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克武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制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相關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完成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國際社會及國際經濟貿易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也順勢取得了快速發展。1990年11月,隨著《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草案在關貿總協定多邊貿易談判中完成,標志著新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標準已經形成。2007年黨的十七大中明確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同年中國又同時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WPPT)兩個條約的成員國。當年,中國專利申請總量突破400萬件,注冊商標總量突破300萬件,為中國專利事業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2008年6月5日,《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正式發布,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之前,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等方面都達到更高水平的國家。2009年10月1日新專利法正式生效。隨著保護知識產權法律的實施,在我國逐漸形成了鼓勵發明創造、尊重知識產權、開展公平競爭等的積極氛圍。如:對商標注冊專用權的保護和促使中國本土或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商標以及版權數量的迅速增加。隨著我國加入更多的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知識產權保護逐步與國際標準靠攏,同時這些舉措也將有利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據《知識產權報》報道,2011年,我國受理的三種專利申請量為163萬件,同比增長33.6%,我國專利擁有量首次超過國外。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有效專利達274萬件,同比增長23.6%,在有效的發明專利中,國內擁有35.1萬件,占總量的50.4%。相當于國內每萬人口(不含港澳臺)擁有發明專利2.37件。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也大大增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已經由2009年的7900件增至2010年的12337件,增幅達56.2%,在所有國家中排在美國、日本及德國之后,名列第四位。
從近期中國深圳唯冠科技公司起訴美國蘋果公司IPAD商標侵權事件可以看出,國人已經逐漸提高了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前不久著名籃球運動員邁克爾·喬丹起訴中國喬丹公司侵權的案例更是鬧得沸沸揚揚,同時也可以看出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可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已不復存在。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個相對健全的制度體系,但針對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還不夠完善。任何一個產業都是一個有機的系統,而任何一項法律體系也都具有系統性的制度。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到目前階段,缺少的是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體系。同時,我國目前設立了眾多的相關文化產業保護部門,但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尚且不足,導致職責不清、缺少合作,這也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最大瓶頸之一。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健全直接影響產權利益和創新能力。知識產權制度是保護智力勞動成果的一項基本法律,它可以激勵國內企業技術的不斷創新,推動國家科技技術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是推動國家經濟增長、加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機制。現今世界各國都以綜合國力競爭為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更是作為鼓勵創新、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形成良性市場競爭的重要法律機制,它的作用也會越來越突出。而一直以來,我國因為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的整體策略,使知識產權在國內市場競爭和國際貿易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無法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影響了國內經濟與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
中國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程序對侵權行為所規定的賠償金額較低,難以對企業和個人起到威懾作用,所以造假、販假行為泛濫。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各地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尤其在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更為嚴重。部分地區和領域侵權盜版、制售假冒產品的現象比較嚴重,地方保護主義成為當地制假、販假的“溫床”,區域間聯合打擊制假販假、定期公開銷毀假冒偽劣商品尚未形成固定機制;部分侵權行為涉案額認定中,未計入輔助材料和生產半成品等環節,未能全面反映知識產權侵害事實。傍名牌等不正當競爭現象嚴重侵襲民族品牌。一些產品名稱相似、圖形商標趨同、廣告語類似、從事行業一致等現象不斷涌現,對原有品牌的知識產權構成了嚴重侵害。
當今社會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在這一社會形態中,知識產權已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近幾年我國企業知識產權遭遇的國際糾紛越來越多,但國內能夠應對這些訴訟的專業人才嚴重不足,且人才結構也不盡合理,這對我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在實施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戰略時,應結合國家經濟發展的區域布局,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合理的安排。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相關領域,應盡快掌握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同時進行必要的知識產權保護。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指引下,知識產權制度應與國家的文化、科技、產業、外貿、教育等領域的政策相互配合,并在有關政策出臺時,及時增加知識產權條款。在投資方面,國家應該細化與研發相關的財政收入,并且創立創新扶持基金,鼓勵企業開展創新活動;在科技方面,要加強對發明創造者的知識成果保護工作,明確產權所有,加快優秀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在文化方面,應嚴格制定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擊仿制,鼓勵文化創新,促進文化版權化以及優秀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在對外貿易方面,應實現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大力促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政府在制定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的同時,應認真征詢各相關企業的意見,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工作。通過提高侵權賠償金加大對侵權責任方的懲罰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同時,提高企業以及公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使地方政府意識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助于外資的引入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從而有效遏止地方保護主義。
企業自身的規模、科研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都對知識產權保護戰略的制定有著重要影響。因此,企業應提高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積極推動企業之間或者企業與科研機構和高校之間的合作,以聯合投入、聯合開發、聯合保護等多種形式,實現對知識產權成果的共享。同時,企業應提高自身知識產權運作水平。首先,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企業若想創造價值,就需要通過品牌的擴張及品牌的商業化運作,在不斷推出高質量商品和服務的同時,嚴防商標等產權被人模仿或者破壞,先使產品為消費者所認可,再博得消費者對該品牌的認同和忠誠。其次,企業應重視知識產權管理,建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不斷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
首先,科研院所作為國家最重要的創新組織,每年都推出大量的知識成果。隨著中國加入WTO,涉及知識產權工作激增,科研院所對于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對于相關人才缺口,各科研院所除了從外部引進人才,還應通過有效的內部培訓制度,從內部人員中培養選拔亟需人才。
其次,應加大高等院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力度。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人才主要來自于各高校,各高校雖然已初步建立了知識產權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但還應根據環境變化進行適應性調整,要高度注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溝通、協作、談判等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同時應加大科技、貿易、外語等方面的人才培養力度。各個高校之間應加強交流互動,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聯合培養,共同塑造高層次的知識產權人才。
[1]葉京生,董巧新.知識產權與世界貿易[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
[2]鄭成思.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吳漢東,胡開忠.走向知識產權經濟時代的經濟產權法[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4]蔡偉,于英川.WTO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對我國科技創新的影響與對策[J].上海大學學報,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