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剛, 王 強, 金學慧
(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北京100048)
后奧運時代北京可持續綠色、科技和人文交通發展
余振剛, 王 強, 金學慧
(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北京100048)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圓滿落幕,北京市將“三個奧運”理念延伸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城市發展思路,從而為新時期交通規劃指明了一條環境友好、科學合理、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介紹可持續城市交通的內涵;闡述構建可持續城市交通將面臨的主要挑戰;在總結北京奧運臨時交管經驗的基礎上,得出對于發展可持續城市交通的有益啟示;最后從綠色、科技和人文角度給出了北京發展可持續交通體系的建議。
后奧運時代; 可持續城市交通; 綠色交通; 科技交通; 人文交通
自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城市交通體系作為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迅速成長,在交通工具、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和居民出行等方面都發生了巨變,從數量規模、功能構成和服務水平上努力適應著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要求。與其他國際性大都市的發展歷程相似,北京也面臨交通擁堵、交通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加以及交通污染物排放導致環境壓力增大等問題,這些問題給北京發展可持續城市體系帶來了挑戰。通過構建綠色、科技和人文交通體系,積極應對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適時提出北京城市交通未來發展的全新標準,它們在新北京的綠色地圖上相互交織出三條亮麗的線條,并從結構和功能上支撐著城市發展的藍圖,最終實現構建可持續城市交通體系的目標。
可持續的城市交通是指以合理的資源投入、最小的環境代價,最大程度地滿足當代城市快速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所產生的合理的交通需求,并且不危害下一代人滿足這種需求能力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該系統具有如下主要特征:安全、暢通、舒適、環保、高效率和高可達性[1]。具體來說,可持續城市交通體系的發展目標可以概括為以下十個方面[2]:(1)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交通系統的需求。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正常運轉和協調發展的先決條件,對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進國防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高效率交通緩解交通擁擠。這里的高效率是指各種交通方式合理分工、無縫銜接、行程時間短、無效移動少。高效率的交通運輸系統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區域經濟圈和經濟帶的發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競爭力。(3)促進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協調發展。交通與土地利用的協調發展是城市健康發展的基礎,交通系統要為城市空間發展戰略提供支撐,土地利用則應從建設交通負荷小的城市結構、調整交通需求特性的角度合理配置。(4)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鼓勵低能耗、低土地資源消耗的交通方式,支撐和保證經濟、環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5)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城市交通系統應成為具有良好生態性的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鼓勵低污染的交通方式,減少污染、改善環境。(6)促進社會公平,增加交通出行的可選擇性。城市交通規劃應使各種交通參與者都能分享適當的空間,為交通不便者提供方便,滿足無個體交通工具出行者和步行者的出行需求。(7)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實現城市可持續交通的核心,直接關系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緩解擁擠、構建“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目標的實現。(8)整合城市綜合交通系統,促進整體協調發展。通過建立一體化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保障城市交通各子系統間良好的協調銜接,實現交通方式間的快捷轉換,取得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邊緣利益與主流利益的和諧統一。(9)建立城市交通系統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體系。建立包括管理體制、機制、政策、法規、資金、管理、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在內的實現可持續城市交通的保障體系。(10)始終把“提高安全性”放在首要考慮的因素。為交通出行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適的交通方式和出行條件,減少交通事故及死亡人數,是可持續交通的重要任務和終極目標。
在交通管理理念層面上,現實版的“馬太效應”層出不窮。小汽車和公交車、自行車、行人相比,占用的交通資源更多。但是這些年的交通管理卻始終圍繞如何適應小汽車的增長來分配資源,修條路暢通不了幾天,馬上又出現擁堵。交通資源越是占用多,越是多發展小汽車,治堵的效果不可能不遞減。
北京的交通擁堵已經嚴重受到幾次突如其來的強降雨天氣的影響,起到了蝴蝶煽動翅膀的作用。事實上,北京的交通擁堵,其潛在的“蝴蝶效應”風險還在擴大。采取措施,層層緩沖,加大交通系統的整體抗干擾能力,應該是綜合治堵的根本指導思想。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威爾遜和預防犯罪學家凱琳提出的“破窗理論”指出:若有人打壞一扇窗,且沒有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去打爛更多的窗。在交通擁堵的諸多因素中,執法不嚴非常普遍。小車開上公交專用道沒人攔,就算事后有探頭取證處罰,但“快起來再說”的沖動也會引發其他車效仿;至于騎車闖紅燈、行人不走人行橫道之類的跟風行為更普遍。
在交通擁堵的形成過程中,交通參與者因“囚徒困境”引發的“集體最不理性”太多。一些汽車廠家把“大噸小標”作賣點,而買主樂得少交標重費。在兩方心照不宣時,唯獨損害了國家和公眾利益,加重了社會成本——道路、橋梁的壽命縮短,交通事故增多,堵車概率增大。而治理超載,各地執法尺度寬嚴不一,有的罰后放行,安全隱患從此處流到彼處,別處較真查了超載,又要以堵車為代價。超載——治超——擁堵——運輸成本上升再超載……大大小小的細分利益,都在盤算如何蠶食社會整體利益[3]。
為滿足“綠色奧運”要求,北京市在2008年7月1日至9月20日期間對全市機動車采取了黃標車全面禁行、按單雙號行駛、公車部分停駛和外地貨運車輛禁入等多項臨時交通管理措施。這些措施有效應對了北京城市交通的問題,其成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機動車臨時交通管理措施直接影響著全市道路網交通流量的分配,比如在2008年7月20日實行單雙號限行措施以后,預計將會有410萬乘客轉乘公共交通,會帶來每天400多萬人次的增量。它們主要依靠地面公交、地鐵、出租車三種方式進行消化。另外,政府還通過延長公交、地鐵的運行時間,增加線路,增加車輛,加密車次來提高公共交通運營的保障能力,滿足市民的正常出行需要。相關研究對奧運會期間北京市交通狀況進行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奧運會期間六環內車流總活動水平與奧運會前相比下降約32%。將六環內車輛活動水平與平均行駛速度加權平均,得到北京市六環內的平均車速由奧運前的25 km/h提升至奧運期間的約37km/h。
2008年7月20日開始執行單雙號限行政策以來,北京交通大氣指標明顯好轉。94.6%的市民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北京的交通問題,還得寄希望于更快捷舒適的公共交通工具[4]。公交綠色出行的理念自此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傳統,截至2011年上半年,北京公共交通客流量達到34.2億人次,同比增長了3.6%。最高日客運量達到2273萬人次,超過北京市常住人口數量[5];公共交通的比例達到40.9%,比2010 年增長了 1.2 個百分點[6]。
在改善交通狀況的同時,機動車臨時交通管理措施也有效地削減了由交通活動導致的大氣污染物的排放。評估結果顯示,在臨時交通管理措施最為嚴格的7月20日到8月27日之間,全市機動車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在第十四階段措施基礎上的削減比例為:NOx削減45.7%,PM10削減51.6%,PM2.5 削減 51.4%,CO 削減 56.8%,VOC 削減55.5%。而在各項臨時措施中,分單雙號行駛帶來的污染物排放削減最為顯著。
1.加快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著力推進“綠色公交”建設
全方位深化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以方便廣大市民出行、最大限度減少路網交通負荷為目標,加快建設多種交通方式協調運轉的綠色出行系統[7]。一要確立軌道交通在城市公共客運系統中的骨干地位,發揮其引導與支撐城市空間結構優化調整的作用;二要充分發揮地面公交的主體作用,整合并擴大公交路權,提出在上下班交通高峰時間內,高速路進城路段、快速路和主干道增設公交專用道;三要提升交通出行便捷換乘的服務能力,努力實現軌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多種方式換乘設施同步規劃、建設、運行,推進無障礙交通設施與服務體系建設。
2.合理制約機動車保有與使用,減少馬太效應帶來的城市交通污染
縱觀整個“十一五”期間,北京擁堵范圍和時間都在不斷增加。從環保方面來說,2010年9月北京機動車保有量突破450萬輛時,機動車尾氣中的CO、HC、NOx在大氣污染物排放中的分擔率上升到 85.4%、24.3%、56.5%[8]。因此,北京唯有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來大力開展綠色交通體系建設,控制城市汽車保有和使用,繼續鼓勵發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車輛以及清潔燃料交通系統,并將新車和在用車的排放和噪聲控制放到突出位置,才有可能重獲奧運期間難得的清新空氣和碧水藍天。
3.促進城市土地與交通的協調發展,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
目前北京市已在奧林匹克中心、經濟技術開發區、CBD和中關村西區等重點區域嘗試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的建設模式,通過城市土地和交通體系的同步建設,從根本上減少了交通出行需求,有效避免了通勤壓力大、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銜接不良等問題。
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讓居住區遠離交通干線或增強臨街建筑窗戶的隔音效果;采用低噪聲路面技術,降低輪胎與路面間產生的摩擦噪聲;在超標路段道路兩側采用吸聲型屏障,阻斷聲波傳播;在主干道兩側種植厚密養眼的矮生樹或灌木叢綠化街景,增強噪聲衰減量等。
1.加快實現交通信息化,最終實現交通“治堵”自動化
要加大信息資源整合力度,加快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建設,提高管理、運輸服務水平和運行效率。一要建設一體化的綜合交通數據中心,重點建設交通數據標準和資源目錄體系,交通地理信息系統,交通基礎設施、運輸、服務數據采集與檢測系統,以及交通基礎數據庫系統;二要建設智能化交通運行管理決策支持系統,重點建設綜合交通指揮中心及面向路網運行、運輸監管和公交安保的三個分中心,完善指揮調度、業務應用和信息服務等平臺;三要建設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務平臺,重點建設新型公共交通乘客信息服務系統以及動態路徑、動態停車、駐車換乘等信息誘導系統,充分利用媒體、手機、車載導航等信息終端,為出行公眾提供實時、便捷、人性化的動態交通信息服務;四要公開智能交通信息數據庫接口,讓這些交通信息變成社會公共資源,讓車載終端實時接受,車主可據此調整線路,自動疏導交通[9]。
2.3G交通便利客運,實時監管“治超”和出行信息遠程瀏覽
3G技術實現了大流量的數據傳輸,為遠程監控超載和市民遠程信息瀏覽提供了便利。比如市民想買票又怕排隊,可以先上網查看客運站的即時視頻。再比如3G技術還可以應用于客運班車的監管。目前長途客運班車都裝有攝像頭,但由于傳輸速度的問題,一般是采取拍照的靜態監控方式。今后用上大流量傳輸的3G技術,只要網絡支持,車上的“千里眼”就能進行全程的視頻監管,必要時還可以對所有班車運行的視頻錄像進行保存。站外帶客等違規超載行為將會得到有效遏制,乘客的出行安全也將更有保障。如果發生投訴,還可以調取當時的錄像來解決糾紛[10]。
3.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協作配合,提升交通體系的整體抗干擾能力
公安交管部門要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動態協作配合,建立氣象信息通報制度,提升交通體系的整體抗干擾能力。對當地氣象部門提供的天氣情況,公安交管部門和運輸單位等要做好工作計劃和安排,認真應對惡劣氣候;要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技術,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或各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卡口、收費站的電子顯示屏及時發布氣象信息和交通管制措施,使駕駛員及時掌握了解情況。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要全面設想、深入考慮,并制定相應的工作預案,確保交通安全[11]。
1.以人為本,保證行人和自行車的優先權
步行和自行車出行可以大幅度減少機動車出行給城市帶來的能源和環境壓力。據統計,目前北京有20%的民眾出行依靠自行車,如何保持乃至擴大步行和自行車出行在居民出行結構中的比例,是交通體系建設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要促進出行結構的調整,必須在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中預先設計符合交通出行的分流方式,并在安全性、優先性等方面對行人和自行車的權利予以保證。
2.加快推進交通文明建設,提高公民出行素質
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開展交通文明宣傳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單位、進農村活動,增強交通參與者的現代交通意識。通過開展“公交周”、“無車日”和“少開車”等活動,倡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營造“改善交通我參與,交通順暢我快樂”的社會氛圍,完善文明出行、文明服務、文明管理的長效機制。
3.交通管理人性化,管治措施圖文并茂
以往交管部門發布的交通管理措施一般都是純文字的,難以理解和記憶,而在2007年8月8日開始的整個奧運測試賽期間,交管部門發布的交管通告配圖線條清晰直觀,并用陰影部分標出了禁行區域,一目了然。這些交通通告配圖是交警對每個管制區域和周邊路網進行了詳細的調研,以及對繞行路線親自實踐測量并再三進行核對后繪制的。交管部門表示,今后遇有重大活動時,還將采取圖文并茂的方式發布交管措施[12]。
可持續發展是新時期黨和政府采擷歷史智慧、總結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經驗而提出的中華民族為自身未來及生態和諧尋求的正確道路。作為首善之區、教化之行的北京,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全國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先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提出,為首都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思路,也為城市交通體系的立體規劃指明了方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后奧運時代的北京城市交通體系建設將迎來新的春天,可持續的交通體系將為“綠色科技人文北京”鋪設出一條安全舒適、節能環保、快捷高效的發展軌道。
[1] 郝吉明.發展可持續城市交通體系 促進綠色北京建設[EB/OL].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官網.http://www.beijing2008.cn/Hot_Event/Forum/20090817/910.shtml,2009 -08 -17.
[2] 陸化普,石冶,王繼峰.城市可持續交通:演化機理與實現途徑[J].綜合運輸,2007,(3):5~10.
[3] 馬龍生.北京治堵新政正在直面幾大“堵點”[EB/OL].千龍網.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12/23/c_12910759.htm,2011-05-12.
[4] 楊學聰.單雙號限行改變北京人出行方式[N].北京日報,2008-07-28.
[5] 孫乾,馬文婷.北京常住人口達1961萬過去10年增加604萬人[N].京華時報,2011-04-30.
[6] 張麒麟.上半年北京市公交客運量達34.2億人次[N].北京日報,2011-08-11.
[7] 黃衛.構建綠色出行系統 積極打造“公交城市”[J].求是,2010,(6):21 ~23.
[8] 尹薇薇.解讀北京治堵新規四大熱點問題[N].北京晚報,2010-12-24.
[9] 丹靜.北京智能交通信息共享難題有望解決[EB/OL].慧聰網.http://info.carec.hc360.com/2011/04/190630210561 -2.shtml,2011 -05 -21.
[10] 姜超楠.3G、物聯網時代的“科技交通”[N].揚子晚報,2010-03-16.
[11] 孫曉偉.淺析冰雪低溫天氣引發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及對策[EB/OL].呼倫貝爾警方網.http://www.hlbr.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23,2011-04-25.
[12] 白志標.多管齊下全民備戰北京奧運交通運行預演[EB/OL].騰 訊 網.http://auto.qq.com/a/20070817/000037.htm,2011 -04 -27.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ompletely successful achievement of 2008 Beijing Olympics,the concept of Green& Hi-tech& Humanistic Olympics stroked root in the hearts of whole world.With the aid of host city's east wind,Beijing extended the three O-lympics into the developing concepts of‘Green & Hi-tech & Humanistic Beijing’.The interdependent‘three sides of Beijing’has its own particular focus,and visually & vividly represent the philosophy of‘developing body and mind in a harmonious and all-round way’and‘developing economy& society& ecology in a fully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way’.The general concept of sustainable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was introduced from three constitutional aspects.Secondly,the main challenges resulted from several highlighted problems emerged from developing sustainable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were elaborated.Thirdly,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was obtained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gained from the traffic control practice executed during Beijing O-lympic Games;Lastly,developing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Beijing sustainable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from three facets,i.e.,green & hi-tech & humanistic transportation.
Key words:post-Olympics era;sustainable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green transportation;hi-tech transporitation;humanistic transportation
Developing Beijing's Sustainable Green&Hi-tech&Humanistic Transportation in Post-Beijing Olympics Era
YU Zhen-gang,WANG Qiang,JIN Xue-hui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Beijing 100048,China)
U491.1
A
1674-0297(2012)01-0028-04
2011-09-2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網絡科技期刊質量控制與評價研究”(編號:70973046),北京市財政項目“市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工程:科技創新情報服務理論及應用研究”(Ⅰ-3)(編號:PXM2011_178214_000003)的成果之一。
余振剛(1978-),男,江西人,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武漢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主要從事投資決策和圖書情報學研究。
(責任編輯:張 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