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峰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33)
中國汽車出口俄羅斯市場經歷了大幅的波動,2004年我國對俄出口汽車僅有705輛,2005年躍至1萬余輛,在2007年達到一個峰值,當年出口超過10萬輛,但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和俄羅斯一系列貿易壁壘的影響,中國對俄汽車出口量開始迅速下滑,2009年,俄政府支持本土汽車工業發展,大幅提高整車進口關稅和工業化組裝門檻,由于高關稅等壁壘的阻礙,中國汽車在俄市場上的價格已經接近福特、大眾等歐美汽車,而質量和售后服務卻很難與之競爭,差距明顯,因此失去很多市場份額,當年僅向俄出口汽車7431輛。隨著2010年俄羅斯經濟形勢好轉以及限制政策出現松動,中國對俄汽車出口有所回升。2010年上半年累計出口6134輛,同比增長253.95%。2011年以生產面向中產階層的中檔車為主的中國吉利汽車和重慶力帆對俄汽車銷售量分別實現了同比212%和133%的增長,達到6000輛和17900輛。據統計,2011年中國車企總計在俄羅斯售出67701輛汽車,俄羅斯已成為中國第三大汽車出口市場,僅次于巴西和阿爾及利亞。但據相關消息顯示,俄羅斯將于2012年秋天開始收取進口汽車報廢回收費,按照此項法規,俄羅斯所有的汽車進口商屆時都必須向其繳納汽車報廢回收費。根據發動機功率大小對小轎車將征收2萬~4.5萬盧布(約合670~1500美元),按照噸位標準對貨車征收15~20萬盧布(約合5000~6670美元),對二手車征收的費用將更高。而已經在俄羅斯境內展開生產的外國汽車公司本地化組裝的車輛將不用繳納此項費用。受俄羅斯即將實施的汽車報廢回收費政策影響最大的將是以低價取勝的中國汽車,這將使中國品牌汽車喪失價格優勢。
目前,在俄羅斯共有兩條中國汽車裝配生產線。其中最大的一條于2010年由俄羅斯切爾克斯克Derways汽車公司投產,設計年生產能力為10萬輛。2011年中國吉利和力帆旗下所有車型整車,以及長城哈弗車身部分均在該生產線生產。Derways公司計劃將于2014年啟動海馬汽車(屬中國一汽集團)年產4萬輛的裝配生產,屆時,該條生產線產能將達到滿負荷。中國一汽集團(FAW)與俄羅斯汽車制造商高爾基集團(GAZ Group)計劃將于2012年起在俄羅斯米亞斯烏拉爾汽車制造廠組裝中國一汽“解放”牌載重汽車。根據協議,年生產量將達到1萬輛。輕型商用車(LCV)也是中國車企在俄羅斯市場主推的車型之一。2011年,俄羅斯AMS集團和中國北汽集團就在俄烏里揚諾夫斯克市合資建廠一事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工廠投產后將每年生產6萬輛北汽品牌商用車。同時,北汽福田也有意在捷爾任斯克的下諾夫哥羅德地區建廠,預計年生產能力將達到10萬輛,車型包括商用車、皮卡、廂式車和重型卡車等,并面向歐洲市場生產運動型多用途車。
目前我國汽車生產企業普遍重視車型的更新換代,對汽車外形的重視高于汽車本身的質量。汽車安全標準和環保標準仍較低,如小轎車迎面撞擊后駕駛員和乘客的生存空間、剎車系統、外部噪音標準等未與國際標準接軌;另外,客車的總體安全性,汽車尾氣排放、車內噪音、內部通風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隱患。中國出口車輛所用的塑料和橡膠件多根據國內使用環境生產,在俄惡劣的天氣和道路狀況下容易斷裂;電鍍塑料件經熱脹冷縮后金屬部分容易起包;低溫下橡膠件彈性差;塑料件質地脆,尤其在寒冷時非常容易斷裂。俄羅斯西部和北部冬季氣候寒冷,西伯利亞地區冬季經常會遇到-40℃的低溫嚴寒,如果沒有經過特殊耐低溫技術改進的中國汽車銷售到這些地區,后果將不堪想象。中國汽車多使用76℃節溫器,散熱風扇打開過早;暖風結構不合理,回路過長,使進入駕駛室的暖風變成冷風。如果中國汽車企業不重視并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會造成中國汽車在俄消費者心目中質次價低的印象。
取得俄聯邦的汽車質量認證許可是對俄進行汽車貿易的前提,也是中國汽車進入俄羅斯市場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由于中國不是“日內瓦協議”的簽約國,因此,中國的汽車質量檢驗合格證在獨聯體和歐洲不被承認,所以,中國汽車生產商必須提供樣車在俄羅斯檢測機構或者在中國被俄羅斯指派的俄羅斯籍認證專家進行檢測,由于俄羅斯執行的所有檢測項目內容和標準都是歐洲標準,這讓中國的汽車在制動、噪音和排放等方面經常不達標。2008年俄羅斯開始執行歐洲三號排放標準后,中國大多數汽車企業重新開始認證,為了能夠順利拿到認證書,都投入了相當高的費用。2012年如果中國的汽車企業想在俄羅斯認證新車型就必須要達到歐洲四號排放的要求,這無疑對中國汽車企業進軍俄羅斯市場造成更大的阻礙。
目前,中國汽車僅以低價格獲得海外消費者的認可,但中國汽車專賣店和維修店數量偏少,出現故障時零部件難以購買,售后服務跟不上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俄羅斯消費者。中國汽車質量相比之下不如歐系車和日系車,俄羅斯消費者認為雖然在性價比方面中國汽車具有一些優勢,但售后服務問題卻讓俄消費者“望而卻步”。價格較貴的歐系車和日系車保修期是3年或10萬公里,而中國在俄羅斯當地的汽車保修期是18個月至24個月或3萬公里至5萬公里,中國多數汽車企業在俄羅斯沒有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網絡和配件中心庫,當汽車出現故障時沒有維修站和及時的零部件供應令用戶無法滿意。
多數中國汽車企業缺少通曉俄語,熟知俄羅斯市場環境,又精通進出口業務的綜合性人才。因此也不能提供出口汽車完整的俄文使用手冊、維修手冊和零部件目錄,尤其新車型零部件手冊,經常出現幾個車型用同一手冊的情況,且手冊編號不統一,查找困難,最終導致俄商無法準確訂購零部件。
中國汽車企業在俄市場存在相互壓價、惡性競爭現象,損害了汽車出口行業的整體利益,給我國的汽車出口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并嚴重影響了中國企業的形象。同時,由于低價競爭,利潤過低,進一步壓縮了車企的售后服務投入,造成惡性循環。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俄羅斯汽車市場,提高中國汽車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逐漸趕超世界先進汽車生產水平,是中國汽車取得長足發展的根本措施。中國汽車企業首先要加大對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的投入,在細節上下足功夫,增強出口汽車在寒冷地區的適應性,生產出安全標準和環保標準更符合俄羅斯市場需求的產品,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汽車企業在開拓俄羅斯市場的過程中,除了要嚴把質量關還要打造品牌形象。還應高度重視售前和售后服務,提供完整的俄文說明書,并履行必要的義務,通過建立有效的銷售服務網絡取得俄消費者的信任。此外,汲取經驗教訓對于中國汽車企業也至關重要。中國汽車目前存在的缺少知名品牌、缺乏售后服務和零部件的供應,產品保質期短,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也是十年前韓國汽車進入俄羅斯市場曾遇到的。現在韓國的現代汽車在俄羅斯市場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已位居國外汽車在俄銷售排行榜首位。因此中國的汽車企業可以借鑒韓國的先進經驗,盡快形成良性的發展模式。
商務部關于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扶持政策中,就明確規定關于質量認證、出國參展、制作樣本等的財政補貼辦法。相關部門在產業政策中可以明確規定汽車廠商在國外進行汽車質量認證時的補貼辦法,積極推動國內汽車產業“走出去”。同時,中國汽車質檢中心要與俄羅斯汽車質檢中心開展合作,爭取在國內開展汽車質量認證工作。
“低價惡性競爭”現象對于在俄經營的中國車企來說十分普遍。中國汽車低質低價,市場價位與俄羅斯本土品牌汽車重疊,同樣也觸及了俄羅斯本土汽車行業的利益,由于低價惡性競爭所導致的“反傾銷”調查帶給企業的后果會十分嚴重。如果沒有一定的利潤作支撐,生產企業很難為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因此,國家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該采取措施,對汽車出口企業加強宏觀指導,避免惡性競爭。中國汽車企業應該走出低價誤區,加強溝通協作,共同打造中國汽車品牌,應對生產經營中的各種風險。同時,中國汽車企業與俄羅斯是合作關系,合作中自然要兼顧雙方的共同利益。總之,惟有實現俄羅斯汽車工業、俄羅斯消費者、中國汽車“三贏”的局面,中國汽車才能真正在俄羅斯汽車市場站穩腳跟。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俄羅斯經濟的好轉,特別是俄羅斯加入WTO后,世界各國汽車廠商都將紛紛瞄準俄羅斯汽車市場,中國汽車企業應該根據俄羅斯市場實際情況制訂長遠規劃,轉變“短平快”追求短期利益的貿易觀念,找準市場定位,處理好與俄羅斯本土汽車企業的關系,避免與俄本土汽車品牌直接競爭。必須做好市場調研,仔細解讀相關政策,為產品銷售、市場開發、產品設計提供指導。
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后會降低相關產品關稅,并且需要遵守世貿組織的相關規則,這對于對俄羅斯市場抱有很高期望的中國汽車企業是利好消息。但鑒于在俄羅斯市場上中俄汽車同價競爭較明顯,俄方可能會利用非關稅壁壘阻擊中國汽車進入,因此不可盲目樂觀。中國汽車企業不僅應緊抓機遇,更要有效應對挑戰。
[1]安娜·克拉夫琴科.中國汽車重返俄羅斯靜待市場考驗[N].第一財經日報,2012-04-27.
[2]謝穎.中俄汽車合作現狀、問題與對策[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0(4).
[3]王世才,楊學峰.中國汽車企業開拓俄羅斯市場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