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國際貿易研究所,遼寧 大連 116052)
鴨綠江全長795公里,流經我國及朝鮮,是中國與朝鮮的界河,在丹東境內263公里。丹東市依江而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丹東成為對朝鮮貿易的理想轉口地。對朝貿易占丹東市對外貿易的40%,通過丹東口岸進行的對朝貿易總額約占全國對朝貿易總額的70%以上,丹東現已成為中國對朝貿易的重要邊境口岸。截至2010年底,丹東市實有各類外貿公司、邊貿公司和自營生產企業1000多家,其中對朝邊境小額貿易企業達500多家。
1.丹東對朝貿易回暖
2010年伊始,中朝貿易受朝核危機的影響逐漸減弱,丹東口岸對朝貿易開始回暖,2010年貿易總額超過10億美元,同比增長54.5%,朝鮮成為丹東市最主要的貿易伙伴,這也是自朝核危機爆發以來丹東對朝首次出現貿易增長。據海關統計,2012年1—5月,丹東口岸對朝貿易總值達12.5億美元,與2011年同期相比增長27.2%,高于同期遼寧省外貿增幅約11.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0.6億美元,同比增長31.4%,進口1.9億美元,同比增長8.2%。
2.人民幣試點推動丹東對朝貿易發展
2010年我國政府將丹東市指定為人民幣結算試點城市,同時意味著中國將中朝貿易主要結算貨幣美元替換為人民幣,有效緩解了中朝貿易中朝鮮外匯緊缺所導致的貿易量受限,兩國政府鼓勵雙邊合法貿易,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邊境走私活動。
2010年8月19日,丹東市政府正式啟動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丹東地區出口試點企業開展境外貿易可以用人民幣直接結算,進而規避匯率風險,享受最高達到17%的退稅政策。同時,只要出口國為朝鮮,從丹東口岸或太平灣口岸報關可簡化審批程序,有利于丹東企業向朝鮮出口。
3.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丹東與朝鮮雙邊貿易合作意義重大
2009年,朝鮮為了吸引外資,決定將中朝邊境鴨綠江上靠近中國丹東的威化島和黃金坪島確立為自由貿易區,并授予兩家中國企業租期達50年的開發權,兩島的投資總規模為8億美元。“一橋兩島”的建設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遇,而朝鮮一旦進一步對外開放,丹東作為朝鮮的邊境城市,有望成為東北的“深圳特區”。
對朝貿易結構上逐步由小額商品為主向小額商品與大宗商品同步發展;對朝貿易方式上逐步由傳統的邊境易貨貿易、一般貿易為主轉向與來料加工貿易、轉口國際貿易的多種貿易形式并存發展;對朝合作領域上逐步由單純以貿易為主向在朝投資開辦合資合作企業等領域延伸;對朝經貿格局上已經逐步由丹東市企業為主轉向與全國各地企業共同合作發展,如今丹東市已形成全國最大的對朝經貿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丹東對朝經貿主要通過鐵路、公路和水海陸聯運方式。目前,公路運輸為單向運輸,嚴重制約了通關能力。在正常的貿易期,日均延時通關2小時;在貿易高峰期,日均延時通關達6小時。而由于公路口岸缺少貨場、口岸管理混亂等因素也極大地影響了通關能力。鐵路運輸是丹東對朝貿易的主要運輸方式,貨物過境難問題也極為突出。首先,客流方面,丹東至平壤的國際聯運客車運力有限,客流又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對朝旅游市場不斷升溫,游客大都選擇丹東口岸出境,客運能力極大限制了人員流動。去朝人員“一票難求”,返程也存在滯留,導致經貿合作往來和信息流通受到極大影響;其次,貨運方面,因國內貨車不能過境去朝,只能等待朝方貨車到丹東裝車發貨,導致貨物嚴重積壓,最多時積壓達100~200輛車皮的貨物,使貨物數月不能過境。由此,貨運車皮運價被成倍翻炒,車皮緊張時運價高達每車皮一萬元人民幣以上(正常運價在2000~3000元/車皮),提高了企業出口成本。由于鐵路運輸貨物可運抵朝鮮各主要城市車站,運輸成本較低,比公路運輸更具優勢,因此鐵路運輸對朝貿易貨運的主角仍將難以替代。此外,對朝港口運輸也存在貨物裝卸船能力差,賬目不清及亂收費等問題。
丹東口岸執法機關工作環節復雜、收費項目繁多、工作效率低下,極大地影響了通關效率,也使貨主的利益受損,尤其是收費項目多達30余項,嚴重加大了外貿企業的負擔。同時,丹東市的保稅、物流倉庫管理較為混亂甚至存在亂收費的問題,相關的為對朝經貿企業服務的配套部門也存在諸多問題。
丹東對朝貿易的快速健康發展離不開政策和資金的支持。然而2008年,邊貿進口關稅優惠政策被取消,致使對朝邊貿企業經營難度增加。邊貿企業由于享受不到相應的資金支持,致使企業經營雪上加霜,多數企業處于維持狀態,相當數量的外貿邊貿企業紛紛離開丹東而轉移到其他地方口岸。
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認真調查和詳細了解對朝通關不暢問題,并認真加以解決。只有不斷提高鐵路通關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流、物流不暢的問題,使雙方貿易順利開展。
應當抓住機遇,建立中朝邊境貿易互市口岸,放寬貿易限制,鼓勵與朝方進行民間貿易,促進互市貿易區發展。同時,結合“兩島”的開發,申報與之相配套的綜合保稅區等經濟特區,逐步發展和壯大丹東這一全國最大的對朝貿易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政府應制定對朝經貿長遠發展規劃。一是加大相關企業財政的支持力度,解決好邊貿財政轉移支付問題;二是設立邊貿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邊貿企業發展;三是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從朝方進口資源性產品,特別是在邊境合作區加工增值達到或超過40%以上的產品,在內銷時按國內產品免征原料進口關稅。并且積極爭取放寬自朝方進口的鐵礦粉、煤炭等資源性產品的進口許可證,解決由于許可證導致的進口受限問題。
理順聯檢部門的關系,解決通關聯檢部門在行政執法工作和服務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建立“一站式”服務體系,簡化通關手續,降低各環節收費標準。尤其應注重口岸聯檢機關的軟環境建設,提高通關效率,為對朝經貿創造優良的通關環境,促進丹東與朝經貿進一步發展。
[1]李俊江,范碩.中朝經貿關系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J].東北亞論壇,2012(2).
[2]呂爽,陳然.淺談丹東與朝鮮邊貿的發展現狀[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0).
[3]金哲.新階段中朝經貿合作的新特點及新思路[J].當代亞太,2010(6).
[4]趙明輝.加強人民幣區域化管理,改善中朝邊境貿易結算[J].吉林金融研究,2009(3).
[5]禹穎子.遼寧對朝邊貿發展趨勢及對策[J].經濟論壇,2010(12).
[6]李欣欣.關于推動中朝邊境經貿合作的新突破——黃金坪經濟區開發建設的幾點建議[J].特區經濟,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