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謝旭人(財政部部長):
為國理財 為民服務 開創財政發展改革新局面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財政工作將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財政工作的各項要求,堅持統籌兼顧、量力而行、積極穩妥、科學管理的原則,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民主理財,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財稅改革,著力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加強財政科學管理,著力提高財政管理績效;強化干部隊伍建設,著力提高財政干部綜合素質。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作出新的貢獻。
財政部門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和踐行為國理財、為民服務的財政工作宗旨,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處理好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努力使財政調控能力明顯增強,財政收支結構進一步優化,財稅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顯著提高,有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此,將突出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平穩較快發展。二是堅持不斷改善民生,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三是堅持改革創新,完善財稅體制機制。四是堅持科學管理,不斷提升財政管理績效。
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漸進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嚴控定價權
按照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確立達標金融企業必須具備的硬約束條件,不達標企業就是約束程度不夠。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對于軟約束的金融機構或“病號型”、“重病型”機構,暫時還不能給予過大的定價權,否則還是缺乏自我約束,會出現高息攬儲等問題。要有實現正當公平的競爭主體,既包括銀行,也包括客戶等市場競爭者。在選擇具備正當公平競爭能力的市場主體時,還要審視其是否還有未消化的歷史包袱和未暴露的表外包袱。如果還有若干歷史問題沒有消化,這些機構的定價行為就可能有違真正的公平競爭,需要被排除在選擇范圍之外。總體而言,利率市場化改革應整體推進,在放開存貸款利率的同時,其他一系列上、下游產品和替代產品的定價權也應同時交由市場決定。
周文重(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亞洲中小企業面臨困難需全球合作解決
亞洲中小企業歷來具有勞動力和市場雙重優勢,是亞洲各經濟體多年來保持快速發展的驅動力之一,也是發達國家日益看重的重要市場。受到當前全球經濟大環境影響,亞洲中小企業面臨著比以往更多的困難。因此,尋求更加廣泛的全球合作機遇,已經成為亞洲各國政府和企業界共同關心的重要課題。
李金華(全國政協副主席):
上海市徐匯區歷來是上海市的普法先進區,對推進和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進行了有益探索,在普法工作開展方面形成了一些經驗做法,所形成的工作機制在基層國家機關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改革中的困難須通過進一步改革來解決
改革當中出現的種種困難和矛盾,必須通過進一步的改革來解決。當前,小微企業要加強管理、注重創新、穩健發展,大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水平;金融領域要加快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放寬準入門檻,提高市場的開放程度和競爭程度;政府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積極向小微企業提供咨詢指導和信息服務,進一步完善支撐體系,為小微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環境。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要堅定信心,在應對困難和解決問題上形成合力,推動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郭寧林(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
土地政策應向綠色開發傾斜
我國現在已經在推動一系列的獎勵政策,鼓勵綠色經濟的發展。政府還應該在土地政策上向綠色開放傾斜,并給予相應的補助。鑒于我國缺乏綠色建材的現狀,住建部也在近期開始了綠色建材評價標準的研究工作。
中國中產階級將走上社會前臺
中國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在中國發展進程中是一個重大指標,其將引起的社會變革除“中產階級將走上社會前臺”外,還包括中國發展結構、經濟結構、人力結構、管理結構將出現重大轉折,分別表現為內需拉動將成為主導動力、創新產業必然邁上新臺階、由體能向智能的轉換加速、實現智慧城市與幸福城市。據初步測算,到2030年前后,中國將形成一個有一定規模且比較穩定的社會中產階級,這將為中國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王一鳴(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經濟轉型的關鍵在于推進改革
轉型的關鍵還在于推進改革,改革的目標應該是更加開放、更加自由、更加富有競爭性的市場經濟模式。其中重要的環節,就是政府職能的轉換。現在政府推動的模式,雖然有積極的方面,也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政府定項目,政府間過度的競爭,依靠大規模投資,而不是依靠研發創新來驅動、不必要的補貼等等。當前的這種形勢,為推進改革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時間窗口,因為中國面臨很多約束的強化,而且十八大召開以后,一定會更大力度推進改革。
許小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及金融學教授):
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不在政策而在于制度
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就不在政策,而在于制度。為了實現這個增長模式的轉換,必須推進全面的制度改革。隨著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日益強化,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已經形成,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團會阻礙制度方面的變革。同時,發生“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法治,如果發展中國家能夠在法治上取得突破,它就可以依托市場經濟來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張茉楠(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
去產能化和制造業升級是中國的兩道坎
產能過剩和制造業升級是所有制造業大國都邁不過去的一個 “坎兒”。更為重要的是,重工業化的產業背景將延長中國制造產能過剩的存續時間。目前,中國制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產能閑置,35.5%的制造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僅鋼鐵、水泥、汽車、紡織等傳統產業,就連風電設備、多晶硅等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因此“去產能化”要比“去庫存化”要艱難得多。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更大的一個挑戰,全球“供給替代”的新趨勢正在逐漸削弱中國傳統比較優勢,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以及次新興發展中國家低成本制造的競爭使得中國制造正在面臨“前堵后追”的雙重夾擊。從中國自身內部條件看,中國制造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增速下滑,需求疲軟,成本上升、利潤縮水”這樣的困境,更要面對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