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艷輝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市分公司,遼寧大連116001)
目前,我國正在逐步建立起規范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但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內部控制評價主體單一。目前內控評價主要是由外部獨立審計機構出具內部控制鑒證報告,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利益相關方的需求,但卻遠遠達不到相關方的要求;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也是內部控制的評價主體,但是由于內部審計的地位、定位及人員配備問題,使內審機構往往成為擺設,不能客觀、公正、獨立地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
其次,內部控制評價標準缺乏。對于“內部控制為何物”、“內部控制是財務的內部控制還是企業的內部控制”、“內部控制對企業控制風險的作用”,企業領導層尚未“澄清”,從而影響管理層以及普通員工對內部控制評價的理解。所以,經常出現各個部門出臺的制度大部分要求對內部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合理性進行評價,但是對如何具體實施內部控制評價尚不明確,致使內部控制評價缺乏統一的標準。
第三,內部控制流于形式。許多企業只將內部控制作為條文,評價、考核和監督機制并不完善,在針對企業的具體情況時無法“對號入座”,生搬硬套,使內部控制機械化、形式化。
許多企業沒有建立實時跟蹤評價反饋內部控制情況的措施;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內部制約關系沒有建立,或建立后運轉無效;內部控制制度的缺陷沒有得到及時發現和糾正;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得到適時的調整修正和完善。
根據COSO委員會提出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內部控制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及監控。在我國仍有大部分企業內部控制只有三個要素,即控制環境、控制程序和會計系統。這與管理環境并不適應,與管理目標不匹配,與管理內容也沒有完全結合。因此內部控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更不能及時地為關系人提供所需的信息?,F實中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幾乎成為我國企業對內部控制評價的全部理解與實踐,從而忽視了合規經營、資產安全完整、經營的效率等對企業更有意義的評價與監督。
2008年6月28日由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規范所指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于我國企業而言,內部控制體系的目標,不僅要考慮利益相關方對企業內控信息的需求,更要著眼于有利于實現企業發展戰略,提高企業的資產運營能力,有利于實現良好的經營效率和效果。通過相關政策和程序構建制度,使內部控制制度成為企業中上至管理層,下至普通員工的行為準則,方可實現內部控制目標。需要圍繞內部控制的目標,進而確定內部控制評價的目標。因此,內部控制評價目標就是確定用來構建內部控制制度的政策和程序的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執行是否有效,即對企業既有的內控制度的有效性進行評價。不同評價的發起方,可能對內部控制評價的目標展現出不同的傾向性,如銀行等債權人關注的內部控制所能達到的資產安全完整、經營的效率及效果;監管機構可能側重關注內部控制所要保證的合法經營;而對于企業自身而言,內部控制評價則是要確保企業內部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在實現發展戰略方面的全方位有效性。
內部控制理論源于實踐,又在企業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主要經歷了簡單的內部控制(會計控制)、內部控制、COSO報告的整體框架乃至風險管理理論與內部控制理論的融合,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因此,相伴而來的是日益擴大的內部控制評價的內容。在簡單的內部控制階段,內部控制評價主要針對會計系統及其相關的控制進行評價,目前,評價內容則涵蓋了內部控制的各個要素、各個關鍵控制點,并且這種評價是與企業的實時風險管理緊密聯系的。
所以,應對內部控制評價的內容進一步規范。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在控制環境的基礎上,重點關注:發展戰略是否科學;治理結構是否落到實處;權責分配是否明確;機構設置是否恰當;不相容崗位是否分離;人力資源政策和激勵約束機制是否科學合理;企業文化是否能夠營造員工忠誠向上的氛圍;是否有效履行社會責任等。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應當重點關注生產經營活動的以下方面:資金籌措、投資和運營過程是否存在資金鏈斷裂;資產運行中是否存在效能低下或資產流失;采購與銷售環節是否存在舞弊行為;研發項目是否經過科學論證;工程項目是否存在商業賄賂等。評價主體應當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結合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以確定每次內部控制評價的具體內容。
內部控制評價的標準就是判斷內部控制是否科學合理的“尺子”,是對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進行綜合評估的依據。在發起內部控制評價時,評估主體要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及所關注的控制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評價標準。當前,我國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還很不完善,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1.內部控制評價主體明確化。企業應當指定內部審計機構或其他機構具體組織實施內部控制評價工作,也可以借助中介機構或外部專家實施內部控制評價,參與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中介機構不得同時為同一企業提供內部控制審計服務。根據評價內容的不同,內部控制評價主體也相應不同。具體來講,如果主要是對控制環境進行評價,則應當以會計師事務所等外部獨立機構為主。如果對企業運營績效及戰略實現進行評價,則主要以企業自我評估為主。
2.評價程序和方法規范化。企業應當根據內部控制評價辦法制定評價方案,組成評價小組,明確分工和進度安排,采取現場檢查等方式開展內部控制評價,也可以借助中介機構或外部專家實施內部控制評價,開展內部控制評價應當編制工作底稿,并且由評價小組直接填寫工作底稿,定期由專門人員審核。評價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即穿行測試、德爾菲法、個別訪談、統計抽樣、調查問卷等。廣泛收集被評價單位內部控制設計和有效運行的證據,研究認定內部控制設計缺陷和運行缺陷。評價小組研究認定的內部控制缺陷,應當按照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報經審批后確認。
3.評價指標定量化。對于評價指標而言,定性化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內部控制評價的需要,以市場行業等為區分,設置優秀、良好、一般、落后等不同定性范圍內的量化指標區間。
4.內部審計機構為主導的自我評價機制化。在西方國家,內部審計機構地位崇高,獨立性強,絕不僅僅是“擺設”而已。內部審計部門是由財務精英、以及工程技術精英組成,他們業務水平高,判斷能力強,著眼于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和效果,以增加組織的價值。因此,我國企業也應當設置董事會領導下的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以高素質的人員配備使內部審計工作常態化,內部控制自我評價機制化。
綜上所述,內部控制評價系統在促進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與持續改善的同時,還能夠滿足利害關系人的信息需求,也可以提高企業經營水平和管理能力,甚至強化國家對企業的監管。因此從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現狀來看,合理確定內控評價目標,進一步規范內控評價內容,早日建立標準的內控評價系統,對于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也勢在必行。
[1]祁廣亞.完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對策[J].財政金融,2009(15).
[2]湖北省內部審計師協會、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課題組.構建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體系的對策思考[J].中國內部審計,2010(7).
[3]宮玉慧.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的涵義與方法[J].遼寧經濟,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