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近年來,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行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就業形勢卻日趨嚴峻,這對旅游業的從業人員和即將從事旅游業的在校生都提出了更高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要求。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的培養,就必須針對傳統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的探索和改革,積極推進“校內基地生產化,校外基地教學化”的實訓、實習基地“兩化”建設新理念,實現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
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高職教育要求實踐教學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真正做到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為凸顯高職教育的特色,學院必須要實現“基地、招生、教學、科研、就業”五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其中實踐教學基地居于核心地位。
近年來,很多高職院校不斷探索以“產學結合”、“校企合一”和“工學結合”等教學模式為主的新型教學方式和途徑,并積極與企業合作、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獲得了學生、家長、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認可。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和教學基地建設質量不高,基地內部實踐情況與市場運作實際存在脫節現象,基地設施設備陳舊落后,教學人員對基地情況不了解或對生產實際研究不夠,基地整體利用效率低下,使得學校實訓和實習基地應有的作用得不到發揮,不能達到院校“工學結合”的初衷,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素養。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工作經驗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傳統的“校企合一”、“產教結合”已不能滿足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需要,著眼于“產業”和“就業”,主動尋找工學結合的市場出路,成為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模式改革的動因,迫使高職院校加快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
如何實現高職學生與職業技術崗位的零距離,實現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首要問題。高職院校必須要對“工學結合”的模式進行深入探索和改革,著眼于以建設和改善學校實訓和實習基地為主的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校內基地生產化,校外基地教學化”是這種實踐教學的新思路。高職院校通過實施“兩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切實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及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同時也提升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水平、教學水平和行業影響力,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社會培養輸出高質量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專業知識技能不夠,實踐經驗和職業素養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事實上,在旅游業處于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對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都很大,但國內高職院校培養的旅游管理人才在專業知識技能、職業素養和實踐經驗等方面都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使得用人單位面對大量的畢業生卻招不到高素質、高技能、高層次的旅游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專業的“校內基地生產化”通過創新性地成立導游服務中心、旅行社等生產性旅游企業,實現情景教學,為學生的在校學習提供更合適的環境和氛圍,學生不僅可以在傳統形式的課堂上學到專業理論知識,還可以在校內的實訓基地內更好地進行專業實訓,將傳統教學與實際生產有效融合,切實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在“校內基地生產化”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能更早地形成旅游管理中的實際操作思維,依照行業和崗位的實際情況學習和實踐,并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團隊精神,培養和鍛煉了良好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基地”的實施更強調學生與教職員工共同融入行業和崗位的實際工作環境,這個環節的課程設置將行業和崗位的最新內容和程序融入進來,有針對性、有方向性地培養學生的技能和綜合能力,進一步實現學生從學校到企業和崗位的“無縫”對接,并提升學校的專業建設能力和教職員工的教學水平,使學校的教學和培訓始終走在行業發展的最前端。
“校內基地生產化、校外基地教學化”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可以按照規范的職業標準,開展項目實訓。學生在真實的實踐教學環境中,學到了技能并積累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感受現代企業的工作氛圍,熟悉企業的管理制度,了解現代企業的運營規則等,養成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培養現代化生產和科技發展倡導的團隊協作精神、群體溝通技巧和組織協調能力等綜合素質,從而縮短工作適應期。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實訓與生產的一體化開展,對有效實施工學結合、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旅游管理專業的基地“兩化”,是指在強化校內傳統教學和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與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合作,建立“基地、招生、教學、科研、就業”五位一體的產學研育人模式。以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改革為例,主要圍繞“校內基地產業化”和“校外基地教學化”兩個方面開展: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將在大力建設“旅游與會展”省級實訓基地的基礎上,加強與政府、社會和企業的戰略合作,以實現旅游管理專業的“校內基地生產化”,加強校內基地與行業實際的統一性,提高基地的整體利用率,既能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上充分發揮作用,又能利用校內基地的高度仿真的生產環境承擔企業的實際生產任務,爭取建成集教學實訓、科技研發、技能考證、社會培訓和成果展示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校內生產化基地。具體做法如下:
1.已與蘇州青年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初步意向,將在共同建立模擬旅行社的基礎上在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成立“蘇州青年旅行社經貿學院營業部”,真正實現校內基地生產化。
2.將與蘇州市旅游局旅游培訓中心(導游服務中心)建立合作關系,在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設立導游考試培訓中心和考點,吸引旅游專業人才,帶動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和培訓水平的提升。
3.將與蘇州市園林局及其下屬的多家景點合作,共同進行旅游管理專業景點導游方面的培訓工作。
傳統的校外實踐和教學僅限于即將畢業的實習生和教職員工的實習工作,鑒于資金、管理和組織等方面的原因,在日常教學中還很少采用。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將通過與政府、社會和企業的緊密合作,引進一批具備較強專業能力的人才,引進先進的行業、崗位理念,建設較穩定、實用的校外教學基地,能隨時批量地安排學生進行崗位實操和實習,或進行必要的校外基地教學,通過校內教職員工和校外專業人員聯合交叉教學,實現教學、實訓和生產的有機融合。通過與企業相互交流加深了解,主動聘請行業專家和企業骨干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使企業參與到學校的教學中來,同時,組織教師到企業中去,了解企業經營流程崗位設置,人員任用及崗位需求。通過服務企業達到互利雙贏。并在校外基地的實訓和教學中主動了解企業在產品開發、品牌建設、人力資源建設等方面的需求,以自身的優勢為企業解決困難。
另外,根據企業普遍擔心的“培養好的熟手會流失,企業永遠都在帶新手”的問題,可探索實施“崗位承包制”的新方式,安排學生輪流到崗,保證這些工作崗位一年12個月始終有學生,保證在這些崗位上的實訓實習學生不斷線,就可以有效解決頂崗期滿斷流的問題。
當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已與蘇州青年旅行社、張家港華泰旅行社、蘇州樂園等單位建立了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并將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拓展實踐教學空間,提升校外基地的教學水平,并給校內教職員工提供充足的掛職鍛煉機會,提升學校的教學軟實力。
旅游業有一定的行業特殊性,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走校企結合的路子。高職院校應不等不靠,用好用足自身優勢,立足區域發展,瞄準行業動態,貼近企業需求,扎實推進校企合作,努力拓展校企合作中“校政行企”合力機制,打造優質的校企合作品牌。在校企合作實踐中立足可持續發展,構建合力機制。校企合作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零散項目或零星環節方面的合作難以取得實效,學校、政府、行業和企業應各方聯動,進行系統設計建立長效保證機制,努力構建立體式校企合作體系,在合作機制、合作內容、合作方式等方面找到利益平衡點,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互惠、發展共贏”。
[1]朱維巍,郭延安.高職院校校內外實踐教學對接的路徑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8):48-51.
[2]陳燕,張麗華,石昊昱等.高職高專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的實踐——以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為例[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6 (3):92-96.
[3]顧湘萍,周穎平.談高等職業學校實習實訓基地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101.
[4]史麗娜.淺談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J].旅游縱覽,2011(2):138-139.
[6]楊尚英,郭力宇,杜忠潮等.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與創新[J].中國科技信息,2009(6):20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