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財政監督檢查局
對國儲庫財務管理問題的反思
■湖南省郴州市財政監督檢查局
為監督檢查財政補貼資金的使用情況,促進國儲庫安全有效運營,確保區域糧食安全,2012年4月至7月,湖南省郴州市財政監督檢查局對該市某國儲庫2009年至2011年的財政收支和財務會計管理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
郴州市某國儲庫屬于地方國有改制糧食企業,是儲備糧食費息財政補貼對象。該庫成立于1997年6月18日,注冊資金150萬元。現有職工10名,均為聘用制。主營業務是中、省、市儲備糧的收購、調撥、儲備、銷售和大米加工(限于分支機構經營)。企業現有庫區 4萬平方米,倉儲容量2萬噸。2012年3月底實際庫存糧食17190噸。從近幾年的財務報表數據看,該國儲庫為微利經營。
檢查發現,該國儲庫財務管理混亂,存在嚴重違紀違規行為:
2009年至2011年,共虛開收糧數額150.44萬公斤,其中:省級儲備糧33.79萬公斤,市級靜態儲備糧24.78萬公斤,市級調節儲備糧91.87萬公斤,套取各項財政補貼資金33.81萬元。
2011年在某糧食收購點收糧期間,開具自制購糧憑證總額498.05萬元,換成稅務收購發票時,將總價提高至513.62萬元,套取資金15.57萬元,形成“小金庫”。
在該國儲庫的聘用人員中,袁某和段某同時獨立開展糧食經營業務。2011年3月該國儲庫出資79萬元收回袁某的米廠承包經營權及收購袁某等人的舊廠房。隨后以116.5萬元將經營權轉包給段某。段某直接支付袁某79萬元,余款37.5萬元從2012年起分15年支付該國儲庫,每年2.5萬元。該國儲庫所回購的舊廠房未經評估,也未經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審定批準,且該項資產活動并未在單位會計賬簿中記載反映,形成賬外資產。
2011年共向5家客戶賒銷糧食401.53萬公斤。其中向3家客戶賒銷2008年舊糧72.97萬公斤,均進價1.94元/公斤,均售價2.46元/公斤,糧食及時托運出庫。向段某、袁某(該國儲庫的聘用人員)兩家客戶賒銷新糧,數量分別為318.48萬公斤、10.08萬公斤,均進價分別為 2.279元/公斤、2.22元/公斤,均售價分別為2.3078元/公斤、2.2785元/公斤,糧食未清倉出庫。
段某、袁某賒銷新糧的行為,違反了國家儲備糧輪換的有關要求,按同期財政下達的指導價格2.6元/公斤計算,減少企業利潤96.28萬元,而且因賒銷糧未出庫,占用糧食儲備空間,影響糧食儲備量,企業還要承擔多余的貸款利息和保管費用等。
一是財政補貼收入不按財政實際撥付數入賬,而是根據發生的費用加微利的方法計提收入。2011年少計提補貼收入103.91萬元。對收購費用也不是按實際費用記入存貨成本,而是按貸款的收購費用標準0.05元/公斤計提收購費用列入成本。二是違反有關規定,大量使用現金支付收糧款。2011年共以現金支付收糧款1207.95萬元。三是存貨管理混亂,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核算每一倉庫的購銷存情況。2011年全年未對存貨盤點。四是總賬、明細賬賬賬不符,原始憑證不完整,2010年缺現金日記賬等。
上述一系列嚴重違紀違規行為,存在于購、銷、調、存各個業務環節,財務管理的各個方面,其產生的原因耐人深思。
這是企業之所以出現各種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該國儲庫經管主要人員的履歷看,主任和副主任及主要業務人員均具有多年的商業或糧食經管經驗,應有利于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發展。但是,如果缺乏必需的道德和責任約束,缺乏必需的外部監管,他們往往更熟悉并利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漏洞,給國有資產和企業經營帶來更為重大的損失。
改制后的國有糧食企業,成為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經營主體。糧食行政主管部門于是放松了對企業的監管,任其放任自流。該國儲庫的行政主管部門甚至從2008年起,長期占用企業小汽車,并在該企業報賬車輛費用、招待費用36.35萬元。這種擠占資產、攤派費用的行為,難免會削弱監管力度。
按照現行的法律法規及各項管理制度、辦法,對該國儲庫具有監管職能的部門涉及多家,如財政、審計、國資、農發行等。但從監管結果看,各項外部監管只是觸及表皮、流于形式,疏于實質性監管。
為加強企業的經營管理,促進國儲庫業務經營的正常開展,確保區域糧食安全和國家財產利益安全,筆者給出的對策和建議是:糧食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職能必須歸位,外部監管職能部門的監督管理必須到位。
一是要加強對聘用人員的監督管理,首先把好聘用人員的入門關。建議采取公開招聘方式,把那些政治素質好、道德水平高、政策執行力強、富有職業責任感、懂經營會管理的人才招募到國儲庫的工作崗位特別是領導崗位上來。同時,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獎懲制度和風險防控機制,既要充分調動企業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又要防范和化解經營管理的風險。二是加強政策指導和業務指導,全程參與并對糧食購、銷、調、存的業務監督。三是幫助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明確劃分相關人員的職責權限,實現業務授權、辦理、檢查和審核相互分離、相互監督,形成相互制衡機制。通過內控制度的建立健全,促進企業將日常行為納入程序化、規范化管理。四是實行內部審計制度。除對企業年度財務收支、經濟效益、經濟責任等進行審計外,還要對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工作進行評價,對企業內控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隱患,督促企業及時修正和改進,不斷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

一是農發行等金融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糧食收購資金、糧食補貼資金的管理要求,全程參與和監督糧食資金的使用和占用情況,確保資金的專款專用。二是財政部門補貼資金的發放,必須嚴格審查手續,對發放的資金要實行跟蹤問效管理,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及時掌握國有資產的變動情況,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四是國家審計部門要定期開展糧食資金的專項審計工作。
(本欄目責任編輯: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