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如果說制度是政治經濟目標決定性變量之一,公共精神則是決定制度性質和制度效率的主要力量,公共精神時刻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制度的選擇和變遷。正因如此,才有公共精神是制度的靈魂一說。文明國家普遍施行的公共財政,背后的精神力量功不可沒。
公共財政有憲政保障,為公民和市場公正地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務。概而言之,公共財政的精神來源就是“人民最大”的社會共識的形成,這種社會共識確認:供給國家財政收入的公民是公共財政的主人,經管、使用財政資源的公職人員是公民雇傭的“公仆”,公共部門歸根結底是為公民服務,以財政資源為基礎的政府規模和政府行為邊界必須得到嚴格限制,財政監管權從根本上歸于公民社會而不只是政府上級對下級的作為,財政行為必須公開透明并向公民社會報告,公民社會對公職人員涉財行為有更為嚴厲的政治道德和職業規范要求。“人民最大”理念之下,公共財政精神應具體化為公民責任和納稅人權利意識、公職人員職業操守以及具有現代政治文明屬性的公共部門文化。
公職人員政治道德和職業操守的形成,首先得使公職人員明確自己是誰。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在財政行為上要自己把自己當作和他人一樣的公民,要知道自己除了法定職責并無特權,也非先天地具有知識和道德上的優越而放縱自我。不僅如此,公職人員“公仆”身份要求其不得作威作福,要聽命于公民,代理人身份要求其自覺地將自己置于道德風險“高危區”接受公民社會和其他方面的監督。第二,作為納稅人供養并直接參與支配財政資金的公職人員,在財政領域獲得施展自己能力、推動財政分配上的公平正義更為直接,比一般公民更能因此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當然問題的另一面是公職人員精神追求上的淪落而成為財政公正和績效阻力的風險也更大。社會環境和制度上務必更加嚴格要求和約束公職人員,提高其精神修養境界,督促其提高職業忠誠度,使更多的公職人員在財政清明、財政公平分享、財政績效提高上貢獻與其職責相配的能量。公共部門耗費的納稅人的稅費,本是為公共利益而設,其財政文化對社會應表現出服務意識、節儉意識,追求社會公平和法治秩序,防范與民爭利式的創收和食公益而自肥的集體沖動,拋棄“衙門作風”。對內要樹正氣、重學習,形成向公民社會供給優質服務的集體意愿和能力,要防范小人得勢、投機鉆營者成功氛圍的形成。
公共財政精神的獲得單靠理想信念的說教不夠,更要依賴于能體現“人民最大”理念的制度保障和社會實踐,最終形成這樣一個公民社會:公民堅信自己是這個國度的主人,用自己的稅款雇傭聽命于自己的政府辦理公共事務,將對政府的授權、監督、評估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公民權利,也是一個合格公民的責任;國家和社會共同努力使這個國度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公共契約,建立起了憲政和信用的國家,能制約腐敗和濫權,能形成強大的糾錯機制;這個國家和社會對制度性的社會不公實行零容忍——我們可以不完整地歸納出強大的公共財政精神這種軟實力形成的圖景,以求普通公民和公職人員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