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波
(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天津300134)
當今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以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具有雄厚的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空前迅猛。作為一種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不僅顯示了其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經濟運行系統的創新、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區域綜合競爭力的提升都起到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1.文獻綜述。1966年美國的經濟學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務業及其分類時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Browning和Singelman于1975年在對服務業進行功能性分類時,也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他們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法律工商服務、經紀等具有知識密集和為客戶提供專門性服務的行業。同時Hubbard和Nutter(1982)、Daniels(1985)等人,認為服務業按服務對象可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認為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領域是消費性服務業以外的服務領域,并將貨物儲存與分配、辦公清潔和安全服務也包括在內。Howells和Green(1986)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包括保險、銀行、金融以及其他商業服務業,如廣告和市場研究,以及職業和科學服務,如會計、法律服務、研究與開發等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務。國內學者鐘韻、閆小培(2005)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為生產、商務活動和政府管理提供服務,而非直接向消費個體提供服務,它不直接參與生產或者物質轉化,但又是任何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
由此可見,生產性服務業的定義在國內外學術界并未形成統一、確定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從服務對象、服務功能、行業特征等不同角度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定義進行了不同的描述。
2.隨著生產性服務業在全球各地的不斷發展,與其相關的學術研究也在不斷推進,人們對生產性服務業的認識逐步深入,認識到生產性服務業雖然隸屬于服務業但又是與傳統服務業有著巨大差別的一種新型產業業態。生產性服務業最初是從制造業的內部分離出來的一個產業部門,但隨著該產業的不斷發展,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產業部門,并且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當初對其界定的范圍。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的服務項目不斷從內部分離出來,進而形成獨立的專業性更強的生產性服務業,同時也使得生產性服務業逐步外部化。實際上,就是制造業企業將一系列以前由企業內部提供的生產性服務活動進行垂直分解(Noyelle,1988),實施外部化,將設計、研發、內部運輸、采購等活動外包給生產性服務企業。企業將其內部的非核心的服務性經濟業務外包給專業的外部服務商來做,不僅有利于制造企業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同時也大大促進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3.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綜觀各國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分類,它的范圍是廣泛而復雜的。除了高新科技產業外,大多數產業并不是最近才被人們創造出來的,而是早已存在的,因此,生產性服務業并非單指某一種產業,而是那些具有某些相同特性的,具有相同的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的,并受到相關政府產業政策支持而被劃分出來的產業類別。它主要包含了以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為運轉方式的產業。同時,在當今全球新的經濟與技術的大背景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于整個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發展演變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對生產性服務業的認識不能局限于傳統產業的思維邏輯,應該在產業融合、技術進步、消費轉型的大背景下審視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和本質特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產性服務業是一種發展模式的創新,是對傳統的產業發展邏輯的革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本投入方式的轉變。在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下,更注重有形資源和客體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樣在資本的構成中硬性資本占據了主要地位,驅動其發展的主導要素必然是自然資源、資金、土地、機器等;生產性服務業則更強調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開發和利用,高級的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技術資本等軟性資本成為其核心驅動要素,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推動力。
第二,生產鏈結構的轉變。生產性服務業重塑了傳統的產業結構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傳統意義上的產業是同類企業的簡單集合,按照研發、生產、銷售的一般流程來組織生產,形成單向的生產鏈結構,彼此間缺少橫向聯系,產業組織垂直一體化的特征明顯;由于生產性服務已經從相關產業中分離、獨立出來,其本身也將成為其他產業的投入要素,生產性服務業是為所有產業提供生產性服務的產業群,在組織形態上已經打破了傳統產業的界限,它可以與不同的產業同時產生關聯,三次產業中的其他服務業均可以與生產性服務業相融合,生產性服務業是通過價值鏈的分配來組織生產流程的。從實踐來看,生產性服務業有效地促進了其他產業之間的有機結合,進而使得整個國民經濟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第三,產品價值增加值的轉變。如果說傳統產業更加注重產品數量和改變產品使用價值,那么生產性服務業則主要是通過增加產品的中間投入來獲得更大的市場以及利潤空間。通過奧地利學派的迂回學說(Roundabout of Production)可知,除了資本密集度的提高能提升生產力外,生產過程的重組和迂回也是提高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因為更加迂回的生產過程不僅需要使用更為專業的勞動力與更多的資本,而且生產步驟的增多也增加了中間投入的數目。格魯伯和沃克基于費希爾(Fisher)提出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和知識資本(Knowledge Capital)的概念,重新詮釋了生產性服務業在迂回生產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他們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實質上是充當了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傳送器,最終將這兩種能提高最終產出增加值的資本導入到生產過程中。
資源拓展和資源轉化模式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當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資源時,資源的內涵和外延就得到了更加深刻和廣泛的拓展,人的知識、技能、健康水平以及生產專利等一些要素,都可加以開發和利用,進而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有用的資源。
2.人們通過對自身知識和技術的開發,即對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運用,能夠將各種有形和無形資源有效地轉化為經濟發展的資本,同時促進各類資本之間的相互轉化,使經濟發展更多地依靠知識和技術等軟性要素的驅動,進而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例如,生產性服務業中的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為相關產業提供知識和技術上的服務,使得該類產業的發展更有效率,更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要求。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可以理解為在相同的生產條件下對產業附加值的提升,而生產性服務業不僅可以更好地融合其他產業,同時還可以提升產業的附加值。以我國的制造業為例,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各地區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因開放而大量吸收了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產業轉移和外包訂單,使那些勞動密集型、附加價值較低、加工貿易為主的制造業迅速成長(劉志彪,2005)。但這種促進我國制造業在短期內迅速發展的OEM生產方式必將帶來另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這就是接受代工的中國企業僅僅具有低端產品加工能力,缺乏產品設計和研發優勢,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同時信息來源和銷售渠道嚴重依賴海外供應商和進口商,導致我國的制造業根本無法同發達國家的制造業進行差異化的競爭,而只是在發達國家所開發的產品趨于成熟階段介入市場,爭取處于先進序列企業的代工訂單業務(劉志彪,2005)。在這種情形下,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必將有助于解決我國制造企業,特別是大部分中小型制造企業向高端制造環節挺進乏力的問題,有助于他們改變創新能力較弱、缺少品牌以及組織能力低下的局面,進而提高該產業的附加值,最終促進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
科技的創新和人力資本的開發是當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而將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有機結合的生產性服務業將發揮更大的能量。目前我國遇到資源瓶頸以及“用工荒”問題,生產性服務業必將是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戰略產業。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和對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加快對國內壟斷行業的改革步伐已刻不容緩,在改革的同時合理地引導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推進非基礎服務行業的資源配置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
對“十二五”時期的重點服務行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政府應設立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對影響力大、帶動作用強、具有示范效應的服務業重點項目的補助,重點扶持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金融業、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等領域的重點項目建設。
盡快實行企業內部的“主輔分離”。為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將企業內置的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為實現生產性服務與制造環節的無縫對接,應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同時健全中介服務體系,推動企業間的相互合作。
為實現更好更快發展,企業應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為盡快建立健全技術創新機制,應鼓勵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建設各類研發機構并且加大科技投入。同時引導中小型企業采用品牌特許經營、品牌租借、貼牌與創牌并行等方式,使自身的勞動力成本、客戶資源、營銷渠道等優勢與知名品牌有機結合起來,借知名品牌的優勢迅速擴大自身的規模與實力,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政府部門應深化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土地流轉等體制的改革,進而打破束縛人口流動的制度性障礙。盡快消除對服務業的政策性歧視,特別是對生產性服務業在用水、用電以及用地上實行與制造業同等的政策,同時應給予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與工業開發區相同的政策上的扶持,盡快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式發展。
[1]張其仔,郭朝先,白玫.協調保增長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關系的產業政策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 (3).
[2]《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課題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J].中國工業經濟,1995(8).
[3]顧乃華,畢斗斗,任旺兵.中國轉型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競爭力關系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6(9).
[4]厲無畏,王慧敏.創意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機理·模式·路徑[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
[5]呂政,劉勇,王欽.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基于產業互動的研究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6(8).
[6]劉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升級的路徑與品牌戰略[J].財經問題研究,2005(5).
[7]何駿.探索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之路——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崛起的動因、空間和模式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9(2).