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冰
基于低碳經濟稅收體系的宏觀架構與重組
■王 冰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能源的消費和生產以化石燃料為主,而化石燃料則是環境中氣相碳物質的重要來源。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的環境質量對經濟發展產生了明顯的 “拖尾”效應,土地、淡水、能源和礦產資源現狀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針對這種狀況,黨中央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和安全發展,以低碳循環經濟模式代替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成為了必然選擇。
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賴,使得我國經濟發展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可避免地快速增長。據IEA官方數據統計,我國各產業中化石能源的使用比重已從2008年的約17%上升到2010年的約21%,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增加。這一方面使我國的區域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速度不相匹配,另一方面也使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對我國戰略性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嚴重,這點可以通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推出結論,如圖1所示,一旦出現任何形式的國際動蕩,都會直接波及我國的穩定發展。因此,在國內化石能源資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在國際社會不穩定因素頻頻出現的情況下,發展本國的低碳能源經濟是大勢所趨。

圖1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進入21世紀后,隨著全球氣候急劇變暖的惡劣影響,人類文明正在向“低碳化”方向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早已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工業化時代而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各國對經濟發展規模和經濟發展質量并重,能源綜合利用效率高,向低碳經濟轉型更具優越性。而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在短時間內,能源組成依然將以化石類燃料為主。西方國家已對此制定了各種預案,對我國進行經濟制裁、外交干預,諸如反傾銷案、凍結資產、邊境貿易封鎖等案例不勝枚舉。而國內的一些中小企業破產、外資企業撤資等也都是這一跨國爭端的余波。對我國來說,在進入21世紀新的發展階段,應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思路,提高低碳意識,調整發展戰略、產業結構,率先布局低碳領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并給予資金、政策上的扶持,才能在世界經濟低碳化過程中爭取主動。
市場經濟理論認為:產業的發展與其所對應的經濟指標密切相關。在現存的市場機制下,低碳能源的市場競爭力明顯弱于常規能源。這除了因為低碳能源在技術發展層面尚處于完善期之外,現行的能源產出成本——收益體系的計算方法缺陷是導致低碳能源市場容量制約的重要因素。產品成本收益分為內部成本收益和外部成本收益兩部分:前者的確定由市場作用形成;后者由社會全體成員承擔,從而導致了作為決策依據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不能得到精確的反映。
大部分低碳能源產生如風能發電、潮汐發電、水力發電來說都存在著生產規模小、市場容量窄、初始投資高等弊端,從而造成單位能源產量的成本較高,收回投資成本的周期較長。常規能源產業發展成熟,產業規模較大,應對外界不利環境因素的能力也較強。在不考慮外部成本的前提下,常規能源存在著較大的成本競爭優勢,但鑒于常規能源污染性較大,因此在考慮環境修復等外部成本的條件下,低碳能源的競爭優勢會有所提高。
能源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其發展能夠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與常規能源相比,低碳能源產業還具有技術密集型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特質,有可能帶動相關產業的技術擴散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此外,低碳能源在環境效益、社會效益方面也極為顯著。比如:發展低碳能源可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低碳能源利用中的沼氣工程、垃圾發電等還是清潔生產的重要措施;生物質能的廣泛利用對新農村建設也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綜合考慮,如果在產出的成本和效益全部得到確認的情況下,風能、水能等低碳能源便接近或已經具備了與常規能源競爭的能力。
市場經濟條件下,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直接主導著廠商的決策。在低碳能源存在外部收益和常規能源存在外部成本的情況下,兩者的邊際成本并不一致。如圖2所示,假設能源市場上只存在低碳能源和常規能源兩類,圖中橫坐標上的每一點到A點和B點的距離分別代表低碳能源和常規能源的產量,市場的全部產量固定為AB。圖中的曲線MPBA、MSBA為低碳能源產出的私人邊際收益曲線和社會邊際收益曲線,而MPBB、MSBB為常規能源產出的私人邊際收益曲線和社會邊際收益曲線。在外部收益和外部成本能夠得到反映的情況下,低碳能源和常規能源的社會最優配置均衡點應在低碳能源的社會邊際效益MSBA和常規能源的社會邊際收益MSBB相等時,即MSBA與MSBB的交點E*。在此交點,低碳能源和常規能源的均衡供應量分別為Q*A和Q*B,低碳能源和常規能源的私人邊際收益分別為PA和PB,低碳能源與常規能源的私人邊際收益之間存在價格差△P=PB-PA,在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尚未內部化的情況下,將導致Q*點向Q0點移動,即市場自發作用下常規能源對低碳能源的發展存在擠出效應,能源的配置效率未能達到最優水平。

圖2 能源市場的資源配置失靈
能源是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和國防安全的重要戰略性資源。隨著我國經濟對能源需求的進一步增長,未來我國能源供給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高。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對于降低我國能源進口依存度,提高能源、經濟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各國的實踐證明:高標準、高強度的碳稅收費政策,不僅能起到鼓勵開發利用低碳能源的作用,還能促使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提高技術水平,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刺激措施。
建立科學的低碳能源科技政策的決策程序,培育形成專業的咨詢機構和政策研究機構,協助行政決策單位確定低碳能源科技政策、中長期低碳能源技術研發目標和重大研究領域計劃等。加強對低碳能源軟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為咨詢機構和行政決策機構提供信息支持,并為確定低碳能源中長期的戰略重點、預測新的投入、發現新的研究主題等決策問題提供政策參考。定期發布國家低碳能源技術綱要,以市場為導向,依據國家低碳能源政策提出具體需求,有序地引導競爭性的項目方案征集。
新興產業和服務業與傳統的工業相比都是低碳型的、環境友好型的產業。低碳稅收體系應當對使用低碳能源的新型產業和服務業進行減免稅,對碳排放較高的傳統工業征收較高的稅,為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動力。同時,加強出口退稅結構的調整,適當提高對碳排放較低的新型產業和服務業的出口退稅率,比如可以對國內不能生產的低碳能源整機設備或先進技術的零部件等實施全免政策,對國內已經能夠生產并且設備技術已經成熟的設備進口適度征收關稅,以防止我國成為發達國家高污染、高碳排放量產品的加工廠。
我國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存在重復征稅問題。低碳能源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特點決定了其固定資產投資更大,單位能源供應成本中增值稅的比例要比常規能源生產更大。如果按全國統一的增值稅稅率征收并不利于與常規能源企業進行公平的競爭,必須根據低碳能源的利用特點降低增值稅稅率,其實際稅負水平應降至與常規能源相當或更低。在稅費改革過程中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可以按照征稅對象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分層次征稅。在制訂稅率時,要充分考慮能源總量、征稅對象的碳排放量、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調整等多重因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