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嘯瓊
(安徽新華學院 商學院,合肥 230001)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外商在華投資發展迅速,為提升我國的經濟運行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有利于我國各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推動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在“十二五”期間,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特別是世界大型跨國公司來安徽投資,是帶動安徽經濟全局發展的關鍵環節,應當引起關注。
改革開放以來,安徽利用外資發展很快,大體上經歷了3個階段:①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80年代末。這時期安徽利用外資還處于萌芽階段,中外合資企業以輕工業項目居多、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經濟技術合作水平與安徽的經濟技術能力不適應。②從1992年至1999年。隨著安徽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強,安徽引進外資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幾乎一年一個突破。③從1999年至今。1999年后,安徽開始調整引資政策,對外資提出了質量要求,并采取了擴大開放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外資逐步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由于安徽堅持開放發展,努力優化投資環境,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特別是大力推進皖江示范區建設,為外資進入搭建了很好的平臺。2005年后,安徽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取得了大幅度增長。當前,安徽區位、資源、產業等綜合優勢日益凸顯,對外商投資吸引力進一步增強[1]。2011年安徽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6.3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32.2%,發展態勢良好。

圖1 1990-2011年安徽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單位:萬美元)

表1 2001-2010年安徽外商企業投資額與注冊資本統計表(單位:萬美元)
世界大型跨國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是國際先進生產力發展的代表、國際生產要素流動的主載體,也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世界知名的大型跨國公司基本上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進入安徽的,截至2012年6月,累計有60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在皖設立了78家企業。外商投資領域從過去一般性加工工業擴展到先進制造業、基礎設施、服務業等多個行業,香港東亞銀行2008年進入安徽,標志著安徽金融業利用外資取得零突破。外商以并購方式和從沿海轉移方式投資安徽不斷增多,其中聯合利華整體從上海搬遷至安徽就是典型代表。這些跨國公司帶來了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為安徽經濟發展提供了建設資金,加速了省內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檔次,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目前,投資于安徽的一些大型跨國公司的產品,如日立挖掘機、ABB變壓器、金隆電解銅、安徽佳通輪胎等,市場占有率都很高。2011年安徽共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63項,引入6家世界500強企業,其中包括韓國三星、日本富士通株式會社、三菱電機、加拿大瑪格納、美國3M和法國米其林。
2010年在安徽的2546個外商投資企業中,涉及第一產業的為68個,占全部外商投資企業的3%,所占比重很小;第三產業為628個,占比25%,比重也較小;第二產業為1850個,占比73%(見圖2)。就第二產業來說,外商企業的投資項目也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資源開發型項目、傳統產業項目和能源交通等領域,終端產品項目較少,對主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貢獻度較低。這種產業結構比重不均的情況不利于安徽從整體上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

圖2 2010年在皖外商投資企業產業分布圖
雖然從總體來說,安徽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額近年來增長速度很快,但是外商企業在全省各地區間分布不均勻,它們主要集中在蕪湖和合肥地區(見圖3),外資對其他城市如安慶、蚌埠、阜陽、淮南、淮北等,投資力度相對較小。500強的地區分布與外商直接投資在安徽的地區分布相似,不平衡的外資分布加大了各地區利用外資的差距。

圖3 2010年安徽各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額(單位:萬美元)

圖4 安徽與全國平均外商企業投資金額比較(單位:億美元)
截至2010年底,根據外商投資企業年底注冊登記情況統計,全國引進的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為27059億美元,但同年,安徽引進的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為303億美元,僅相當于全國總數的1/89。圖4中將2010年安徽與全國平均外商投資企業投資額進行了對比。可以看出,安徽的外商投資規模與全國外商投資規模保持基本一致的增長態勢,安徽的外資量雖然在總體上不斷增加,但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和上海、江蘇等省市相比,差距較大(如圖5)。安徽外商投資規模小于全國外商投資平均規模,在2001年底,全國平均每個省市吸引外商投資282億美元,安徽為92億美元,與全國平均值的差額為190億美元。到了2010年底,全國平均每個省市外商投資額為872億美元,而安徽只有303億美元,與全國平均值的差額為569億美元。經過10年的發展,安徽與全國的差距反而進一步拉大了,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對未來安徽引資趨勢的擔憂。

圖5 2010年安徽與部分先進省市吸引外商投資情況比較(單位:億美元)
目前來皖投資的外商企業中,香港的數量最多,占了37.2%(見表2),其次為臺灣、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而其他歐洲科技發達國家的企業數量較少。安徽引進的外資一直多為東南亞和港臺地區的中小資本,對引進歐美大型外商企業不夠重視,相應的基礎性準備也不足。東南亞、港臺地區的中小企業大都為國際大企業配套加工,缺乏系統產業鏈和自主技術研發創新能力,有明顯的自身局限性。這種引進外資的方式限制了安徽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水平[2]。

表2 外商投資企業在安徽的投資國別地區分布(2010年)
3.1.1 外資政策和管理體系不完善
外商企業發展的微觀環境不理想是影響企業積極性、阻礙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安徽清理了一批不利于外資發展的法規和制度,但仍存在一些不適應、不配套的政策和條例,行政管理壁壘仍比較嚴重,行政審批環節多,行為不盡規范,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由于對引進外資的政策協調力度不夠,一些地區和企業在引資過程中,為了追求規模,盲目引進一些技術檔次低和重復建設的項目,造成不少外資項目投入周期長、營運效果差。有的地方只重視引進資金,忽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引進,辦起來的外資企業技術吸收和技術創新能力差。
3.1.2 跨國公司投資的人文環境相對落后
人文環境是指跨國公司投資所特別要求的當地人文觀念、科技應用消化創新能力和勞動力素質。從總體上看,安徽的現代商業文化觀念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著一定差距。由于安徽歷史上長期封閉,小農經濟以及傳統計劃經濟的文化觀念頑固,這些思想觀念上的障礙制約了安徽引進外資的進程,阻礙了安徽對外開放和發展現代市場經濟的步伐,也造成了嚴重的人力資源流失。
3.2.1 產業結構不明晰
安徽在吸引外資方面還存在產業導向不明確的問題,外資產業集中化程度不高,重點區域和重點產業不突出,對增強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實力的貢獻率低。安徽沒有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關系,相應的管理機制也不健全,缺乏能為外資企業配套的技術鏈和產業鏈,部分外資項目甚至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相悖。產業結構不明晰不利于調動外商連續投資的積極性。
3.2.2 其他區際競爭的擠壓威脅
目前,跨國公司正將在華投資地點集中,特別是一些生產型跨國公司將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作為其主要生產基地。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一方面,東部和沿海地區吸引外資條件要明顯好于安徽,這些地區經濟規模大、產業集聚度高,能夠帶動當地產業,促進經濟發展。與它們相比,安徽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在總量、質量、檔次上,差距都十分明顯;另一方面,中部地區的省會城市如武漢等和其他一些工業城市的投資環境也優于安徽,安徽受到來自沿海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雙重擠壓威脅[3]。
4.1.1 構建“引進來、走出去”的融入機制
“引進來、走出去”是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增強招商力度的必然要求。為此,安徽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的有效工作機制,同時積極加強與泛珠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甚至是中西部地區的聯系,廣開渠道,大力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資本。二是完善招商工作機制,組建產業招商小分隊,通過專業的隊伍和充分的準備,提高招商的有效性。注重吸引北美、歐盟等科技發達地區的投資,積極爭取世界500強來安徽投資或設立業務機構,形成大跨度、寬領域的合作空間。三是爭取跨國公司在安徽建立生產制造中心、跨國采購中心、研究開發中心、服務中心和地區營運中心,全面提升產業檔次。
4.1.2 營造個性化的人文環境
為改善跨國公司投資的人文環境,創造良好的個性化氛圍,首先,安徽應普及創新文化觀念,在公眾中開展經濟全球化和現代社會法制知識教育,克服小農經濟和傳統計劃經濟意識。其次,創造有利于科技發展與人才成長的學術環境。改善合肥、蕪湖、蚌埠等幾個城市的科技環境,讓它們形成帶頭作用,推進人才政策機制改革,培養吸引跨國公司的人才隊伍,把科研機構與高校作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體,使之成為安徽引進外資的牽引力量之一。再次,強化現代市場經濟觀念,營造富有個性化和時代性的現代商業文化氛圍,使外商易于融入安徽的人文環境[4]。
4.2.1 利用產業集群吸引外資
集群發展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源泉。作為一個不發達省區,安徽需要在省內各地發展和開放不平衡的基礎上,遵循差異性和不平衡性的經濟發展客觀規律,有重點、有層次地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根據現有產業的比較優勢,結合資源特色,通過選擇某一個產業作為優勢產業,帶動產業群里其他行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構建區域合作與協調的制度,推行區域管理體制創新,制定城市聯合發展規劃。如建立沿江城市帶、沿津浦路城市帶的城市間經濟合作機制,發揮城市凝聚力和區域輻射力,鼓勵企業跨行政區流動,通過經濟合作機制創新,推動跨城市間的資源整合和規模經營。另一方面,在工業基礎較好、文化技術人才較集中的合肥、蕪湖等城市,應以開發區為依托,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生態建設、新能源等高技術為主的產業,以點帶面,推動省內各主要行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升級。同時,引導外資投向省內旅游經濟區,以黃山、九華山所在的皖南地區為中心,加大對旅游服務業的投入。
4.2.2 改善跨國公司投資的產業結構
2011年安徽經濟結構中,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9.4:45.1:35.5,安徽已經是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中省份,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日益顯著。安徽應根據實際,以電子信息產業、自動化、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大力發展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重點扶植冶煉業、現代機電制造業、農產品深加工,通過高新技術增強第二產業的競爭力。同時,鼓勵跨國公司將投資更多地流向薄弱的第三產業部門,加大服務業利用外資的力度,實現第三產業吸引外資的跨越式發展,擴大金融、教育、科研、醫療、電信及法律服務等服務行業開放的數量和范圍,提高安徽經濟產業層次。
4.2.3 以優惠的條件鼓勵外商直接投資于農業
安徽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具有很大的活力和優勢,但由于投資不足,安徽農業技術落后,基礎設施差,缺乏創匯能力。為吸引外商投資于農業,安徽應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將信息技術導入現代農業建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發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鼓勵開發農業應用軟件和其他農業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通過發展具有優勢和特色的農業,提高產品檔次,增加出口創匯,讓安徽的農業現代化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
[1]鮑亮亮.來皖投資世界500強企業達60家[N].安徽日報,2012-06-10.
[2]榮兆梓,等.投資安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69-70.
[3]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1)[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52-60.
[4]童懷偉.MBA論叢:第一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61-75.
[5]安徽省統計局.安徽省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2-02-23].http://www.ahtjj.gov.cn/news/open.asp?id=3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