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悅,韓俊江
(東北師范大學 商學院,長春 130000)
公眾參與是指公民或單位不通過國家代表機關直接參與處理社會公共事務,是實現依法治國、依法治市,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基礎。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這一論斷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人民性、民主性和法制性,闡述了公眾參與公共行政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個重要方面。
居民參與社區建設已經是學術界的共識,研究者普遍認為公眾不僅是城市建設管理的被動者,而且自始至終是城市管理權力行使的主動者,進而相應地公眾參與制度成為現代城市建設和管理理論的熱門話題[1]。黃立營認為:目前現狀是城市社區居民彼此之間存在嚴重的疏離感,部分居民對社區共同事業和利益十分淡漠。并且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主要是由政府推動所造就的,這就使得城市社區的居民參與仍是以被動參與為主,居民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2]。調研中發現,公眾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公眾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積極性不高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參與的頻率低。調研顯示:經常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只有10.0%;31.7%選擇有時參加,選擇很少、極少和從不參與的高達58.3%;二是被動參與或者表面參與。社區成員對于參與的理解僅僅限于參加與到場,并沒有把自己擺在決策者、組織者和創造者的主體位置。調查結果顯示:58.3%的居民選擇做觀眾,選擇做局外人的有24.5%,7.9%選擇表演者;只有5.0%、4.3%的居民選擇做組織者和提出意見者。
調查中發現在選擇經常和有時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成員中,存在著老、少兩個年齡段的群體參與率較高,分別站調研人數的70.7%、17.2%,而中青年參與者較少,只占12.1%,出現明顯的群體構成不平衡現象。以往的社區文化活動的調查中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3][4],社區文化建設居民參與熱情不高有多方面原因:
1.2.1 城市社區生活的現實和傳統思想的影響
L.沃思在其《作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1938)一文中提到,人與人在城市中的交往是具有“匿名性”和“職業上的分離”的。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使生活壓力驟增,而城市人更樂意保持這種匿名性,不愿意發展鄰里交往關系。另外,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城市一直是以“單位”為基本群體性社會結構,“單位人”具有依附性的人格特征,單位組織、成員被動參與一直是單位管理傳統。這種習慣性的管理路徑在目前的社區建設中仍然存在,社區成員沒有改變這種不愿意主動參與和過分依賴的習慣,也沒有形成現代“社區人”自立、自主、平等的性格。
1.2.2 居民參與機制不健全和“官本位”文化的影響
為保證社區文化建設的合理性、科學性,符合社區居民的需求、保證居民參與的主動性,真正的社區文化在建設和實施中都應該是社區居民間相互協商、對話的過程。然而,目前的社區文化建設現實是:“官本位”思想嚴重,居委會雖然是居民自治組織,但大多居委會仍然疲于完成街道指令。作為政府權利機構在基層工作延伸的居委會指導下的社區文化活動建設存在“專家思想”和“長官意志”。調研中發現,大多社區都是按照街道每年下派的社區文化建設安排完成工作,而這些安排都是政府管理者的自行設計,當然也有社區會聘請文化建設方面的專家出謀劃策,但所有的過程惟獨缺少居民參與自我建設。以政府和專家為主導的社區文化建設往往會忽略社區居民參與,這也使社區文化建設失去社會實際性。社區文化建設不能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元需要,造成部分群體不參與,也容易使社區文化建設成為“政績”工程,由此,城市文化建設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產生公眾參與的逆反心理。
絕大多數的社區都缺乏科學系統的文化管理制度。經調查表明,社區內現有的社區文化制度幾乎都是來自街道等上級文件的翻版,針對自身社區現狀所設立的社區文化制度幾乎沒有。上級的制度文件都沒有明確具體實施辦法,也沒有社區文化建設的科學評估體系,操作起來缺乏標準,只能通過社區文化管理者的自身感覺來設計,結果往往會導致社區文化建設的隨意性增多,沒有統一的辦事標準,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更加容易導致社區文化管理缺乏公正性,從而滋生腐敗[5]。因此,從社區文化整體的發展目標出發,制定出各種指標、規則等規范,才能使社區文化建設更加和諧有序的進行,也才能使社區文化建設一步步走上科學化軌道。其次,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缺少公眾參與的程序性制度。公眾參與的程序性制度是指公眾參與社區文化建設所必須遵循的操作規則和具體規則,涉及參與主體、參與范圍、參與方式以及參與步驟等要素,是保證公眾參與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能夠實施和操作的一套運行程序。但由于目前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內容的局限性(如社區文化建設習慣性地將視角集中在舉辦社區文化活動方面),導致人們對社區文化參與的理解僅僅限于活動過程中的參與,幾乎很少考慮對社區文化建設各個環節所進行的主體性參與。
1.4.1 居民缺少獲取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信息渠道
調研中顯示大多數居民表示不能參加活動的原因是沒有通知,占被調查人數的54.1%,即沒有人通知什么時間、地點舉辦什么類型的文化活動。社區居委會訪談中問及“社區文化活動的舉辦如何通知居民”時,大多居委會選擇通過社區信息欄,具體有沒有居民看到信息欄他們表示沒有關注。而經常參加社區活動的居民訪談中,他們表示大多通過熟人互相告知獲取信息。由此可見,社區文化建設的信息渠道不暢通是居民未能參與的主要原因之一。
1.4.2 社區居民參與社會文化建設的環節過少
社區文化建設應該包括“社區文化建社目標——調研——具體文化設計——文化建設實施—文化建設評估”等環節。調研中發現,目前社區文化建設還很不規范,在很多城市的社區文化建設中,都只注重舉辦社區活動。這樣一來就不難理解為:舉辦文體活動就是社區文化,多舉辦文體活動就相當于建設社區文化,具體其他環節和內容很少思考,更不用說關注居民參與這些環節了。
1.4.3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角色錯位
社區文化組織模式中最大的動力來源就是社區政府,整個組織模式中的主干又是政府與社區間的文化互動[6]。在這種組織模式中,社區文化是建立在行政社區的基礎上,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而存在。在政府主導模式中,無論是從思路,還是從步驟、內容、形式上都帶有濃郁的行政色彩。這樣,我們真正的社區文化主體——社區成員則處在被動、被教育的地位,無法顯現真正的自主力量,參與度也不足,這就導致了社區文化的內涵和特色不夠突出。雖然政府意識到社區開展文化活動的目的就是要滿足社區成員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城市社區文化的實效卻遠遠達不到這一目的。
目前,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思路倡導“以人為本”。目的就是要從居民的實際需要出發來滿足不同層次的居民[7]。“以人為本”的實現應該以公民的參與為前提,“參與”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上世紀40年代末期,50-60年代逐漸發展成具有實踐意義的“參與”式方式,強調的是尊重差異,平等協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是指社區居民本著公共精神參與社區事務,從而推動社區發展和社區居民自身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從兩個方面實現:
2.1.1 應當允許社區居民進入社區建設各環節
城市社區管理者需要轉變傳統觀念,允許社區居民融入社區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應當充分聽取社區成員的意見、建議、要求、需要。并使他們真正成為社區的主任,賦予他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權利。讓社區居民了解參與并學會參與不失為一場思維方式的革命。
2.1.2 增強社區居民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責任感
在強調參與社區居民文化建設的同時,還應該強調社區成員應具備作為社區主人的責任感和公益性。并且要在整個參與過程中盡可能的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社區的組織者和建設者。
2.3.1 完善社區文化建設制度
社區文化管理制度本身也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內容之一,它應該包括社區文化管理協調制度、社區文化管理決策制度、社區文化管理崗位責任制度以及社區文化管理考核監督制度等內容在內的管理系統,只有系統的管理制度才便于執行,否則容易產生制度沖突。
2.3.2 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的程序性制度和法律保障
一直以來,社區文化管理體制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政府從“無限權力”、“無限責任”向“有限權力”、“有限責任”轉變,政府職能轉變過程又是解決以往文化管理體制創新主體“越位”和“缺位”的過程。通過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切實保障社區文化資源的投入增加,完善法律體系、維護社區文化活動正常秩序;制定并完善社區文化事業政策,激勵創新行為并促進創新行為的協同。為保障公眾參與城市社區文化過程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政府應當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積累方法、經驗,積極探索,從而建立程序性制度和法律保障。
2.3.1 更加科學和人性的邀請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
信息渠道不暢是社區居民參與文化建設的障礙因素之一,可以通過社區工作中一些專業動員參與的方法,如給社區居民寫信、打電話或登門拜訪等方式進行宣傳。可以通過大眾傳媒如建立社區網站、展板和廣告宣傳、招貼海報以及小區廣播或者流動宣傳車等進行宣傳和動員。當然也可以通過召開居民代表會議,選擇家庭代表或樓道代表的方式改變過去居民參與環節薄弱問題。另外,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聽取意見和建議,以獲取社區居民的對文化建設的需求。
2.3.2 通過構建互助合作的參與方式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決策和過程的介入旨在打破原有的建設思路,由社區生活的主體如當地居民、居委會以及轄區內的文化機構共同協商,針對社區文化資源的利用和建設、社區文化管理的相關內容以及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評估等問題進行討論,形成由社區主體參與決策并做出選擇的高度介入社區協商和管理形式,因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身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和需求,也只有通過溝通和交流才能實現共識;以往“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這一傳統的、單一的行政化和單位化的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導的社區文化建設模式很難適應現代較為復雜的混居社區類型以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構建的新型社區文化建設目標。因此社區文化建設應該從自上而下的“被動參與”向互助式、參與式的現代文化建設模式轉變。社區文化建設中可以運用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工作方法,在現有社區文化制度滯后的情況下,另辟蹊徑,通過動員資源協助社區創設各類有社區居民參與的社區文化組織和機構。
[1]王江.城市社區建設中的公眾參與程序問題思考[J].管理在線,2006(11):96-98.
[2]黃立營.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選擇[J].煤炭高等教育,2004(11):102-103.
[3]葉育登.關于溫州社區文化建設的考察[J].溫州大學學報,2003(12):17.
[4]張衛.可持續發展富有區域特色的社區文化[J].學淘,2003(5):85.
[5]牟紅紅.論城市和諧社區文化的理念及新機制的建設[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7(10):43.
[6]張玉枝.轉型中的社區發展:政府與社會分析視角[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243.
[7]周堡壘,陳君.關于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思考[J].合肥業大學學報,2003(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