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柯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1306)
產業集聚不僅是產業空間布局的一種方式,同時還是一個產業組織問題,是產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和橫向關聯在空間上形成產業網絡組織的過程。產業集聚最終會形成產業集群。比如硅谷的微電子與生物技術集聚;底特律的汽車設備與零部件集聚;好萊塢關于影視制作業的集聚等。
產業集聚的動因既是推動產業集聚形成和發展的動因,又是產業集聚能夠發揮的作用、帶來的好處,二者互為因果。既由于能夠獲得益處,所以產業才集聚;又因為有了產業的集聚,才能得到益處。推動和影響產業集聚的因素比較多,也比較復雜。一般來講,企業向自然稟賦優越、運輸成本低廉的地區集聚,歷史上許多產業集群都形成在自然稟賦優越的地區,但這種情況在現代經濟技術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已有所變化,自然地理方面因素的作用下降到次要地位,規模經濟、外部經濟、分工專業化協作等因素的影響更大。
企業并不是簡單地集聚在一起就會形成競爭優勢,產業集聚只是獲得競爭優勢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集聚在一起的企業只有形成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才能在產業集聚區取得競爭優勢。
集聚之所以帶來競爭優勢,原因就在于區域內企業之間互動式的聯系。當代企業為了能夠取得競爭優勢帶來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向上游和下游組織開放,形成錯綜復雜的網絡關系。這種網絡聯系在生產上體現為物質的投入產出關系,它比市場穩定,是一種“有組織的市場”,它既包括了市場的優勢也包含了企業內部的優勢,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組織形式,因此對于整個產業競爭優勢的體現是十分重要的。
產業集聚不僅加劇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且也帶來了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社會的變化需要技術的不斷創新做支持,然而沒有哪一家公司能夠不與同行進行交流合作,單純地靠自己微薄的力量來完成一件產品的研究與開發。盲目地競爭將產生巨大的時間成本,因此,共享行業的知識與信息十分必要。由此可知只有競爭而沒有合作,產業集聚就無法形成競爭優勢。
自從2009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若干意見以來,上海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若干實施意見,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做準備,目前,上海市的虹口區政府、浦東新區政府為加快港航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打造具有特色的航運產業集聚區,吸引產業要素資源的聚集也相繼出臺了一些針對性政策。
本著建設“航運虹口”的理念,虹口區政府早在2002年就開始著手了對于航運產業集聚區的建設。虹口區在發展“北外灘航運貿易集聚區”這一傳統航運優勢的同時,又另外開辟了專門的區域來吸引國內外優秀的航運企業,直至2010年末,虹口區沿著北外灘開發建設了總面積達207 萬平方米的重點功能區域,吸引了大量航運服務平臺和國內外航運經紀公司,其中包括中國船舶交易信息平臺、上海海事局船舶登記中心等航運服務機構平臺、上海航運交易所、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上海國際航運信息中心、上海國際航運仲裁院等。同時還吸引了國內優勢航運企業,如中海集運、中遠集團也入駐其中。
在大力發展航運產業集聚區,吸引更多航運服務平臺和企業入駐的同時。虹口區也加大推進了航運金融的建設步伐。2011年3月25日,“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設重大項目揭牌和簽約儀式”在虹口區隆重舉行,諸多國內一流的航運服務項目在儀式上現場揭牌,比如上海航運產業基金管理公司;國家級船員評估中心也宣布入駐北外灘;同時上海航運交易所和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也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虹口區人民政府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簽約儀式也同時舉行。虹口區經過近10年來的努力,截至“十一五”末期,僅有3.03 平方公里面積的北外灘就聚集了超過3000 多家航運企業,2011年全年營業收入達到2000 億元,僅航運服務業的稅收就在虹口區稅收中占到了12%的比重。在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績之際,虹口區又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大力建設航運服務集聚區,大力推進現代航運高端服務業市場發展,提升國際話語權的發展目標。
浦東新區是上海另一個重點發展現代航運產業的地區。2009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戰略后,浦東新區就將自己明確定位為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區域。上海浦東新區除了積極利用其在金融、保稅港等方面的優勢外,還著力發展了陸家嘴航運服務集聚區、洋山臨港航運服務集聚區、外高橋航運服務集聚區。目前,在這幾大航運服務集聚區內的航運類及與之相關的服務類企業達到5000 余家,其中有近百家企業的注冊資產達到億元以上。
在打造航運中心集聚區的過程中,浦東新區十分重視產業政策的創新,從而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優勢,如營業稅優惠政策、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的政策、啟運港退稅政策、離岸金融賬戶政策等。在借助這些支持性政策的基礎上,又創新性地提出了開展期貨保稅交割業務、航運融資租賃業務等試點業務。
浦東新區同時也加強了與國際航運發達地區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國際化組織和機構的專業技術支持,快速提升了上海航運中心的軟實力。2011年4月11日,上海市浦東新區與倫敦海事服務協會簽署了“航運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全球航運運價衍生品中央交易系統的啟動儀式也同時在上海浦東新區發布。除此之外,還開展了一些航運交流與培訓方面的合作,這些舉措對于浦東新區提升自身航運影響力與行業地位,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并參與國際競爭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通過與國際上優秀的航運服務組織和機構的合作,浦東新區同時也加快了發展頂尖航運服務組織與機構的建設步伐,并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將重點關注航運產業中最重要的船舶與人才這兩大核心要素,同時出臺關于航運金融、航運企業和航運人才等相關性產業的支持政策,通過打造“一軸、兩系、四塊”航運的格局,充分發揮航運產業集聚區的優勢,旨在大力發展現代航運高端服務產業,增強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綜合資源配置的能力。
目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上海地區相關的港航產業集聚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經濟發展效果。各相關企業之間依然自行其是,相互之間缺乏聯系與合作,有關的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并且也沒能更好地滿足貨物運輸需求者的消費意愿,這些都阻礙了規模優勢的形成。因此,港航產業集聚的發展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府適時舉辦一些展洽會、研討會等活動,為集聚區內的企業擴大交流合作,宣傳企業和產品搭建良好平臺。
第二,隨著世界貿易的全球化和貿易環境的改善,港口企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化競爭。港口競爭力的提升主要取決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改善、集裝箱制造業的發展、服務質量和水平、運輸裝卸水平等方面。由于港口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發展,因此,港口企業將面臨更大的創新壓力。政府應幫助企業加強與區外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合作和聯系,以有利于技術創新從而幫助企業保持活力。
第三,政府應加大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力度,提高服務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改變港航業單純的地理區域上的集聚。因此,政府應加快制定與執行關于港航產業集聚的有關政策,加大產業集聚效應的宣傳力度,促使港航業的集聚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理論和實踐都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通過產業集聚來獲得競爭優勢,大量同行業企業集聚一地將產生外部效益,如交易成本的節約、專業化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創新活動的發生與增值等,這樣會促使企業積極參與創新活動,以獲得市場競爭力,滿足客戶的需求,并帶動區域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有效地帶動了上海市港航業的發展,為港航業的集聚提供了有利條件,就目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的良好勢頭來看,如果在今后的建設過程中,能夠給港口的發展和港航產業的集聚創造一個更加良好的環境,如鼓勵環境、技術和制度的創新等,就能產生一定的競爭優勢,提早實現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
[1]黃有方.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再認識[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6).
[2]張玉昭. 關于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實力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