2] 秦宣.“中國模式”之概念辨析[J].前線,2008,(2).
[3] 李士坤.對模式和“中國模式”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3).
[4] 李慎明.“中國道路”的六個內涵[J].科學咨詢,2011,(2).
[5] 張唯為.在全球比較中看“中國模式”[N].文匯報,2010-06-03(12).
[6] 鄭克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7] 阮洪山.越南改革開放的成就及重要經驗[J].理論導刊,2004,(1).
[8] 李愛華.蘇東劇變后的越、老、朝、古政治態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2).
[9]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Abstract:After 90 years'exploration,Chinese people found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PC.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 miraculous rise,it's better to avoid the wording“Chinese Mode”.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road is to combine basic socialist principles with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Chinese road drew a lesson from other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It is the only way to bring Chinese people a better-off life.What's more,it also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rontier issue;overview
An Overview on Frontier Issues of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 Wei
(Department of Marxism,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A8
A
1674-0297(2012)01-0004-04
2011-07-16
李 偉(1978-),男,河南安陽人,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2010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黨的宣傳思想研究。
(責任編輯:張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