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誼
(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江蘇蘇州215000)
第一方關系是指勞務中介業者根據企業用人的需求,與企業簽訂勞務派遣合約,因此勞務中介業者有提供勞動力給企業的義務和請求企業支付報酬的權利。第二方關系是勞務中介業者與被派遣勞動者之間簽訂勞動合同,被派遣勞動者需接受勞務中介業者指派到企業提供勞務的義務。第三方關系是企業與被派遣勞動者的實際勞動關系,雖然企業與被派遣勞動者沒有直接合約上的關系,但相對于勞務中介業者與企業雙方應當對被派遣勞動者承擔相應的義務,以下是勞動合同法中規定的勞務派遣三方關系應遵循的原則:
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八條確定了勞務中介業者的法律地位。勞務中介業者應根據國家有關法律的規定,履行相應的法律義務,因此勞務中介業者必須承擔與被派遣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以及告知企業用人勞動標準等義務。根據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勞動合同法第二章及第五章第二節相關條文規定,勞務中介業者應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支付勞動報酬,試用期規定及保密與競業條款,在無工作期間應按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工資等。
企業是勞動成果的最終受益者。企業與勞務中介業者簽訂勞務派遣協議并取得勞動力給付的請求權,企業擁有對勞動提供過程的管理權及承受最后勞動成果。由于勞動事實發生在企業與被派遣勞動者之間,因此企業應當履行勞動合同法中相關的義務,如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執行國家勞動標準,提供相應勞動保護,告知被派遣勞動者企業的工作要求及報酬,支付加班費、獎金、福利,保證同工同酬、企業提供崗位培訓等。
勞動合同法中對被派遣勞動者規定了一些權利,如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八條規定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仍可獲得最低工資給付保障;第六十條規定勞務中介業者不得克扣被派遣勞動者勞動報酬、也不得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第六十三條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企業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第六十四條規定保障依法參加或組織工會的權利等。
勞動合同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勞務派遣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勞動合同法中所謂輔助性,是指企業非主營業務的工作崗位;所謂替代性是指正式員工因臨時原因離開無法繼續工作時,才可由勞務中介公司派遣勞動力替代;臨時性是指勞務派遣期間不得超過半年。在實務上勞務派遣員工已與一般正式員工無異,成為主要的用工渠道,許多企業用工都違背三性原則,這與勞動合同法立法精神相違背。
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七條規定,勞務中介業者應當依照公司法的相關規定設立,注冊資本不得少于50萬元人民幣。在勞動合同法中僅規定設立資本額,但卻忽略其他方面資質,如規范公司制度等,因此在實際運作中,有些勞務中介業者雖然達到了勞動合同法所規定的設立條件,但其規模化、專業化程度較低,很多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甚至通過拐、騙、哄手段欺騙勞工獲取暴利,壓榨勞工血汗錢,極易引起民事及刑事糾紛,衍生出社會不安因素。
在被派遣人員中普遍存在知識水平較低、法律觀念淡薄、自身權益受損卻常常求助無門等情況。此外同工不同酬、不同保障待遇問題也層出不窮,被派遣勞動者參與工會及維護自身權益的渠道較少,甚至有一些被派遣勞動者因沒有歸屬感,心理壓抑卻缺乏疏導而引發個人及家庭悲劇。因此現行勞務派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保障被派遣勞動者的權益,也給企業招工制度帶來不良的影響。
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尚處于轉型期,加上國土廣袤,城鄉差別大,制定一套適應全國的勞動法令還很困難。隨著勞務派遣市場不斷擴大,一些衍生出來的問題也在困擾著勞務中介業者、企業與被派遣勞動者。雖然勞動合同法的出臺使這一問題得到了緩解,但對勞務派遣三方保障仍不完備。針對上訴問題應從以下三方面加以解決:
企業應遵守勞動合同法規定,只在臨時性、輔助性及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使用被派遣勞動者。然而隨著勞務派遣的迅猛發展,部分企業超越法定工作范圍,在一般性工作崗位上長期使用被派遣勞動者。為嚴格限制勞務派遣用工,目前在勞動合同法修正案(草案)條文中已明確界定三性:臨時性是指用工單位的工作崗位存續時間不超過六個月;輔助性是指用工單位的工作崗位為主營業務崗位提供服務;替代性是指用工單位的職工因脫產學習、休假等原因在該工作崗位上無法工作的一定期間內,才可以由被派遣勞動者替代工作。
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后,勞務中介行業迅猛發展,有一些勞務中介業者經營不規范、缺乏職業道德,侵害了被派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些都源于勞務中介業進入門坎低,承擔責任能力不足,致使被派遣勞動者權益被侵害后,常常維權困難。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初次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中將現行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七條規定注冊資本要求不得少于人民幣50萬元提高到不得少于人民幣100萬元,且增加了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向勞動行政部門依法辦理行政許可,并對取得許可的條件作了具體的規定。
作為一種新的用工形式,勞務派遣在運行過程中暴露出一些缺陷,政府部門應當及時加以監管并規范其行為。尤其是對于未取得營業許可擅自進行勞務派遣業務的,應由勞動行政部門依法加以嚴格取締并沒收其違法所得。對勞務中介業者及企業用工有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應加以處罰,加大行政監察力度,增加處罰額度,使勞務派遣能導入正軌,促進勞動力市場健康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起草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釋義[M].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修正案(草案).
[3]宋群英.關于勞務派遣相關法律問題的思考[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2).
[4]林嘉.勞動合同法熱點問題講座[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