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豪榮
監督關口前移嚴堵資金漏洞
——關于套取強農惠農資金的案例分析
■秦豪榮
2011年,A縣財政局收到上級財政撥入某項強農惠農資金300萬元,資金主管部門農業局根據鄉鎮申報數據,要求該縣財政局發放補貼201.65萬元,涉及補貼種植面積33609畝。A縣財政局派出檢查組對此項資金進行了事前監督檢查,發現申報資金的9個鄉鎮全部存在套取惠農補貼的違紀行為。
經檢查,9個鄉鎮存在多報項目的情況,其中:虛報補貼畝數28328.7畝,總計套取補貼169.97萬元,占農業局分配方案數的84%,據實上報5280.3畝,金額31.68萬元,占上報數的16%。
鑒于該項資金屬于事前檢查,資金尚未撥付,并未造成惡劣后果,對于鄉鎮虛報資金,財政局停止發放補貼資金。對于虛報數據單位,記入該年該單位的年度績效考核中并予以扣分。
財政監督關口的前移,有效地堵住了資金漏洞。在此項資金補貼發放前,縣財政局根據歷年資金發放情況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進行了對比,發現疑點,在此次申報的春小麥種植面積和已發放的冬小麥種植面積之和要高于該縣總小麥種植面積。根據這一情況縣財政局組成檢查組檢查,由此發現虛報強農惠農資金的情況。
一是單位、部門領導私欲膨脹,法制意識淡薄。二是資金使用 “偷梁換柱”,缺乏跟蹤監督。三是申報把關不嚴,實際工作中一人審查、包辦到底現象嚴重,給少數人搞虛假申報以可乘之機,且相關職能部門對強農惠農專項資金的項目申報、審批劃撥和檢查復查把關不嚴,致使專項資金被虛報冒領、套取截留等弄虛作假、騙取國家強農惠農資金的犯罪行為屢屢發生。四是資金審核流于形式,缺乏實質監督。由于多頭管理,導致惠農資金管理政出多門、責任不明,且在惠農資金的審批過程中注重紙制資料的形式審查而輕視實地審查,監管不到位。
一是加強“終端問效”制度。進一步完善資金監管的績效考評辦法,逐步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獎懲制度,可以將查處的套取資金用于獎勵資金使用較好的預算單位,并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傾斜。
二是強化為民服務理念。要從關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出發,教育廣大干部牢記宗旨,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確保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真正惠及于民。
三是加強內部監督制約。有關單位和部門要以完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為著力點,把自律與他律結合起來,把加強內部監督制約作為重中之重抓緊抓實,積極探索切合自身實際的加強內部監督制約的有效途徑和方式,把監督與接受監督貫穿于權力運行和開展工作的全過程,防止權力失控、決策失誤、行為失范。
四是要加強外部監管檢查。要進一步加大支農惠農專項資金的申報、核批、發放、領取等管理制度的執行力,特別是專項資金撥付后,相關部門要嚴把管理使用關和責任落實關,及時了解資金運行情況和檢查督促落實情況,加強對重點崗位、重點環節和重點部位人員的監督管理,避免專項資金被套取、截留或挪用,防止專項資金流失,保證各種支農惠農專項資金的規范使用。
新疆新源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