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飔婷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廣東湛江510275)
2008年,發端于美國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雖然中國的資本市場沒有完全對外開放,且中國有自己獨立的經濟體系,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上重要的經濟實體,也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目前,理論界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國造成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對資本市場的沖擊;二是對實體經濟的沖擊。目前,我國的經濟對外依存度高達60%,產品主要出口歐盟和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果出口出現問題,那么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必定會受到影響,國內經濟也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在改革開放條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何特點?面對世界經濟的新形勢,中國又將如何應對?本文選擇了以出口貿易為主導的珠三角地區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世界經濟新形勢下珠三角地區的出口貿易發展對策。
目前國外針對珠三角地區的研究很少。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瑟澤認為,中國貿易盈余的迅猛增加反映了中國在貿易上的很多比較優勢。美國企業研究所利維表示,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中國提供了成本很低的產品,這些來自中國的低成本產品大部分取代了以前由別的亞洲國家生產的類似產品。
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國家統計局楊京英等人認為,珠江三角洲是我國重要的國際貿易基地,其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的60%以上。從外貿依存度來看,珠三角地區經濟明顯依賴出口,對外貿易在該地區占有重要地位。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章喜提出,要把珠江三角洲建設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應借鑒國外城市群組團式發展的經驗,從區域內空間、資源分散管理邁向統籌管理,從而與經濟發達國家的城市群同臺競爭。廣東社會科學院游靄瓊指出,當今珠三角的制造業離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的目標仍非常遠,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要發展出口貿易,必須進行自主創新和產業轉移。
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高速發展,珠三角地區現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之一。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等高科技制造業發展迅猛。珠三角的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已占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的96.8%;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產值在全國的比重分別達32.1%和25.1%,居全國第一位,初步形成了現代的IT企業群和家電企業群。珠三角IT類和家電主要產品產量均占全國的19%以上。“由現在的發展狀況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無論是在傳統的制造業產品方面,還是在現代新興的高新技術產品制造業方面,都正在成為世界級的制造業基地”。根據弗農、威爾斯等經濟學家的制成品周期理論,在制成品貿易的第五階段,發展中國家憑借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不斷降低成本,擴大生產規模,并逐漸成為凈出口國。如今的珠三角地區在制成品貿易中正處于這個階段。
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占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十五”期間,珠三角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出口依存度由2000年的94.98%上升到2005年的100.61%。2005年,珠三角出口額達2273億美元,占全省的95.4%。
2008年對珠三角地區經濟來講是起伏跌宕的一年。在發端于美國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的情況下,以加工貿易為鮮明特色的珠三角經濟成為中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重災區。
2008年,珠三角地區的出口依存度達到155%。據海關統計,廣東省2008年前三季度出口總額為301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5%,增幅回落了10.9個百分點,如此大的回落幅度多年來罕見。由于出口訂單大幅減少,2008年1-9月企業關閉總數為7148家,關閉企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其中關閉數量較多的地市分別是東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
珠江三角洲位于珠江流域的入海口,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形成了既有橋頭堡又有巨大腹地的流域經濟體,流域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聯動效應。此外,珠江三角洲毗鄰香港、澳門。其經濟發展得益于香港經濟的發展。以深圳為例,香港的“三來一補”啟動了深圳工業化的進程,香港的資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經濟的雛型。在深圳實際利用外資中,港資占了近70%;進出口貿易中,對港澳進出口貿易占80%;“三來一補”企業中,屬于港資興辦的占了90%。此外,深圳的旅游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無不滲透著“香港因素”的作用。
廣州市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南大門,使以廣州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形成了悠久深厚的商業文化氛圍。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設想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中,珠江三角洲是重要組成部分。它由開放城市廣州、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及珠海、佛山、江門、東莞和中山等28個縣市組成。由于特殊的政策優惠,又占據與香港、澳門交通便捷、文化相融的優勢,吸引了最先進入中國大陸的港澳的大量資金,使珠江三角洲成為最早與國際資本接軌的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省常住人口為10430萬,其中有644萬人是由外省流入,而珠江三角洲地區流動人口為2152萬人,占全省流動人口的82%,是全國吸引外來勞動力最多的地區之一,勞動成本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大量勞動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時,也加速了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資金、技術、人才)向該地區的集聚。根據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在產品的標準化階段,低工資的勞動要素開始變為比較優勢的重要條件,有些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享有生產和出口的比較優勢。這大大推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
珠三角地區仍然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產業仍占主導地位,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弱,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低端,所以企業要想營利和發展,只能靠大量雇用低價勞動力來實現。因此,如果國際產業鏈中的高端國家一旦出現經濟波動,珠三角地區訂單自然會減少,一些企業也必然難逃倒閉的結局。
由于目前美國、日本和歐洲市場出現疲軟和停滯跡象,全球經濟普遍步入一個調整期,直接影響了廣東出口,對珠三角這個外向型經濟區域的影響就更為突出。因此,必須對珠江三角洲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即工業化與現代化并舉,以高新技術和自主產權為核心內容,進行全面優化調整,以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地位。
1.從政府層面來看,完善宏觀調控政策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應完善宏觀調控政策,以便更好地從實際出發,為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減少本輪金融危機下經濟波動的幅度。同時,由于珠三角地區外貿依存度高,許多依賴出口的企業由于經營困難出現倒閉現象。出口下降造成的產能過剩,部分產品滯銷,企業破產,失業人數增加,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針對這樣的背景,今后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應著重于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和穩定就業。
2.從產業層面來看,穩步推進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
珠三角地區亟須進行產業的轉移和升級,但過快地通過政府政策來推動產業轉移將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傷害。如產業轉移會導致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的斷裂,有些產業上游行業遷移之后,下游行業也會隨之衰落;加工貿易一般都希望有方便的港口運輸條件,距離遠了會增加物流成本而影響招商引資等。因此,雖然產業轉移的要求很強烈,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尤需謹慎行事。
3.從企業層面來看,應從一般制造走向軟性制造
在珠三角地區制造業出路方面,可以學習日本制造業的成功經驗。即走自己設計、構建以及導入新商業模式,從一般制造業走向“軟性制造”。所謂“軟性”,就是增加產品附加價值和魅力的服務和解決方案,以及產生產品的構想和機制,這些通常是無形的。過去,中國企業習慣于從工程技術的角度看待研發,因此往往把研發等同于技術上和產品上的創新,而對其他方面的創新尤其是商業模式創新重視不夠。從根本上講,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只有服從于正確的商業模式才有價值,企業只有實現經營思維的突破,建立國際領先的商業模式,才能夠真正實現國際一流的企業競爭力。從創新的作用來看,工程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在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形成了類似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容易導致過度的價格競爭和貿易條件的惡化。因此,必須采取適當的措施和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來解決這個問題。
對于珠江三角洲地區來說,發展需要競爭,但是這種競爭不是在現有體制下的過度競爭,而是在統一規劃基礎上的有效競爭。從全球經濟的垂直分工體系看,珠三角的產業現在多數處在垂直分工體系的末端,需要通過產業升級走向高端。國內外一些成功經驗表明,在產業集聚基礎上形成的區域發展模式是最具競爭力的。從整體上看,珠三角洲地區產業的過度競爭與競爭不足同時存在,因此,需要通過珠三角經濟一體化規劃與市場監管加以改變與調整。
實行對外開放,加入WTO,已經使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世界融為一體。珠江三角洲出口貿易的發展需要緊密地關注世界經濟發展的動態,從而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以尋求更好更快的發展。這次的金融危機雖然給珠三角的經濟帶來了沖擊但同時也為珠三角地區經濟轉型提供了機遇,為經濟轉型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雖然與周邊地區比較,珠三角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較高,但是,如果放眼世界,珠三角地區的效率仍然是低水平的,2010年香港的人均GDP仍然是珠三角地區的4.5倍。珠三角地區要成為全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主力區,必須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上,在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上,在現有的政府職能轉變上狠下工夫。所以,實現經濟轉型以及地區經濟的一體化,不僅是此次金融危機下珠三角地區轉“危”為“機”的關鍵,也是在開放條件下珠三角地區出口貿易長遠發展的重要舉措。
[1]崔日明,王厚雙,徐春祥.國際貿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2]楊京英,王強,任小燕.2005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研究報告[R].2005.
[3]區域藍皮書: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8-2009年)[R].社會科學文獻,2009.
[4]陳章喜.論珠三角城市群的組團式發展[J].開放導報,2006(1):86-90.
[5]盧曉昆.發揮泛珠三角優勢實現區域化與全球化對接[J].珠江經濟,2006(8):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