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林,廖伯年,李曉玲,王大雪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四川 南充 637000)
陽和湯出自《外科全生集》,是中醫外科著名方劑之一。由熟地黃、白芥子、鹿角膠、肉桂、炮姜、麻黃、生甘草七味藥物組成。全方配伍精練,法度謹嚴,溫陽與補血并用,祛痰與通絡相伍,可使陽虛得補,營血得充,寒凝痰滯得除。運用本方可使一切陰寒痰濕凝結之癥得溫補托里通滯之功而消散,猶如陽光普照,陰霾四散,故有“陽和”之名,外科歷來運用本方主治一切陰疽[1-3]。臨床運用本方的病機為陽虛寒凝[4],只要緊緊抓住這一基本病機,可以廣泛運用它來治療臨床各科多種疑難病癥,而不為外科病癥所拘,且療效顯著,現舉驗案2 則如下:
王某某,女,61 歲,2010 年5 月20 日以腰臀部疼痛三月余就診。三月前病員無明顯誘因出現腰臀部疼痛,行走則疼痛明顯加劇,受涼及陰雨天氣則病勢亦有所加重。行腰椎及骨盆攝片后診斷為:骨質疏松癥,經用中西藥、針灸、物理治療后病情緩解不明顯。
癥見腰臀部疼痛,行走艱難,面色晄白,叩之不痛反舒,小便清長,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脈沉細而緊。證屬陽虛寒凝,經脈失養。擬以溫陽散寒,填精養血柔經,運用陽和湯化裁治療。
處方:鹿角膠(烊化)10g、干姜10g、白芥子6g、肉桂5g、炙麻絨15g、炙甘草10g、雞血藤30g、威靈仙各30g、熟地20g、杜仲30g、淫羊霍30g、黃芪30g。
上方每日1 劑,水煎服,連續服藥10 劑,病情較前明顯緩解,行走疼痛程度明顯減輕,活動漸趨自如。續服上方30 劑,病情恢復尚可,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患肢活動自如。此后,以此方時而鞏固治療,至今未再復發。
討論:此病例屬于中醫“痹病”范疇,證屬虛痹。主要是由于腎精虧虛,陽氣不足,經脈失于濡養所致。
腎精不足,不能濡養經脈筋骨,陽氣虧虛,不能溫煦經脈筋骨,故出現不榮則痛。陽氣不足則陰寒內勝,寒則血凝氣滯,且脈絡痙攣,使氣血運行不利和陽氣不能布達的程度進一步加重,故痛勢加劇,正如《素問·舉痛論》謂:“經絡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5]。陽和湯補精養血,溫養陽氣,加用威靈仙、雞血藤活血化瘀以增強止痛;加用杜仲、淫羊霍增強溫補腎陽功效;易麻黃為麻絨,且加重劑量,取其能宣通陽氣而無發汗之弊端;全方運用能補精血養陽氣,散寒通滯。精血充則能濡養經脈筋骨,榮則不痛矣;陽氣足則溫經散寒,氣血流通,通則不痛矣,誠如張秉成《成方便讀》所云:“非有形精血之屬難收速效,無溫中散寒之品不能直入其地,以成其功”[6]。
楊某某,男,20 歲,學生。2009 年10 月20 日因“盜汗6 月余,加重1 周”前來就診。6 月前,病員因外感服用解表藥,表雖解卻出現盜汗,病初隔日1次,勞累后盜汗次數有所增加,服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當歸六黃湯、玉屏風散若干無效,且有愈治病情愈重之勢。近1 周來,盜汗次數增加及盜汗程度明顯加重,發展至每晚汗出濕衣,滲及被褥,汗后全身發涼,白天精神欠佳,困倦乏力嗜臥,上課無法集中精力,心甚惶恐。
詢知素無大病,唯長期較常人怕冷,易疲倦,易外感。觀其清瘦而目暗,神情倦怠;舌淡苔薄黃,脈沉細。脈癥合參,證屬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選用陽和湯化裁治療。
處方:鹿角膠(烊化)10g、熟地20g、炙麻黃6g、炮姜10g、肉桂6 g、白芥子6g、黃芪30g、黨參30g、炙甘草10g。
上方服藥4 劑,盜汗減輕,精神好轉。續服原方治療15 劑,盜汗停止,精神轉佳,已基本能正常學習。隨后將此方制成丸劑,長期服用以鞏固療效。隨訪1 年未復發。
討論:驗之臨床,盜汗多屬陰虛,然而也不乏陽虛者。如張景岳在《景岳全書·汗證》中云:“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7]。病員平素陽氣虧虛,長期外感使用發表之藥,汗出則氣隨液耗,使表衛更虛、腠開汗泄癥狀加重。如《張氏醫通》云:“盜汗…人脈虛弱微,是衛虛不能鼓其脈氣于外,所以不能約支津液。當衛氣行陰,目螟之時,血氣無以固其表,腠理開則汗。醒則行陽之氣復散于表,則汗止矣”[8-11]。陽和湯溫養陽氣,驅寒凝而布陽和,陽氣得補則衛外得固,加用黃芪、黨參加強益氣固表的功效。此方沒有一味止汗藥物,主要是針對“陽虛”這一基本病機進行治療,陽氣復則衛氣強,衛氣強則腠理密而表自固,不用止汗藥而汗自止矣。較之單純使用止汗藥物來止汗,更能從根本上糾正這一病理機制,取得良好效果,更能深刻體現辨證論治這一中醫治療原則的優勢。
中醫治病強調辨證論治,只要證同,無論何病何癥,無論表現形式何等復雜,都可用同一方來進行治療[12,13]。陽和湯由于其組方精當,在臨床醫家的不斷實踐中,其治療范圍不斷被擴大,已非外科陰疽專用。只要存在精血虧虛、陽氣不足、陰寒凝結、寒痰瘀滯的臨床證候,均可運用本方加減來進行治療,且能收到良好效果,這便是異病同治在臨床上的具體體現。
[1] 徐連登.加味陽和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45 例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1,31(9):873 -874
[2] 譚學君.陽和湯臨床驗案兩則[J].浙江中醫雜志,2011,46(4):286 -287
[3] 王松濤.陽和湯臨證驗案3 則[J].山西中醫,2011,27(6):36-37
[4] 鄭海偉,孫玉燕.加味陽和湯治療椎間盤源性下腰痛67 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1,19(7):42
[5] 潘德孚.我今妙用陽和湯[J].中華養生保健,2010,(4):53 -54
[6] 張 寧.陽和湯加味治療三叉神經痛20 例[J].新中醫,2000,25(10):43 -44
[7] 許嗣立.陽虛盜汗從脾虛論治芻議[J].四川中醫,2008,26(3):32 -33
[8] 李曉輝.汗出異常與衛氣關系之淺析[J].陜西中醫,2007,28(8):1085 -1086
[9] 韓先知.汗證辨析三則[J].湖南中醫雜志,1996,12(3):39 -40
[10] 胡隨瑜,潘其民,王勇華,等.中醫肝病常見證型的植物神經功能狀態研究[J].湖南中醫雜志,1996,12(1):11 -13
[11] 邱志濟,朱建平,馬璇卿.朱良春雜病廉驗特色發揮[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4.67
[12] 劉亞光.從肺論治舉隅[J].川北醫學院學報,1984(2):66 -67
[13]黃致君.發揚中醫學的新思路─再讀《中醫康復學》[J].川北醫學院學報,1994,9(4):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