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 曹 震 林肇宏
新時期財政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措施探討
■王 玨 曹 震 林肇宏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職業教育由于受高校擴招及自身就業形勢的影響,一度走入低谷,加上這一時期政府對職業教育缺乏宏觀調控和政策指引,造成我國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緊缺的不利局面。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進步加速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技術與技能型人才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培養技術與技能型人才,已經被列入國家重要議事日程。在這樣的形勢和背景下,職業教育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財政作為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從財力、政策方面引導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以發揮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現實課題。
社會是由千百種不同的職業及相應的勞動群體編織而成,各種繁雜的職業在社會職業系統中發揮著各自的功用。社會經濟要協調、快速發展,不僅對從事各種職業的勞動者有質量和數量上的迫切要求,而且需要社會在總體上具備合理的人才結構。國內有關學者就人才類型進行過專門的研究,他們以職業活動的內容和職業對人的能力要求為標準,認為社會所需人才大體上可分為研究型、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等四種人才類型。前兩者對理論基礎、相關知識面、獨立研究能力、創新精神等有較高要求,后兩者著重于操作技能及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一般而言,不同類型的人才需要不同類型的教育來進行培養。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前兩類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通過普通高等教育,后兩類人才的培養則主要依賴職業教育。這種人才培養的分工模式也是世界上不少國家通行的做法。因此,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決定了職業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難以替代的獨特地位。而且由于職業教育相對普通教育而言,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更為密切,因此在提高勞動力素質、培養高技能人才、加速生產技術更新、提高經濟管理水平、帶動就業和創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更為直接,效果也更為明顯,在各項事業發展中應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一方面,促進職業教育發展是財政不可推卸的責任。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類型的一種,其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使整個社會都受益,具有明顯的公益性特征,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公共產品如果依靠私人部門來提供,則必定是缺乏效率的,其結果會導致這種產品提供的不足,阻礙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基礎的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政府的介入就成為一種必然。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全社會公共需要是財政的一項基本職能,著力保障惠及社會和人民的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更應成為政府財政支持的一個重要方面。另一方面,促進職業教育發展是培植和壯大后備財源的內在需要。經濟決定財政,經濟發展是財政增收的前提,而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通過擴大對職業教育的財政支出,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勞動效率,可以創造更高的勞動價值,同時創造更高的財政收入。因此,加強財政投入以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培植壯大潛在財源,應成為財政工作的重要職責。
首先,財政投入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經費來源。我國職業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有國家財政撥款、財政專項撥款、用人單位投資、學雜費、舉辦者自籌經費、國內外資金組織貸款、捐贈等。就目前情況而言,國家財政撥款占比大,在職業教育發展的投入中起著主導作用。其次,財政在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向方面發揮著很強的導向作用。職業教育采取市場主導的辦學模式,主張行業、企業、機構、個人等積極參與,共同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財政在職業教育的投入,不僅是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所需資金,更重要的在于向社會傳達了一種“政府偏好”,即表明了政府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與支持,這對于引導社會資本積極介入職業教育發展無疑具有導向作用。
發達國家如美、德、日等國在教育財政方面特別重視法律的基礎和約束作用。尤其是其教育經費籌措的法律保障體系都相當完備,從而確保了職業教育經費來源的穩定。我國近年來雖然頒布了一些教育財政方面的法規和政策,但是許多規定不夠具體和明確,而且有些規定是以 “意見”、“通知”等形式出現,效力層次太低。因此,我國很有必要對現行法規中有關教育財政的條款進行修訂,同時,在完善現有法律之基礎上,應盡早出臺專門規范教育經費投入的《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法》,使職業教育經費的籌集、負擔、分配和使用有法可依,政府、企業及社會責任明確。在法規完備之后,還應設計完善的監督檢查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以保障法規執行。
職業教育相比普通教育而言,其具有十分突出的職業性、實踐性、實用性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條件的要求較普通教育要高,如需要實訓基地、實驗設施設備等,其教育成本要遠遠高于普通教育。根據國際上職業教育較為發達國家的辦學實踐,職校學生的培養成本約為普通教育學生的3倍左右。但一直以來,我國在教育經費投入上都是偏重普通教育,在職業教育上的投入明顯不足。從2010年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包括中專、技校、職高)生均財政預算經費標準來看,普通高中為4509元,中等職業學校為4842元,中職學校只是略高于普通高中。經費的嚴重短缺成為制約職業教育良性發展的瓶頸。當前形勢下,應著力調整財政投入結構,提高其用于職業教育的比重。通過增加經費投入,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加大對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實施支持職業教育的重點工程,包括職業教育示范學校建設和教師培訓計劃等,進一步完善對貧困學生的資助政策。
為職業教育提供經費的主導責任在政府,企業或行業很少分擔職業教育成本,這使各級財政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因此,拓寬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共同投資職業教育,成為政府的一種必然選擇。政府應在確保公共財政投入到位的同時,通過各種政策工具鼓勵社會各界的參與,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職業教育領域,形成多元化籌集職業教育經費,全社會共同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合力。一是制定和完善鼓勵企業和社會投資職業教育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政策。如國家對自主興辦職業教育的企業、機構或個人可提供基礎設施資助或給予適當補貼;對民辦學校免費或低價提供建校土地,實行稅收優惠和減免等。二是進一步完善對職業教育進行捐贈的稅收優惠措施。如實行對向職業教育進行捐贈的企業或個人免稅或扣除部分所得金額等稅收優惠政策,從源頭上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捐贈的積極性。三是研究開征職業教育稅。“教育培訓經費”是企業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的,但企業真正能做到專款專用的很少。可借鑒法國等國家的經驗,研究開征“職業教育稅”,建立職業教育基金,由政府統籌安排使用,以避免其被挪作他用和資金分散使用造成的浪費。四是研究發行教育債券。教育債券屬于信用度高的公債,對閑散于民間的資金吸引力強,而且債券融資便于學校管理和控制,政府還可通過財政補貼降低債券籌資成本。因此,發行教育債券籌措資金不失為解決職業教育投入問題的一劑良方。
加強監督管理對于合理高效使用職業教育經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應進一步規范、完善各類職業學校的財務管理制度,對多渠道籌集的經費要確保全額返還給學校,同時將財政撥款資金、學費收入等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綜合財政預算的要求,統籌安排,合理使用。其次,建立健全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制度。近年來,教育領域腐敗現象頻現,必須引起重視。政府的財政、教育、審計等部門要完善監督機制,注意合理分工,加強彼此間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對教育經費的使用進行全過程監督管理,確保經費安全。
(本文系西南財經大學“211工程”建設資助項目)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西南財經大學、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