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林果
(西北師范大學 文史學院,蘭州 730070)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必然帶有社會時代環境和社會群體心理影響的烙印;同時,語言又是思維的工具,就某一個地方的方言來說,這些方言中所存在的一些特殊詞匯不僅是對古代漢語的繼承、保留和創新,而且是對事物的不同描寫、不同比喻、不同說明,也是某一地域群體習慣和社會心理的一種表現。本文將以淅川話為例,分析其特殊詞匯在交際中的運用。淅川縣位于豫西南山區,由于西接陜西商洛地區,南與湖北襄樊地區相鄰,全縣基本都說淅川方言,但各鄉鎮在部分調值、詞匯上亦有細微差異,可差異并不明顯。淅川方言大體上與整個河南方言相同,但是也有很細微的差別。例如它不像以鄭州話為代表的河南方言中有那么多的兒化音。下面就對淅川方言中經常運用的幾個特殊副詞作具體分析。
“恁”在許多方言中都存在,如溫州話、山東話等,它可以用來表示“你”、“您”、“那么”、“這樣子”、“那樣子”等意思。在河南許多方言小片中,“恁”表示一種第二人稱的代詞,意為“你”,是一個略帶親昵感的中性詞。但是“恁”在淅川話中表示的是“這么”或“那么”的意思。我們先來看“恁”在淅川方言中的幾種語法功能。
(1)“恁”用在形容詞前,起到修飾形容詞性中心語的作用。例如:
才幾年沒見都長恁高了。
走了恁長一截子路腳都沒知覺了。恁大一碗飯都吃完了。
他一個兒沒好長時間就花恁些錢。
(2)“恁”用來修飾否定副詞“不”。例如:
這女子恁不聽大人話。
這話恁不中聽。
這菜都恁不好吃。
這活恁不好做,你做它干啥哩。
(3)“恁”用來修飾心理動詞和動詞性詞組。例如:
他哪都恁討厭吃青菜。
小明恁喜歡這個玩藝兒,你都(就)送給他算了。
他恁好玩哩,一個人肯定成天都不在屋里。恁能干哩,人遇見這情況都沒辦法。
使用“恁”的時候給人的是一種略帶夸張的感覺。如果說話人再稍微加上點夸張的語氣,整個句子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夸張了。就“恁”自身的意思來說,它所表示的程度要大于普通話里的“這么”、“那么”所能表示的程度。但是它所表示的這種夸張不是用來故意去夸大或歪曲事實,或者是表達什么樣的喜惡之情,而是用來描述一件事或人已經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地步或者境界。所以就不能說有“恁”出現的句子就一定表現的是純主觀的看法,只能說是說話者用“恁”來表示某事或某人已經超出一般狀態的范圍。
在日常交際中,“恁”經常與“都”搭配使用,用來表示感嘆或者反問的語氣。例如:
這題都恁難做啊!(表示感嘆的語氣)
這題哪兒都恁難做?(表示反問,意為這題沒有那么難做)
在有的方言(例如溫州方言、臺山方言)中,“恁”意為“這樣子”、“那樣子”,“恁”在淅川方言中只有在兩個詞里才是這種意思——“恁個兒著“、“恁號樣”。這兩個詞通常是發話者向受話者比劃該怎么樣去做時才使用的,就是表示究竟該怎么去做的指示代詞,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這樣”、“那樣”。而廣泛地存在于其他方言中作為第二人稱代詞的“恁”卻不存在于淅川方言中。
在目前的學術研究中,很多人是把“恁”作為第二人稱代詞來追溯它的起源。清代學者徐渭主張“你每二字合呼為恁”;呂叔湘先生認為“恁”是“您”的異體字,而“您”為“你老(等于你老人家)的合音”[1]。但是“恁”在古代白話中最主要的是用作指示代詞。例如:
“大娘有恁般珍異,把老身這幾件東西,看不在眼了。”[2]
“嫂嫂不要恁的不識羞恥!”[3]13
“怪道叫‘怡紅院’,原來匾上是恁樣四個字。”[4]
“早知恁般么,恨當初不把雕鞍鎖。”[5]同樣也有表示“這么,那么”的意思。例如:
“哥哥兒,你醉的眼恁花了,哄三歲孩兒也不信。”[3]62
所以,淅川方言中的“恁”其實是對古代漢語詞匯的繼承。另外,在淅川方言中有一個“真[t?‘?n31]”與“恁”的用法與意義完全相同,在這里我們就不多加討論了。
“可”與“且”在淅川方言中的語法作用幾乎完全相同,表示的意思都是“很”、“非常”,只是在具體到某一語境時才有細微的差別。
首先,“可”與“且”都可以用來修飾形容詞,對整個句子而言,它們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例如:
這房子可(且)大哩!
這屋住著可(且)美哩!
那女子長哩可(且)好哩!
這雨下哩可(且)大哩!
其次,“且”與“可”都可以與形容詞一起連用修飾動詞性中心語。例如:
這兒炒哩菜可(且)好吃哩。
他是可(且)能玩哩一個人。
現在的小孩兒個個都可(且)會花錢。
第三,用在心理動詞和特殊動詞“像”的前邊。例如:
他可(且)擔心那幾百塊錢。
你可(且)喜歡那幾樣東西。
這小女子長哩可(且)像他姑姑。
從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來,“可”與“且”大體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很”、“非常”。“可”“且”的句法分布和普通話的“很”基本一致,即都用在形容詞和心理動詞以及特殊動詞“像”前作狀語,對中心詞的語義沒有什么特殊限制。但是在淅川方言中,“可”“且'不能單獨作補語,這和普通話的“很”不一致,比如普通話可以說“好得很”,淅川方言可以說“好哩很”,不能說“好哩可(且)”。
一般情況下,在“可”能夠出現的句子中,“且”同樣可以出現,它們的語法功能相當,詞義也差不多,但是具體到日常生活運用中就有些細微的差別。
首先,在一些語境中,“可”帶有對上文的否定意思,“且”則沒有。比如前面舉到過的例子“這屋住著可(且)美哩”,在一個具體語境中,如果有人評價說某人買的房子地段不好住著不舒服時,不同意的人就會說“這屋住著可美哩”以表示反駁,一定不會說“且美哩”這樣的話。因為“且”相對于“可”帶有更多肯定和贊同的意思。當說話者直接陳述對某人或某物的評價時,“可”或“且”都可以使用。所以總的來說,“可”和“且”本身并不帶有任何強烈的感情色彩,也不含有否定或肯定的內蘊,只是到了某一需要去反駁的語境時,“可”就成為了說話者對上文持否定態度的最佳表達方式。
其次,在具體語境中,“可”與“且”分擔著所修飾對象不同領屬關系的任務。比如,要描述一座房子很大,當說話者不是這棟房子的所有者時,他一般會說“這房子且大哩”;當這棟房子屬于說話者時,他一般會說“我這房子可大”。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凡描述的是“我的……”的時候一般用“可……”,而不會用“且……”。總的來說,就是當說話者的話牽扯到要對領屬于自己的人或事進行描述時,就會不由自主地選擇“可……”來形容。這樣一種搭配習慣久而久之形成一種語言原則存在于人們的大腦中。
所以,“可”與“且”在淅川方言中語法功能大致相當,只有在個別語境中才會各司其職。
《廣雅·釋訓》里說:“都,凡也。”[6]意思是“統統”、“完全”。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都”作為這個意思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但是,“都”在淅川方言中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話的特殊含義和用法。
(1)“都”代表“偏偏,偏要,非要”的意思。例如:
我都要這件,其他哩都不要。
我都出去,你能給我咋辦。
他都不聽大人話,有啥辦法!
“都”這樣用時,要么表示一種很固執的語氣,要么表示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語氣。當說話者描述的是自己的時候就是一種固執強硬的語氣,當要描述的對象是別人的時候就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語氣。總之,“都”要表達的是一種要讓受話者感到無能為力的意思。
(2)“都”代表“就,就是,本來就是”的意思,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就”。例如:
我們都是按照你交待哩去做哩。
他們都是這個營里哩人。
我們老早都這樣想過了。
在日常交際中,說話者一般還會把“都”字加重語氣說出來,這樣既可以表達一種焦躁不耐煩的語氣,也可以是一種辯解時理直氣壯的語氣。
(3)“都”與“恁”相搭配,表示“竟然”的意思。例如:
這題都恁難做呀!
他都恁難纏啊!
我們上文已經說過,“恁”可以起到略微夸張語氣的作用,這里的“都”則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它們的搭配使整個句子具有了雙重語氣——意外和夸張,同時也加重了語氣表達的程度。
“精”在普通話中有“短小精悍”、“濃縮就是精華”這樣的短語,它在這些短語里形容的是體積較小的人或事。在淅川話中,“精”充分發揮了詞義的擴展與延伸。
首先,用“精”來形容體積小的事物或身形單薄的人。例如:
“看她瘦哩啊!胳膊精細精細哩。”(這里的“精細”不是普通話中的詞“精細”,而是一個詞組,意思是非常細)
“就蓋一層精薄薄兒哩紙可不行啊。”其實這里的“精”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普通話里的“很”的程度,像上面的“精細精細”,如果只是一般程度的瘦的時候,人們一般會用“細溜溜”或者“細哩很”來形容,只有瘦到一定的程度了人們才會說“精細”,此詞跟今蘭州話中“晞”字的意思相近。但“精”一般末尾重疊連用以加重語氣。
其次,用“精”來形容短小或者狹窄。例如:
“精低低兒哩個子,精短短兒哩頭發,精窄窄兒個處兒。”
在淅川方言中,“精”只能去修飾形容詞,不能與動詞搭配,而且可以和“精”搭配的形容詞并不多,只是限于少數詞內。如短、細、低、窄這些略帶消極意義的單音節形容詞,類似于“粗、壯、高大、飽滿、寬敞”是不能用“精”來形容的。而且目前也沒有發現有用“精”來修飾多音節形容詞的情況。并且“精”所修飾的形容詞一般都可以重疊,而且重疊的那個要兒化(例如“精細細兒”),或者是“精”與所修飾的中心詞一起重疊(例如“精細精細”)。
就“精”本身而言,它不是一個貶義詞,雖然它所修飾的詞字面意義也許不那么飽滿高大,但是一樣可以用來表示喜愛、尊重等積極的情感。普通話的“精”讓人立刻想起來的是“最好的”、“精華”這些有著積極意義的。一般用來去夸贊對方的詞語,淅川話補充擴展了“精”的表達內涵——在交際中如果人們使用了“精”這個程度副詞,表達的可以是友好的善意的情感,也可以是不如意甚至是厭惡之感。例如:
白看那個處兒精窄窄兒哩,住著可美。
夏天蓋個精薄薄兒哩被子都怪美氣。
看他精細細兒哩能干得動啥啊!
前邊兩個例子表達的是贊賞、滿意的感情,第三個例子則表示的是一種不滿、質疑、略帶反感的情感。
不同于前面我們所列舉的那些主要用來修飾形容詞的副詞,“埋”主要是作為一個否定副詞出現在淅川方言中的。
其一,“埋”與動詞、動詞性短語的搭配。例如:
埋哭 埋看 埋送 埋寫 埋去
“埋”在上面的例子里相當于“不要”,不過類似這樣的直接搭配一般顯得語氣略帶生硬,并含有命令的意味。當“埋”與這些動詞搭配時,末尾還可以加個“了”,就變成“埋”與動詞性短語的搭配,末尾是否有“了”對整體意思并沒有影響,但會使語氣稍加緩和,命令的意味也轉向勸誡的意味。
其二,“埋”與形容詞和形容詞性短語的搭配。例如:
埋急 埋一時沖動 埋三心二意
其三,“埋”與副詞的搭配。例如:
埋太(鋪張) 埋恁(費心)
其四,“埋”與“應”和“那兒”的固定搭配。
埋應聽(他的話) 埋應去 埋應亂花錢埋那兒天天亂跑 埋那兒亂吃東西 埋那
兒胡思亂想
其中,“埋應……”的語氣顯得很溫和,是不帶有強制性的忠告和勸誡,“埋那兒……”的語氣不如“埋應……”的語氣柔和,而且它們兩個所勸誡的事并不是現在所發生的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問題和以后會發生的問題。
在平常的運用中,“埋”一般用于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的勸誡,用于第一人稱時則有一定的限制。首先,用來轉述別人的話時。例如:
他跟我說讓我埋再去那一家店吃飯。
其次,用于自言自語或者向別人傾訴時,而且一般使用的是假設復句。例如:
以前我要是埋恁不專心,現在也不會成這樣。
淅川方言中的“埋”其實類似于南陽其他地區的“白”,它們在詞義和語法功能上沒有任何區別,“埋”可能是由于淅川地區的發音習慣,將同是雙唇音的[m]、[p]混淆。
以上就是我們所討論的,這些副詞有的還可以順著歷史尋找到它們過去的蹤跡,有的已經無從考。在普通話大范圍普及的情況下,方言中的一些詞的語音已經發生改變,有的特殊的詞語已經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模糊。而這些詞憑借它們在方言中根深蒂固的使用習慣被保留并且繼續大范圍地運用。它們的存在使日常生活的表達更加豐富生動。或許有時候你會有這樣的感覺:你有一個很強烈的感情想去表達,方言中有某個詞非常符合你的感受,但在普通話中你卻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去描述。整理方言中那些特殊的表達方式是一件復雜而又艱辛的事情,在普通話逐漸推廣以及新詞匯每時每刻大量涌現的情況下,方言因為它在一定范圍內的平易近人性和溝通性仍然在被人們廣泛使用,可是其中一些詞被人們慢慢遺忘乃至流失,所以記錄這些詞的任務也變得相當有意義。
[1]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續集[C]∥呂叔湘全集:第三卷.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31.
[2] 馮夢龍.蔣興哥重會珍珠衫[M]∥馮夢龍.喻世明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12.
[3]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4]曹雪芹.紅樓夢[M].周汝昌,校訂.鄭州:海燕出版社,2004:331.
[5]柳永.定風波[M]∥樂章集校注.薛瑞生,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119.
[6]徐復.廣雅詁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